劉 雅 賢
國際視角
美國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關系的演變述略
劉 雅 賢
美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分別是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的共產黨,兩黨的黨際交往已有近90年的歷史?;仡檭牲h近90年間悲歡離合的交往歷程,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兩黨的歷史,而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經驗和教訓。舉產生了中國局委員會,施滉任書記,徐永煐、冀朝鼎等為委員,羅靜宜任婦女組織員。此后,中國局還陸續(xù)在舊金山、紐約、費城、芝加哥、波士頓、維士康星等中國留美學生和華僑集中的城市設立了秘密分局。在美共中央中國局的宣傳和領導下,中國局中的黨員數量逐漸增大。據施滉的統(tǒng)計,到1929年時,“支部局共有中國黨員三十三人,其中工人二十六人,學生六人,店員一人。工人成份的比例從1927年2月的56%增至78.5%”。中國局中的黨員除了接受美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以外,還要參加美共黨內的活動甚至是黨內斗爭。如施滉、李道煊、駱一倫三人曾作為中國局代表出席過美共六大。在美共黨內斗爭方面,施滉除參加美共黨內反對坎農的斗爭外,還曾代表中國局26名黨員簽名反對洛夫斯頓,擁護以福斯特為首的美共黨內“少數派”的主張。①中共云南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編《施滉》(中共云南黨史研究資料第3輯),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年,第75~76、65頁。此外,受共產國際的影響,當時在外國入黨的人要和本國共產黨聯(lián)系,一般要通過莫斯科的共產國際總部。當時,施滉、冀朝鼎、章漢夫、徐永煐等美共中國局的黨員要和中共聯(lián)系都要經過共產國際總部。那些跨國調動組織關系的,也需經共產國際接轉,如1933年中共黨員唐明照赴美留學,就由中共轉入美共,成為美共中央中國局中的一員??梢?當時受命于共產國際的各國共產黨在喪失部分自主性的同時也深得共產國際的幫助。
美共始建于1919年9月1日,比中共建立早兩年。兩黨都建立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立后都加入共產國際,接受其領導,成為其下屬的一個支部。受共產國際的影響,兩黨自建立起關系就很好,甚至美共還為中共培養(yǎng)了早期的一批黨員,成為中共在美國發(fā)展黨員的搖籃。
1927年3月,清華大學最早的共產黨員施滉加入美共。4月初,徐永煐在美共第十三區(qū)組織者(相當于書記)艾邁耐爾·萊文(Emannal Levine)的介紹下也加入美共,并且沒有候補期。在美共領導下,施滉等人于1927年成立了“美洲華僑和中國工農革命大同盟”,團結愛國僑胞,聲援國內反帝愛國運動。在共產國際的影響下,美共在黨內還成立的了中國局,隸屬美共中央委員會,接受設在舊金山的美共第十三區(qū)委員會的具體領導。中國局是美洲成立的第一個中國人的共產黨組織,是中共在美國發(fā)展黨員的總部。當時,美共是公開的,中國局則是秘密的。1927年,中國局在美共中央的領導下,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選在這種背景下,美共中央中國局就成為一個受三重領導的中共海外組織:表面上接受美共中央的領導,實際上為中共服務,而最終又要聽命于共產國際。
中國局成立后,在組織美國華僑、發(fā)展黨員、資助中共、支援中國國內革命和建設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做出很大貢獻,而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美共的支持和幫助。美共不僅在組織上是中共在美國發(fā)展黨員的搖籃,而且在宣傳方面還幫助中共創(chuàng)辦了《先鋒報》?!断蠕h報》是中共在美國宣傳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喉舌?!断蠕h報》的前身是《國民日報》,1927年末改名為《先鋒報》,作為美洲華僑反帝大同盟的機關刊物,報紙由原來的油印改為鉛字排版。而當時印刷《先鋒報》的地點正是美共機關報工人日報報社。
此外,美共還派遣中國局的黨員到各國去發(fā)展黨員,如1928年12月,施滉被美共中央派往古巴、加拿大,在華僑中發(fā)展共產黨的秘密組織??谷諔?zhàn)爭期間,美共聲援和支持中共的抗日活動。美共機關報《工人日報》發(fā)表《面對事實》一文,呼吁“制止法西斯侵略者,否則噬臍無及”,號召美國工人階級“拒絕替日運載任何貨物,特別是軍事原料”,“抵制一切日貨”,“給予中國以直接的幫助:醫(yī)藥、人員、食品,衣服和購買軍火及其它用品的現款”。此外,美共中央和紐約等重要城市黨組織屢次偕同其他工人和群眾團體舉行盛大的援華群眾大會和包圍日本外交代表機關的示威游行。①張注洪:《國際無產階級和各國人民的援華抗日活動》,《國際政治研究》1991年第4期。1938年加共和美共派遣以白求恩為首的醫(yī)療隊來華援助抗日,而白求恩最終也犧牲在中國。解放戰(zhàn)爭期間,美共在國內開展“不許干涉中國”的群眾運動,其主席福斯特還強烈譴責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煽動內戰(zhàn)的政策,并要求撤掉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職務。②參見張植榮《從赫爾利到馬歇爾——淺析戰(zhàn)后初期美國對華政策及其失敗的原因》(《國際政治研究》1989年第2期)。此外,美共還派自己的黨員來華工作,如邁克斯·格蘭尼奇夫婦、李敦白、瑪尼亞·呂思·艾琳等等,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都做出了貢獻。
中共對美共的幫助和聲援心存感激,也非常敬重美共。中共的第一本理論月刊《共產黨》共出六期,出版時間是1920年11月7日至1921年7月7日。這本刊物“不僅是早期中國共產主義者學習共產黨基本知識的必讀教材,而且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交流思想、溝通情況、推動醞釀建黨的一條重要紐帶”③彭援軍:《北京報國寺文化市場——發(fā)現共產黨月刊影印合訂本》,《經濟日報》2001年6月21日。。在這珍貴的六期《共產黨》中,就曾刊載過《美國共產黨黨綱》,還曾譯載了美國革命小說《紅寶石》??梢?中共在建黨初期就非常重視美共,甚至將美共黨綱作為基本的黨建知識向最早的一批中共黨員傳播。對于美共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支持,中共也非常感激。1937年6月,毛澤東在給時任美共總書記白勞德的信中寫到:“美國共產黨和美國人民大眾是深切關心著中國的反日斗爭,而曾多方援助我們。這使我們感覺到,我們的斗爭絕不是孤立的,我們從國外得到英勇的援助,同時我們覺得,當我們獲得勝利的時候,這勝利會給美國人民的解放斗爭以很多幫助?!雹茴欭埳?《毛澤東經濟年譜》,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3年,第103頁。在美共的黨內斗爭問題上,中共也同美共中央保持立場一致。如1945年美共黨內進行反對白勞德的斗爭,將白勞德看做是“修正主義”。對此,毛澤東于1945年7月29日致電美共表示支持,《解放日報》還發(fā)表社論《美國共產黨反對修正主義的教訓》一文贊同美共的決定。⑤參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1期)。美共中央中國局的同志在美國活動期間,都要積極配合和參加美共所領導的日常工作和政治活動,這不僅壯大了美共的力量,而且在一些政治活動中也幫助美共取得更大的宣傳和組織效果。中共決定讓中國局的同志回國工作時,事先也要征求美共的意見。如1946年中國局原書記徐永煐能回國工作,就是“遵照周恩來同志的指示和美共中央的批準離美返國”①外交部檔案館提供的《徐永煐同志在美國的活動情況》,轉引徐永煐兒子徐綏之的博客《徐永煐生平年表(2)(1925—1946)》,(http://kui-shi.blog. hexun.com/9113246—d.html,2010年6月21日)。。新中國成立后,原美共中央中國局的黨員回國后大都成為中共的領導干部,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如曾任中國局書記的徐永煐回國后擔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長,唐明照回國后擔任外交部專員、中國首任的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冀朝鼎回國后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羅靜宜回國后擔任中央外貿局聯(lián)絡處處長,等等。
從上述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共和中共作為同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兩個黨派,在早期的活動中,是志同道合、相互支援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與美共關系更加親密。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兩黨相互支持、相互聲援
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國內的反共聲浪高漲,美國當局對美共的打壓日益加劇。先是以“意圖教唆用武力傾覆美國罪”判處美共11位領導人徒刑,后是相繼出臺反共法案。特別是1954年《共產黨管制法》出臺后,美共非但不受法律保護而且連參加工會都是非法的。美共不但被剝奪了在總統(tǒng)選舉時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出版報刊雜志和組織群眾大會的權利,就連出國訪問、看望朋友都要受到限制。針對美共在國內所遭受的壓迫,中共對其進行聲援并嚴厲譴責美國當局。中共還組織北京市部分單位舉行全體大會、座談會聲援美共,并認為美共是美國國內唯一的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②參見《美帝無恥迫害美共領袖中國人民憤怒抗議全國各團體各界人士發(fā)表書面談話》(《人民日報》1949年10月20日);《對美帝迫害美共領袖暴行京市人民紛起抗議美帝法西斯的行為,撕掉了資產階級最后的一塊“民主布”》(《人民日報》1949年10 月21日);陳英父:《談談美國進步黨》(《人民日報》1949年10月22日)。
美共對中共的支持表示感激,并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朝鮮戰(zhàn)爭、臺灣問題)與中共保持立場一致。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就曾多次報道過美共聲援中共的文章,從標題上就能看出美共的態(tài)度,如《不許美帝干涉朝鮮!美共發(fā)表嚴正聲明抗議杜魯門的侵略措施》③《不許美帝干涉朝鮮!美共發(fā)表嚴正聲明抗議杜魯門的侵略措施》,《人民日報》1950年7月4日。、《堅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福斯特號召美國人民要求美軍撤離臺灣》④《堅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福斯特號召美國人民要求美軍撤離臺灣》,《人民日報》1955年2月2日。。1958年9月,美共主席福斯特還列舉了美國對新中國人民犯下的七大罪狀。⑤參見《中國人民決不屈于橫暴壓力美國侵華政策面臨窮途末路福斯特列舉美國對中國人民的累累罪行》(《人民日報》1958年9月23日)。享譽共產主義世界的共產黨情報局的機關報《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的中文版曾多次刊載美共多位領導人反對美國入侵朝鮮、干涉臺灣的文章。
(二)黨際交往密切
新中國建立后,中共與美共的黨際交往更加密切。雙方除了在對方黨內有重大慶祝活動或黨代會召開時互致賀電外,美共還專門派觀察員來華參加中共八大。當時,美共受國內反共立法的限制,不能派正式代表來參會,所以美共派其全國委員會委員歐文·鮑達希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了中共八大。鮑達希來華后,受到中共的熱情歡迎。抵京當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小平、中共中央委員王稼祥、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楊尚昆、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劉寧一、中共中央機關負責工作人員李啟新等人到機場迎接⑥參見《美共全國局委員鮑達希同志到京》(《人民日報》1956年7月8日)。。一周之后,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接見并宴請了鮑達希。從當時中共接待的人員和級別來看,中共非常重視兩黨關系。而列席中共八大的鮑達希在回國后遭到美國當局的逮捕,并以“非法進入美國”的罪名判處兩年徒刑和1000美元的罰金。可見,當時美共是冒著受國內當局迫害的風險同中共進行交往,由此也可看出兩黨關系非同尋常。
此外,兩黨最高領導人福斯特和毛澤東也有親密的書信往來。1956年美共主席福斯特75歲壽辰時,中共以中央委員會的名義致電祝賀。對此,福斯特還給毛澤東主席回電,感謝中共中央的祝賀。1958年12月19日,福斯特再次致信毛澤東,向毛澤東提供一些關于美國形勢的信息,同時表達他對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共的欽佩態(tài)度。對此,毛澤東在1959年1月17日給福斯特的回信中寫道:“十分感謝您1958年12月19日的來信。從您的充滿熱情的來信中,使我看到了偉大的美國共產黨的靈魂……美國共產黨雖然暫時還處于不大順利的地位,但是你們的斗爭是很有意義的,將來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如果您有可能的話,我熱誠地歡迎您到中國來醫(yī)療和休養(yǎng)?!雹偻伞じK固?《福斯特同志給毛澤東同志的信》,《人民日報》,1959年2月2日。從兩黨領導人的書信往來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黨是相互敬佩、相互支持的兄弟黨。
(三)中共對美共的資金援助
據蘇聯(lián)解體后的解密檔案揭示,在羅馬尼亞工會理事會的掩護下,蘇聯(lián)于1950年成立了一個專門援助世界各國共產黨的組織——國際工會援助左翼工人基金組織,其援助基金由蘇聯(lián)、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來提供。這個組織成立后到1989年解散前,一共給73個共產黨工人黨提供過資金援助,其中包括美共。1958年該組織第一次給美共撥款21萬美元, 1959年該組織給美共25萬美元另加5萬美元的出版費,1962年給美共47.5萬美元。②See:Harvey Klehr,John Earl Haynes,KyrillM.Anderson:The Soviet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p.148.這些援助中就含有中國提供的資金。1963年,中共認為“蘇共已經把國際援助基金變成了其推行錯誤路線的工具,變成蘇共領導用來進行宗派活動的基金。依據這個黨或那個黨是否追隨蘇共的錯誤路線和是否服從蘇共的指揮,來決定援助誰和援助多少”。③閻明復:《1963年7月中蘇兩黨會談補記(一)》,《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第2期。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于1963年就不再為此項國際援助基金提供資金支持。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與美共的友好關系之所以能進一步發(fā)展,與蘇共是有直接關系的。當時兩黨與蘇共的關系都非常好,都將彼此看做是有共同理想的革命伙伴,是兄弟黨。在這種背景下,兩黨才會形成親密無間的關系。
美共與中共兩黨關系由熱變冷的轉折始于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會議。布加勒斯特會議是蘇共精心策劃的并動員包括美共在內的其他國家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圍攻中共的一次會議。當年參會的美共代表是后來的美共主席伊麗莎白·葛萊·弗林。會上,弗林在和平問題上指名批評中共。她說:“如果把這里(指中共出版的兩本書:《列寧主義萬歲》、《〈人民日報〉關于國際政策的社論選輯》——筆者注)所報道的中國立場應用到我們國家的話,那就不會有什么和平運動了。”④《美國共產黨反華言論》,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 第45頁。同年,81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也是由弗林代表美共出席,并在會上再次同蘇共保持一致立場。此后,在中蘇論戰(zhàn)中,美共就一直站在蘇共一邊尖銳批評中共,由此,兩黨的關系逐漸變壞,美共在國際問題上不再與中共保持一致立場,也不再發(fā)表聲援中共的文章。
盡管從布加勒斯特會議開始就受到美共的影射或指名批評,但中共對美共一直比較寬容大度,在1963年之前非但沒有公開回擊過美共,相反在美共遭受國內政府嚴重迫害(宣布美共非法、要求黨員登記、禁止黨員出國、征收高額稅款)時,仍然對美共進行聲勢浩大的聲援,抨擊美國政府對美共做了“可恥的裁決”⑤《可恥的裁決》,《人民日報》1961年6月17日。。1962年1月,中國各地各界民眾相繼舉行盛大集會支持美共斗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劉長勝在一次聲援集會上指出:“目前美國共產黨的處境是困難的,斗爭是艱巨的,但是他們的斗爭是正義的,他們并不孤立。美國的工人階級和人民支持他們,中國的工人階級和六億五千萬人民支持他們,全世界的工人階級和進步人類都支持他們?!雹佟秳㈤L勝在聲援美國共產黨反迫害斗爭的集會上說共產主義運動一定會在美國取得勝利》,《人民日報》1962年1月16日。
那么,為什么中共對美共的指責非但不反擊而且還一直聲援他們呢?原因在于中共當時還是希望同蘇共和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有緩和關系的余地。毛澤東曾在1961年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說:“我們現在在黨內要講團結,在國際上跟蘇聯(lián)要講團結,跟社會主義國家要講團結,跟兄弟黨要講團結。在81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罵過我們的黨,我們也要同他們講團結。我們應該有耐心等待他們的覺悟?!雹陂惷鲝?《1960赫魯曉夫為毛澤東祝壽前后》,《百年潮》2010年第2期。1962年在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再次強調要盡量團結蘇共和其他國家共產黨,避免黨際關系破裂。③參見閻明復、朱瑞真《隨周恩來出席蘇共二十二大》(《中共黨史資料》2007年第1期)。正是因為要耐心等待美共的“覺悟”,盡量避免同美共等兄弟黨關系破裂,中共才一直對其進行聲援并對其批評不予反擊。也正因為如此,中美兩黨的關系在1963年之前沒有破裂,兩黨仍互致賀電,如1961年,美共電賀中共成立40周年,1962年電賀新中國成立13周年。1961 年,美共兩位重要領導人丹尼斯、福斯特相繼逝世,中共也都發(fā)唁電表示慰問。
1963年1月9日,美共發(fā)表《古巴危機與爭取世界和平的斗爭》的聲明,對中共進行公開批評。這篇聲明是中美兩黨關系惡化的標志。“聲明說: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是‘導致熱核戰(zhàn)爭的政策’;‘我們的中國同志這種假左派的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路線,同最富有冒險性的美帝國主義者的路線是吻合的,并且使后者得到了鼓勵?!雹堋对u美國共產黨聲明》,《人民日報》1963年3月8日。3月8日,中共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評美國共產黨聲明》一文,毫不留情地對美共展開反擊,指出:“你們把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中國同志叫做‘假左派’,我們要問,你們心目中的真左派又是什么呢?是不是拿別國的主權去同美帝國主義做政治買賣,就叫做真左派呢?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才是貨真價實的假左派,真右派?!雹荨对u美國共產黨聲明》,《人民日報》1963年3月8日。此后,美共連續(xù)在其黨報黨刊上撰文抨擊中共。中共為了表明美共的批評是信口開河、造謠誣蔑,于是選取了美共批評中共的15篇文章匯編成書,書名為《美國共產黨反華言論》,并翻譯成中文出版,力圖使國內民眾從原來聲援美共的階級情感中走出來,認識到美共現在已經變?yōu)椤靶拚髁x”。兩黨關系惡化后,盡管兩黨沒有于1963年當年中斷來往,但是此后的聯(lián)系非常少。1964年中美兩黨互相聯(lián)系一次:9月6日中共中央發(fā)唁電對美共主席弗林的病逝表示哀悼;9 月29日美共總書記霍爾致電祝賀新中國成立15周年,10月4日《人民日報》全文播發(fā)了霍爾的賀電。從1964年11月起,兩黨中斷聯(lián)系。
聯(lián)系雖然中斷了,但是兩黨相互攻訐并沒有停止。美共黨刊《政治事務》月刊在1964年11月號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保衛(wèi)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名,實際上走上了直接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道路”。⑥《美國共產黨反華言論》,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 年,第140頁。1966年,美共主席霍爾在該黨十八大上強調要“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而當年的中共是非常反對“和平過渡”思想,霍爾的講話也就影射批評了中共?!?0年代,美共仍在有關中美關系、中日關系、中越關系等問題上,一再指責中國?!雹哏娗迩逯骶帯陡鲊伯a黨總覽》,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0年,第585頁。1979年,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美前夕,美共在《紐約時報》花9000美元的高額廣告費,以一封美共總書記霍爾寫給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公開信的形式,尖銳批評鄧小平訪美。美共這封廣告信占據了《紐約時報》的《一周回顧》欄目的約半個版面,公開指責中國領導人“勾結并‘美化’帝國主義”⑧參見《美共在〈紐約時報〉登廣告攻擊鄧副總理訪美》(《參考消息》1979年1月31日)。。針對美共的批評,中共也不示弱,在報刊上報道美共活動的時候,標題中就冠有“美修”的字樣,如“美修要參加美總統(tǒng)競選”①《美修要參加美總統(tǒng)競選》,《參考消息》1968年5 月10日。、“美修‘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收場”②《美修“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收場》,《參考消息》1969年5月7日。、“美修頭目霍爾和溫斯頓攻擊尼克松訪華”③《美修頭目霍爾和溫斯頓攻擊尼克松訪華》,《參考消息》1972年2月22日。。
中共將美共看做“修正主義”之后,轉而加強了同美國另外兩支共產黨——美國革命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馬列)——的聯(lián)系。1968 年,美國一些青年學生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灣區(qū)革命聯(lián)盟”(BARU)。1971年3月,該組織改稱“革命聯(lián)盟”(RU),主要領導人是萊貝爾·伯格曼(Leibel Bergman)、鮑伯·阿瓦基安(Bob Avakian)、巴里·格林伯格(Barry Greenberg)。1975年9月,“革命聯(lián)盟”改稱“革命共產黨”(RCP),阿瓦基安任主席至今。該黨在“革命聯(lián)盟”時期就對中共非常友好,贊揚毛澤東思想是“運用于當代反帝、反修斗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文化大革命”“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無產階級專政,揭露和擊敗了修正主義分子復辟資本主義的叛賣企圖”。1971年9月和1973年11月,革命聯(lián)盟的主要負責人率團訪華。革命聯(lián)盟改稱革命共產黨之后,與中共關系更加親密。1975年,美革共電賀新中國成立26周年,同時在國際問題上同中共保持立場一致,認為蘇聯(lián)是“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大敵”。1976年中共粉碎“四人幫”,美革共表示反對,認為中共的領導人已經變成“修正主義”和“走資派”,隨后兩黨關系逐漸惡化。1978年新中國國慶時,美革共沒再發(fā)來賀電,自此兩黨關系中斷。就在中共同美革共關系惡化期間,中共同美國的另一支共產黨——美國共產黨(馬列)關系逐漸升溫。1977年6月美國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立,其前身是1972年成立的十月同盟(馬列),黨主席是邁克爾·肯尼思·克朗斯基(M ichael Kenneth Klonsky)。該黨在其十月同盟(馬列)期間就同中共關系友好,贊同中共對國際形勢的分析,認為毛澤東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是對“馬列主義世界寶庫的重大貢獻”,贊揚華國鋒是“當之無愧的接班人”,支持中共粉碎“四人幫”的斗爭。批評美共是“修正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的代理人”。1972年至1980年,該黨率團七次訪華,其間受到中共的熱情接待,華國鋒、鄧小平都曾會見過其代表團。1982年,美共(馬列)解散,中共與之關系也自然中斷。
從六七十年代中共和美共的關系來看,60年代兩黨關系是隨著中蘇論戰(zhàn)的節(jié)奏變化的: 1960年中蘇兩黨拉開論戰(zhàn)序幕,美共開始影射批評中共,兩黨關系由熱變冷;1962年到1963年的第一輪中蘇論戰(zhàn)中,美共成為蘇共攻擊中共的炮手,發(fā)表了公開指責中共的聲明,中美兩黨關系惡化,中共開始反擊美共;1964年11月中蘇論戰(zhàn)結束,中美兩黨也再無來往,進入冰封時期。70年代,兩黨互不來往,并互相指責對方為“修正主義”。在這種情況下,美共仍然依附于將中共也看做是“修正主義”的蘇共,并再次喪失獨立自主處理黨內事務和獨立探索美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時機。而中共受中蘇論戰(zhàn)的影響,黨內極左思潮逐漸占據上風,導致中共同美國的極左黨派進行交往并關系密切。從兩黨這一時期的關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對于一個政黨而言,獨立自主地處理黨內事務和時刻保持正確的理論方向都是難能可貴的。
1982年,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fā)表講話,向中方發(fā)出了改善關系的信號。受中蘇兩黨關系微妙變化的影響,美共與中共的關系也漸趨緩和。1982年以后,美共對中共的指責減少,并逐步停止。中共在80年代里也不再稱美共是“美修”,在報刊媒體上報道美共的消息也很少。以《參考消息》為例,從1980年至1988年的8年時間里,《參考消息》中含“美共”字樣標題的新聞共有5篇。而且,在報道美共黨內消息的時候,中共只是報道而不加以評論。1987年初,美共表示愿意同中共改善關系。1988年6月,美共總書記霍爾率美共代表團抵京訪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會見了美共代表團,并指出:“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國共產黨同美國共產黨的關系中斷了20多年。通過霍爾總書記這次訪華,兩黨恢復了關系,我們感到非常高興?!被魻栒f,這次訪問是非常有意義的。雖然時間很短,但了解到很多中國的情況。①《胡啟立會見美國共產黨代表團指出兩黨恢復關系有助于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人民日報》1988年6 月23日。美共的這次訪問是破冰之旅,標志著兩黨關系正?;?/p>
兩黨關系正?;?除了在雙方重要活動時互發(fā)函電外,美共還曾三次派團來華訪問。第一次是在1989年11月6日,以美共政治局委員路易斯·迪斯金為團長。美共的這次來訪是受中聯(lián)部邀請,對中國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訪問,主要是了解中國建設和改革情況。11月10 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宋任窮會見了美共代表團。宋任窮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共產黨曾經積極支持和聲援中共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國共產黨剛剛召開了第十三屆五中全會。美國客人在這個時刻來訪,本身就說明美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②周慈樸:《宋任窮會見美共代表團》,《人民日報》1989年11月11日。第二次是2002年3月,以美共主席薩姆·韋伯(Sam Webb)為團長。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會見了該團。第三次是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以美共主席薩姆·韋伯為團長,代表團成員還包括美共的執(zhí)行副主席賈維斯·泰納(Jarvis Tyner)、國際部書記帕米拉·塞弗(Pamella Saffer)、勞工書記斯考特·馬歇爾(ScottMarshall)。美共的這次訪問也是受中聯(lián)部的邀請,來華后中國婦聯(lián)、中國工會的領導人會見了代表團。代表團還參觀了美國沃爾瑪在華公司的工會并與工會代表合影留念。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中共中央編譯局還邀請美共經濟委員會委員瓦迪·哈拉比作報告。2010年5月美共召開二十九大時,中聯(lián)部發(fā)賀電,指出:“中共非常重視同美共的友好關系。在兩黨關系方面,中共將繼續(xù)加強同美共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積極貢獻。”③International Greeting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http://www.cpusa.org/international-greetings-communistparty-of-china/(2010-6-23)可見,今后重視美共并加強與其交流是中共對美共的態(tài)度。
從兩黨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交往來看,美共能客觀看待中共,對其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示肯定;中共對待美共則如對待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一樣,本著“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交往四原則進行正常交往,這也標志著兩黨在處理黨際關系上的日漸成熟。
縱觀美共與中共至今近90年的交往歷史,其間的悲歡離合都離不開蘇共的影響,兩黨關系的親疏也是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潮起潮落的一個縮影。
20世紀上半葉,蘇共一直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中心和領導者,各國共產黨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幫助并接受其領導,國際共運也高潮迭起。當年,美共與中共就是在蘇共的影響或幫助下成立,成立之后都接受蘇共領導,蘇共自然就成為中美兩黨交往的橋梁。在蘇共這個“中間人”和“大家長”的作用下,中共和美共互相支援,關系親密。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社會主義陣營開始逐漸走向分裂。在分裂的過程中,美共緊跟蘇共,中共則逐漸成為與蘇共相抗衡的另一個“世界革命中心”,國際共運的大潮逐漸回落。在那段目眩神迷的歲月里,美共與中共也因立場不同而分道揚鑣。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國際共運遭受重創(chuàng)陷入低谷。美共不再受蘇共操控,開始獨立自主處理黨際關系,在這種背景下,美共與中共關系走向正常化。從兩黨90年的悲歡離合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是共產黨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保持獨立自主是至關重要的。當年,美共如果不是一直追隨蘇共,即使失去“莫斯科的黃金”也有可能對美國社會主義發(fā)展有新探索、在擴大自身影響方面有新成就。對中共而言,當年照抄照搬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短期內難以徹底消除,至今仍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F在,對都已實現獨立自主的美共與中共而言,在社會主義問題上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根據各自國情,走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路。
二是國際共運不能“中心化”,社會主義也不能只有一種模式。20世紀國際共運曾有兩個“世界革命中心”:蘇共與中共。蘇共操控其他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推行“蘇聯(lián)模式”,最終的結果是社會主義陣營分裂、自身喪失執(zhí)政黨地位。中共在60年代后也幫助了一批新成立的馬列主義共產黨①參見高放《當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三大熱點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受當時中蘇論戰(zhàn)的影響,中共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越來越極端化,導致極左思潮在黨內占了上風,最終釀成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悲劇。可見,“中心化”的國際共運必將分裂,“統(tǒng)一化”的社會主義模式必將解體。這也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瓏H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們也不贊成搞什么‘大家庭’,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頁。如今,國際共運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轉變,不但各社會主義國家倡導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而且許多國家中的共產黨也正在多黨化、多元化。可預見的是,多元化、多黨化將成為國際共運的新趨勢。
(本文作者 蘇州科技學院教育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蘇州 215009)
(責任編輯 占善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