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一
(浙江臺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臺州 318000)
試論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影響
——從領導心理角度理解實事求是的難點盲點
李 一
(浙江臺州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臺州 318000)
實事求是之所以難,因為它不是難在某些方面某個點上,而是難在認知和判斷上,難在一些盲點上。要破解這個難題,僅僅從政治上要求領導干部是不夠的,還要獲得許多技術上和科學上的工具性支持。從心理學上去認識這個問題就是這方面的一種嘗試。實事求是首先要保證領導干部在認知、情感、意志、思維和社會心理等因素方面獲得真實,并用“思想”和“作風”來統(tǒng)籌諸心理因素的作用,共同克服實事求是的心理障礙,做到實事真求是。
領導者;心理;實事求是;影響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既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實事求是不僅是貫穿于全部領導活動當中的一根紅線,也是對每一項具體領導工作的要求。所以,實事求是既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只有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實現(xiàn)實事求是,才能把黨的思想路線落到實處。以往的研究大都瞄準抽象層面上的實事求是,因而較多地從政治上和哲學上去強調(diào)這個問題。這是對的。但怎樣具體地實現(xiàn)實事求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從來沒有一種實事求是可以脫離具體而得到抽象實現(xiàn)的。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在具體的工作中做到實事求是,就是在貫徹黨的思想路線。在具體層面上談實事求是,我們發(fā)現(xiàn)影響實事求是的因素很多,有心理學的、管理學的、文化學的、社會學的,僅僅從某一個方面企圖實現(xiàn)實事求是都是有困難的。這樣的研究雖然缺乏理論原創(chuàng),但是能產(chǎn)生實實在在的效用,是有價值的。這里著眼于心理學談點看法,更具體一點,是結合心理學中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和社會心理過程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談點看法。之所以選擇這些心理因素,是因為由它們構成的心理過程同時也是實事求是的過程。
我們認為,實事求是乃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前后兩個“求”。前一個“求”在于求實,把客觀存在著的“實事”搞清楚;后一個“求”在于求是,把客觀存在的內(nèi)在規(guī)律搞清楚。換言之,前者要搞清真相,后者要搞清真理;前者屬于感性認識,后者屬于理性認識。所以,只有在求實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求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實事求是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領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按照認識順序,形成感性認識的心理因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等因素,大都分布在“求實”階段;理性認識所必需的情感、意志、社會心理等因素,大都分布在“求是”階段。所以,我們基本上以感性認識形成的線索來考察“求實”的心理障礙和盲點,以理性認識形成的線索來考察“求是”的心理障礙和盲點。當然,這僅僅是為了便于敘述。有些心理因素在求實和求是兩個階段都會發(fā)生作用,我們只是按其性質(zhì)把它歸到感性因素或理性因素中。
領導求實,從實際出發(fā),首要的問題是認準“實際”,找準工作的出發(fā)點。求實是實事求是的前提,處于每一項領導活動的最前端,時時處處影響著領導者求是的立場。出發(fā)點和立場的錯誤,不可能把領導工作引上正確的軌道,不可能求出“真是”。所以,求實必須克服以下一些心理障礙和盲點。
1.眼見不為實,領導求實不能簡單地以“看到”為依據(jù)
領導求實,就是要按照客觀實際的本來面目來反映問題,而不附加任何外來成分。這是很難做到的。一方面,客觀實際的多樣性和多變性,使領導求實很難同步跟進;另一方面,領導求實的主要途徑是觀察,信奉“眼見為實”。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在有些情況下,看到的不是事實。如果看到的東西與實際存在有出入,那么,由此而來的領導求實就不可能真的反映實際情況。在這里,我們要區(qū)別哲學上的“求實”與心理學上的求實。哲學上講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心理學上講看到的現(xiàn)象并不是實際的映象,它會因領導者的選擇偏好、錯覺和眼界高低而產(chǎn)生“折射”,從而歪曲地反映現(xiàn)象。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眼見不為實”。換言之,不同的領導者對同一現(xiàn)象會做出不同的“真”判斷。因此,領導者不能簡單地以親眼所見代替實事求是。
“眼見”的選擇偏好是指人們對看到的東西不會盡收眼底,而是有選擇地吸收,未吸收的東西即使存在,也會被當作不存在。這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見而無視。領導者往往要在同一時間內(nèi)有選擇地處理問題,對于被選擇的對象,領導者可能有一個清晰的觀察;而對未作為近期工作安排的對象,則可能未進入視野,即使被看到了,也會因未被重視而模糊。所以,“眼見”的這種選擇性,會使一部分事情突出起來,而另外一些事情會被隱蔽起來;或者是事情的某些方面被突出起來,而另外的一些方面會被隱蔽起來?!把垡姟痹谑聦嵣现灰姷搅送怀龅臇|西,并且以此代替全部,作為領導求實的結論予以運用,損害了領導求實的客觀實在性。當然,有些事情本身也會在第一時間搶奪領導者的眼球,把求實引入歧途。
“眼見”的錯覺是指同樣的兩個東西會讓領導者感到它們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某些事物被置于不同的參照系或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就會讓人產(chǎn)生錯覺。兩根一樣長的筷子,如果把它們擺成T字型,我們就會覺得垂直線會比水平線長一些。同理,如果兩個下屬都做好了同樣的工作,領導者也會因錯覺而得出不一樣的評價?!把垡姟钡腻e覺主要來自觀察的背景、事物的排列組合和外來信息,這些東西會誘發(fā)領導者產(chǎn)生視覺錯誤,造成眼見不為實的觀察效果。這種視角錯誤源自于人類的通性,有時是難以避免的。領導求實時務必引起注意,不能過于相信自己的觀察力。
領導者的眼界是指領導者看問題的視界,大概包括觀察的高度、角度、廣度和深度。眼界是一種形成性的東西,與領導者的經(jīng)歷、資歷、職位和崗位有關,長期的領導工作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領導者的眼界;此外,先天的素質(zhì)也會影響領導者的眼界,比如,有些領導者善于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屬性,他們看到的東西往往會體現(xiàn)高度,而對細節(jié)卻不敏感;相反,有些領導者對細節(jié)很敏感,他們在第一時間會看到局部和要素的重要作用,會以“盲人摸象”的思維產(chǎn)生觀察結論。這說明眼界跟領導者個人先天對事物解構偏好有關,類似于我們在上面談到的觀察的選擇性。一般而言,主要領導的眼界開闊一些,分管領導的眼界狹隘一些;綜合部門的領導眼界高一些,業(yè)務部門的領導眼界低一些;塊塊領導的眼界全面一些,條條領導的眼界專一些。
2.記憶不靠譜,領導求實不能簡單地以“想起”為依據(jù)
這里講的記憶主要指儲存在領導者腦子里的東西,是一種神經(jīng)記憶。我們說它不靠譜,主要是指這種記憶功能比不上人類其他類型的記憶,如DNA遺傳記憶和免疫記憶就比神經(jīng)記憶更靠得住。神經(jīng)記憶體現(xiàn)在領導活動中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缺陷和盲點,即健忘、分心、錯認和暗示。這些方面對領導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健忘和分心是疏忽的過錯。健忘是記憶的基本特性,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暫時性現(xiàn)象。領導者本應記住某些事實、事件和自己的想法,但往往會忘記一部分,導致領導活動的缺失。比如在做決策時,沒有把應該考慮的因素吸收進去,導致決策不夠周密,預后效果差,造成不必要的“再決策”和“亡羊補牢”;又比如在部署工作時,往往丟三落四,想到的東西反復強調(diào),記不起的工作就被疏忽了、推遲了,影響整個領導活動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分心是指領導者的注意力分配問題。有些領導者在關注某一工作時,往往因此忘記了同時發(fā)生而應該記住的事,致使這件被忘的事失去了最好的求實作用。這種分心往往需要領導者后發(fā)制宜去彌補,不僅領導成本增大,而且也影響領導求真。因為此時的領導求實已經(jīng)離開了當時的條件,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是在新的條件下去求實。
錯認和暗示屬于記憶的指令性缺陷,會以錯誤的記憶妨礙領導求實。錯認是把虛幻的東西誤認為真實的東西而失真,或者是把道聽途說的東西記成上級領導的講話或媒體上看到的報道。領導者比一般人更自信,包括相信自己記住的一些東西,容易把錯認的東西作為依據(jù)來使用。比如,領導在決策時,就會錯認群眾需求,把非群眾需求當作群眾的迫切需求而急群眾所急,這樣的領導求實,就必然脫離實際。于是,一些形象工程等不切實際做法就會成為領導者的政績。暗示是指領導者對某些觀念的記憶根深蒂固,一旦遇上能藕合上的人和事,會自然生出與記憶相關聯(lián)的問題和意見,老套路會隨時蹦出來,而代替領導求實的過程。在領導工作中,經(jīng)常會因暗示而產(chǎn)生經(jīng)驗主義、主觀主義和僵化等思維習慣,思想不愿再解放,嚴重妨礙了領導求實與時俱進。
3.知覺有偏差,領導求實不能簡單地把知覺當做“知道”
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就產(chǎn)生感覺,人腦對這些感覺產(chǎn)生的整體性反映,就叫做知覺。一般而言,當感覺變成為知覺以后,很多人就會以為自己知道了該事物。其實,在這個時候,知覺還不能完全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及其屬性,而且往往會歪曲地反映一些問題。所以,知覺不等于“知道”。知道是主觀和客觀相一致的反映,它是有過程的,而知覺則是缺乏過程的。知道的過程需要整合感性和理性、個別和一般、真理和謬誤、絕對和相對等諸多矛盾,在感覺和知覺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和規(guī)律,變客觀的東西為主觀的,從而達成主客觀相一致??梢?,“知道”是知覺的后期產(chǎn)物,是對知覺“去歪曲”后的東西。在領導活動中,造成知覺偏差的心理學因素大致可歸納為先入為主、后入為主、成見和領導者的需求。
先入為主是指最先留給領導者的印象會影響領導求實,也叫第一印象作用。一個部下如果在第一時間或第一件事情上在領導心目中留下了好印象,領導者就會由此及彼來看待和理解這個部下,愛屋及烏,容易看到好的方面;相反,如果這個部下在領導者心目中留下了負面印象,那么,即使該部下表現(xiàn)得較好,領導者對他的評價也會打折扣。
后入為主與先入為主相反,是指最近的某些事情留給領導者的印象會影響領導者的判斷。我們常說100-1=0就是這個意思。你做了許多好事,但最近卻做了一件不好的事,那最后這件事就會抵消以前努力所積累的績效。在領導活動中,我們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為了避免這種近因影響,用辯證的觀點、聯(lián)系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彌補知覺對事物的歪曲,變知覺的偏面性為“知道”的全面性。
成見是領導者以自己的一些固化的觀點,來代替對具體情況的判斷。如有些領導者認為老同志墨守陳規(guī),缺乏干勁;認為年輕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其實老同志中不乏開拓創(chuàng)新者,年輕人中也有畏難不前的。這種成見的知覺用習慣性思維來看待不斷變化的東西,把已經(jīng)變化了的東西納入自己的成見,自然會把不甚知道的東西當作知道了,失去了對事物評價的客觀性。
領導者的需求也會對客觀事物產(chǎn)生不同的知覺。能滿足領導者當下需求的東西,往往優(yōu)先被知覺。比如,領導者對工作中熱點和難點很敏感,在處理這些信息時,就會從個人需要出發(fā)去知覺,或添油加醋,或七折八扣,使之盡量適合自己的“胃口”。換言之,領導者的需求會影響其動機和行為,會把客觀的東西按主觀需求來解釋來取舍。又如,對上級政策的解讀,會各取所需;比如,對“一票否決”的事情會盯牢,會產(chǎn)生強烈的知覺沖擊;再如,對需要從現(xiàn)在做起的一些長遠的事情會擱置起來。
綜上所述,從領導者個體來看,類似于上述的領導求實的心理障礙和盲點,有些是人類的通性,較難避免;有些跟領導者的后天修養(yǎng)有關,可以改進。這就是說,克服領導求實的心理障礙是可能的,但要完全去除這些心理障礙是有難度的。從領導工作的特點來看,領導求實就是揭示和把握領導活動的客觀性,防止自己的心理障礙成為領導活動參數(shù)。從上述“眼見”、記憶和知覺三方面來看,領導求實應求眼見之實、記憶之實和知覺之實。一是求眼見之實,就是要輔之以調(diào)研。眼見,其實是領導者的個人之見,不夠全面。只有經(jīng)過調(diào)研,才能消除片面性,把眼見的誤差消化在調(diào)研的過程中,使眼見為實。二是求記憶之實,就是要做到歷史的具體的統(tǒng)一。記憶是歷史的東西,記憶中的東西要和現(xiàn)實具體事件緊密結合起來才有價值,才是記憶之實。三是求知覺之實,就是對知覺材料,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與分析,除去歪曲的知覺因素,存知覺之實,這就是理性認識了。總之,領導求實對于領導者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只有不斷提高排除心理障礙的自覺性,才能在領導工作中真正堅持實事求是。
領導者通過“求實”獲得了一個比較真實的客觀實際后,還要通過“求是”來找出領導工作中的規(guī)律,從而完成“實是求是”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伴隨著求是過程而產(chǎn)生,同時產(chǎn)生了的情感又會反過來影響領導者求是的質(zhì)量。意志因素有助于領導者克服求是過程中的困難,它貫穿于求是過程的始終,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就不可能求實求是。人是生物實體,也是社會實體,每一個領導者都生活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積淀了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同時,領導求是也是對各種社會心理因素的整合,這些因素必然影響領導者的判斷和推理。當然,除了上述三個方面,還有許多心理因素會對領導求是產(chǎn)生影響。
1.情感對領導求是的影響
情感是人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符合其需要產(chǎn)生的內(nèi)心體驗。由于人的需要有低級和高級之分,所以,情感可以分為情緒和情操。情緒一般和人的低級需要相聯(lián)系,與現(xiàn)實情景相聯(lián)系;情操和人的高級心理需要相聯(lián)系,與人的持久生活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情緒和情操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它們對領導求是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情緒帶有情境性,當某種情境發(fā)生變化,情緒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會給領導求是帶來一定情緒影響,當領導求是符合領導者的需要時,他就有可能作出積極情緒反應,相反,就會作出消極的情緒反應。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走向兩極的情緒都會使領導求是失去客觀性。情操與情緒相比,是較為穩(wěn)定的態(tài)度,是情緒的本質(zhì)所在,它表現(xiàn)為高級情感,即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這些東西在領導求是中不僅體現(xiàn)為求是質(zhì)量,還制約著不良情緒對領導求是的影響,比如榮譽感、羞恥心和同情心及高尚情緒都會在領導求是中得到體現(xiàn),還能起到統(tǒng)籌一些不良情緒的作用。從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情感對領導求是的不良影響表現(xiàn)在情緒方面比較多。
激越情感影響領導求是。領導求是應該在平和的心境下進行,在激情和應激的情況下有可能使判斷失誤。激越情感是非常情感,包括三種情況。一是情感高漲。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情感活動顯著增強,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這時他會以過于輕松的狀態(tài)對周圍環(huán)境給予反應,會更多地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對不利因素予以輕視,夸大自己的能力,造成“實事求是”的缺失。二是情感焦慮。領導者一般在面臨重大問題束手無策或不稱心時,會出現(xiàn)焦慮。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會以急躁或急于求成的心理對待領導工作,難以專心地研究問題,表現(xiàn)惶然不安,坐立不寧,并伴有心慌和軀體不適應感。這種狀態(tài)降低了領導處理信息的能力,處事不得要領,失去主見,也很難作出實事求是的結論。三是情感過激。表現(xiàn)為短暫的情感爆發(fā),自己難以控制,往往作出與別人相反的情感表現(xiàn)。別人感到愉快的事,他卻感到氣憤,進而,把這種情感帶進領導求是過程,對面臨的問題作出過激的肯定或否定,失去實事求是精神。
低迷情感影響領導求是。這里也有三種情況。一是情感淡漠。表現(xiàn)為道德感降低,對悲歡離合愛憎均漠然視之,對領導工作中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漠不關心,對求是過程中的真理不敬仰,對違背道德標準的人和事也不譴責。二是情感迷茫。表現(xiàn)為美感降低,對領導活動失去應有的態(tài)度和內(nèi)心體驗,美的東西不贊賞,丑的東西不批評,高尚的情操在求是過程中得不到弘揚,整個單位因此而沉悶。三是情感脆弱。表現(xiàn)為失去理智感,無法在領導求是過程中用理智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懷疑和困惑,看不到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把現(xiàn)象當本質(zhì),總是解決不好問題,對自己失去自信。
錯亂情感影響領導求是。領導者的情感有極性,兩極可以相互轉化,但在領導求是過程中,領導者的情感一般都表現(xiàn)為兩極性中的一極,或肯定或否定,或積極或消極。無論何種極性,在領導求是過程中的作用都會產(chǎn)生一致性。而情感錯亂則是兩極混淆,在同一時間內(nèi),兩種極性的情感相互交替相互作用,造成情感錯亂,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是情感倒錯。即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情感反應與內(nèi)心想法不一致,導致表里不一,實事不能真求是。二是矛盾情緒。表現(xiàn)在求是過程中同時產(chǎn)生兩種相反的情感,既愛又恨,求不出真“是”,得出非常模糊的結論。
2.意志對領導求是的影響
領導者的意志體現(xiàn)在求是過程中,就是堅定不移地實事求是。所以,領導者的意志總是與克服求是過程中的困難相聯(lián)系的,也就是克服求是中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求出真“是”。從心理學講,意志對行動的調(diào)節(jié)有“發(fā)動”和“抑制”兩種功能;從求是角度來看,其實只有“發(fā)動”一種功能,表現(xiàn)為領導者為達到實事求是這個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領導者在調(diào)動意志因素去“求是”時,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志品質(zhì),即自覺性和堅持性,而與此相反的品質(zhì)是被覺性和頑固性。如果一個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常常表現(xiàn)出意志缺乏、猶豫不決和意志倒錯等行為特征,便是意志障礙和盲點。
意志高漲影響領導求是。意志高漲是指領導者集中力量探索其他人認為無意義或無價值的東西,并以此作為領導活動的依據(jù)。盡管這些“求是”毫無意義,領導者仍然一意孤行,把領導意志強加于人。
意志低落影響領導求是。意志低落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但與情緒低落又不一樣。情緒低落是一種情操的表現(xiàn),意志低落則認為沒有必要“求是”,認為存在著的東西就是一種規(guī)則。所以,意志低落者雖然清楚自身的狀況和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但作為一個領導者,會對“求是”興趣索然,認為萬物皆空,難以形成“求是”行動所要達到的目的。他們常常整日呆坐或獨處一隅,對“求是”感到太吃力,認為“求是”不是領導工作的需要,而是一種“被強加”的意志行為,自己作為領導者仿佛是一部自動機器,是自己動作的旁觀者。
3.社會心理因素對領導求是的影響
領導求是并不是領導者一個人的事情,要受到環(huán)境、文化、體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又表現(xiàn)為兩個層次:一是直接影響,比如,委任制會使領導者更重視上級的意見,導致求是偏差;二是間接影響,指環(huán)境、文化、體制和制度等東西已經(jīng)沉淀為領導者的心理因素,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領導求是。比如,領導者不能直接覺察下屬的需求,但能從下屬對環(huán)境的反應上推論出他的需求,從而覺察到他的情感與思想。我們這里講的社會心理因素對領導求是的影響,就是著眼于后者,一般包括關聯(lián)性、角色心理、競爭心理、從眾心理、一致性幻覺和時尚心理。前三者較多地體現(xiàn)領導者的個人特點,后三者則較多地體現(xiàn)領導求是的趨同性。
關聯(lián)性是指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會把工作與情感兩件事情關聯(lián)起來而影響求是。如果在領導求是中,以工作為中心來考慮,不加入個人的感情和人際關系影響,就事論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求是就會客觀一些;反之,如果在求是過程中摻入個人關系和個人得失,事情就會比較復雜,強勢的領導會使求是失真,弱勢的領導會堅持不了真理。
角色心理是指領導者從事領導工作,使主體逐漸形成了一種領導者特有的習慣心理。領導者的處世原則、立場觀點、習慣用語和習慣作風等方面,無不流露出角色心理的痕跡。這種習慣心理在領導求是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來,有正負兩方面的作用:這種角色心理與求是內(nèi)容相適應時,無疑有利于求是效率,保證求是質(zhì)量;相反,這種角色心理排斥求是對象時,會使求是發(fā)生偏差。
競爭心理是指領導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求是過程當作競爭活動來對待,在求是過程中摻雜了領導者的好強心、進取心和個人英雄主義等心理因素。如果在求是過程缺失這些因素,求是會變得缺乏精神動力,領導者會表現(xiàn)出頹廢消沉和無所作為;如果在求是過程中競爭心理太盛,領導者則會失去客觀性,把求是過程變成推行自己意志的過程,進而以個人意志代替客觀規(guī)律。在這一點上,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是大不一樣的,領導者的競爭心理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智慧,目的是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而被領導者在求是的時候,一般是潛意識的表現(xiàn),目的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所以,領導者在求是中的競爭心理很少遭遇被領導者的對抗,這容易使領導求是走向偏面。
從眾心理是指領導求是會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說領導求是會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相近的觀點,這樣“求”出的“是”似乎容易為大家所接受,領導工作的壓力會減輕。顯然,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一般存在著兩種心理影響:一是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和知覺去判斷,二是以本單位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為判斷。對大多數(shù)領導者來說,當自己的意見與單位中大多數(shù)較為一致時,心理才能感到安穩(wěn),所以,大部分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都有過從眾心理和行為,只有少數(shù)領導者會堅持自己的獨立判斷,但必須以損害擁護者為代價。
一致性幻覺是由從眾心理發(fā)展而來的社會心理,這種心理認為在領導求是過程中能產(chǎn)生一致的集體意向。如果領導者所在的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的群體,那么團體的一致性會使其中的班子成員產(chǎn)生很大的壓力,使個體很難表達不同的意見,而不敢實事求是。這里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確實將多數(shù)成員的錯誤意見當作正確的;第二種是領導求是沒有把握,而以保持一致求心安;第三種是領導者有自己的觀點,但不愿標新立異,不愿講出真相真理。這三種意見被當作一致的東西反映出來,就出現(xiàn)了一致性幻覺。所以在高團結的班子中,很容易在求是過程中產(chǎn)生一致性的幻覺,影響領導實事求是。
時尚心理是指領導者在求是過程中會對時尚的東西加以崇尚而影響判斷的正確性。領導者追求政績就是一種時尚心理。搞“形象工程”就是時尚心理在作怪。心理學認為,凡是新異的東西,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因為人們的注意而使標新立異者獲得心理滿足。所以,領導者往往會做“時髦領袖”,在他的帶領和主導下,一般的群眾產(chǎn)生了一種不假思索的行動,加入到時尚中去,隨著領導的意志而轉移。這也是“形象工程”能變?yōu)椤叭罕娺\動”的原因。
從領導工作的特點來看,領導求是就是把握領導活動的規(guī)律性,防止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不良的社會心理摻和到求是的過程中去,妨礙求是的真理性。從情感角度去看,求是要講究“熱情”。熱情是一種有力而穩(wěn)定的情感,它能啟動領導者的立場、觀點和生活經(jīng)驗去調(diào)和情感,能使領導者產(chǎn)生追求真理的持續(xù)推動力,熱情的領導者總是以飽滿的情緒去完成實事求是的過程。從意志角度去看,求是要講究“有心”:一是有心追求真理,用意志驅使認知,求得“真是”;二是有心用意志去調(diào)節(jié)情感,控制情感對求是過程的不良干擾。從社會心理角度去看,求是要講究“理性”。領導求是必然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不良的社會心理會以“客觀環(huán)境因素”的面貌來干擾領導者,并以“集合”的形式壓過來,而領導者往往也會認同這種 “偽客觀”。只有以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才能做到實事求是。
要做到實事求是,從心理層面上看,就是以提升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來減少它對實事求是的損害;從人的生物屬性來看,雖然實事求是的心理障礙和盲點較難克服,但可以用揚棄心理因素和良好的工作作風來突破,做到實事真求是。
1.正確把握心理因素的兩極性,以合適的態(tài)度,發(fā)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克服心理因素的消極作用
知覺、情感和意志等許多心理因素都有兩極性,也就是積極性和消極性。這種兩極性表現(xiàn)在強度上,都存在從弱到強或從強到弱的相向變化,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強弱的各種等級,比如情緒就有高漲和低落,而且在這兩者中間還有激情、沖動、平和與脆弱許多等級。在領導求實求是過程中,總會存在某種等級的狀態(tài),比較有利于達到實事求是。比如,平和的心境因其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有利于領導者完成實事求是的過程,達到實事真求是的目的。我們說正確把握心理因素的兩極性,就是要把握住這種等級,使心理因素處于某種有利于實事求是的等級區(qū)間上。極端的等級,過于積極或過于消極的等級都會損害實事求是。我們把這種處于區(qū)間上的等級叫做態(tài),合適于實事求是的狀態(tài)叫做度,合起來叫做態(tài)度。比如,在應激狀態(tài)下,求是的態(tài)度比較偏,領導者的思維能力會降低,會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判斷。這時候的領導者的行為是應激求是。應激求是,是在一種在短暫而強烈的情緒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必然不會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這就是沒有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實事求是。
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諸心理因素的等級呢?關鍵是適度,即以適度的狀態(tài)去求實求真,這也就是一個態(tài)度問題。合適的度是以一種“態(tài)”而存在的,是要變動的。從心理學上講,態(tài)度是一個人對某一客觀對象形成特定評價和特定反應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和行為傾向,也就是領導者在實事求是過程中所持有的態(tài)度。這里講的客觀對象就是實事求是的對象,包括領導活動中需要認識的事物,比如一個人、一組人或一事物、某種制度等。對這些東西做出實事求是的結論,有賴于領導者的態(tài)度。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領導態(tài)度是認知、情感、意志和社會心理等因素交互作用后的立場和觀點,是將與實事求是有聯(lián)系的心理因素綜合起來的“態(tài)度叢”。所以,態(tài)度是以認知做基礎,情感、意志和社會心理三者相協(xié)調(diào)的實事求是機制。如果這些因素不和諧,領導者在實事求是過程中,就會把看問題的“態(tài)”置于不適當?shù)牡燃?,比如,當領導者心情過于激動,“態(tài)度不好”時,不僅有相應的行動,也不能冷靜聽取不同意見,導致不能實事求是。一般來說,我們說一個領導者態(tài)度很復雜的時候,就意味著實事求是的過程充滿著心理矛盾。如果在這個時候,適當創(chuàng)造一種氣氛,使領導者心理趨于和諧,使其恢復平靜,減少極端情緒,其實就是調(diào)節(jié)態(tài)度,有助于實事求是。
既然實事求是與領導者的態(tài)度關系十分密切,領導者就應該調(diào)整好自己的態(tài)度。因為態(tài)度是認知、情感、意志和社會心理因素的統(tǒng)一體,調(diào)整態(tài)度也就有兩種方法:一是調(diào)整上述四種心理因素,二是調(diào)整這四種因素的相互關系。調(diào)整認知因素,就是增加認知的準確性,增加認知的次數(shù),征求群眾對認知的認可度,減少認知的偏面性;調(diào)整情感因素,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求實求真,在“態(tài)度”不好時,應暫緩開展領導活動;調(diào)整意志因素,就是不要把領導意志強加于人,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調(diào)整社會心理因素,就是要克服各種不良的社會顧慮,有事同群眾商量,走群眾路線,考慮大多數(shù)人的要求,大多數(shù)人的要求也是一種客觀實際,也是實事求是的重要參數(shù)。上述四種因素是交叉在一起共同作用的,因此調(diào)整態(tài)度時要綜合運用。有時可能某一種因素是起主導作用的,其他的因素雖然也跟著變化,但抓住主導因素改變態(tài)度,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2.把心理升華為思想,用思想揚棄心理因素和盲點,使實事求是得到心理素質(zhì)和思想素質(zhì)的雙重保障
在心理學里,常常把意識活動稱為思想活動。意識活動分為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前者是指被人自覺了的心理狀態(tài),后者是指沒有被覺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動。那么,這些心理活動是怎樣變?yōu)樗枷氲哪兀堪凑J知過程來看,這些心理活動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感覺和知覺是簡單的認知,記憶則較為復雜,而思維就屬于認知的高級階段,到這個階段,就產(chǎn)生了思想??梢姡枷胧切睦砘顒拥母呒壆a(chǎn)物,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換言之,思想不僅包括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也包括了感性認識,還包括了感覺、知覺、情感、意志和社會心理因素等各種精神因素。可以說,各種心理因素經(jīng)過“過濾”和升華才能變成思想。心理因素一旦變成了思想,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影響就超越的心理的局限性,亦即不會以個別因素去影響實事求是。比如,在興趣愛好未上升到領導者的思想層次時,某種興趣愛好可能會加入到實事求是過程中去,影響實事求是。但當興趣愛好被納入領導思想之后,就會同各種因素結合起來,那么,它就不能以一種心理因素而只能作為思想的一個參數(shù)來影響實事求是。也就是說,作為單一的心理因素引發(fā)的行為可以直接損害到實事求是;而許多心理因素經(jīng)過揚棄變成思想后,領導者的行為便會經(jīng)由思想的指引,形成足夠強度的動機而引發(fā)實事求是的過程。這就自然而然地克服了個別心理因素的負面作用。當然,如果心理因素上升為錯誤的思想,對實事求是的損害也會遠遠超過個別心理因素的。
當心理因素變?yōu)樗枷牒?,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影響就受到思想特點的制約。一是思想的主體性制約知覺、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人的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這種反映不是鏡面式的對稱反映,而是帶有主體性的特點。領導者由于觀察問題的立場和觀點不同、社會經(jīng)歷不同、工作范圍不同、思想基礎不同和思想方法不同,對同一事物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判時,會得出不盡一致的看法。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思想活動都帶有主觀性和主體的選擇性,因而思想對心理因素的統(tǒng)籌作用是不一樣的,對實事求是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二是思想的深入性制約著比較膚淺的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因其作用直接而表現(xiàn)出膚淺的特點,而思想則是領導者用自身的經(jīng)驗、觀念和知識對心理因素進行加工的結果。所以思想能夠透過現(xiàn)象深入到事物的初級本質(zhì)、二級本質(zhì)和更深層次。形于外的東西容易被心理因素所反映,但藏于內(nèi)的本質(zhì),只有領導者通過調(diào)動記憶力、理解力和抽象力等心理因素,才能把握它的本質(zhì)??梢姡枷氲纳疃葧趯嵤虑笫沁^程中彌補心理因素的膚淺性缺陷。三是思想的質(zhì)量會對實事求是產(chǎn)生影響。對心理因素經(jīng)過多角度、多層次和全方位思考形成的思想與實事求是是互為促進的;相反,那些心理因素如果歪曲地、虛幻地反映客觀事物,就會變成錯誤的思想。所以,要用正確的思想指導求實求是,還要懂得心理因素是怎樣影響思想的,然后才能用思想反作用于心理因素,實現(xiàn)實事求是。
認知因素對思想形成的影響。這當中,“注意”是思想形成的門戶,確定領導者實事求是的指向。在領導活動中,無數(shù)的事情擺在領導者面前,領導者會通過“注意”選擇某些事物作為意識活動的中心,然后對它們產(chǎn)生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動。通過“注意”在領導者頭腦中形成優(yōu)勢的興奮中心,就會進入實事求是的過程,處于注意之外的事物會被領導者忽略。注意到的東西就容易被感知,所以,感覺和知覺是思想的來源。感覺是思想和外部事物的直接聯(lián)系,知覺是感覺的復合,反映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體的感性形象。感覺越豐富,知覺越完整。這兩種心理因素是物質(zhì)世界轉化為思想的第一個層次,是領導者思想的可靠來源。我們認為,思維是形成思想的核心。上述心理因素,通過分析和綜合便形成了思想,換言之,通過思維,把其他心理因素整合起來,加以提煉和概括就是思想了。所以,這是影響思想質(zhì)量的關鍵一環(huán)。當然,注意到的東西必須與實事求是所需的材料相一致,感覺和知覺必須正確反映客觀實在。否則,可能會導出荒謬的思想,比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損害更加嚴重。
需要和動機影響思想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領導者的需要比一般人更高,而某些需要一旦被意識到并驅使去行動時,需要就變成了動機。領導者的需要和動機離不開領導活動,首先在領導活動中產(chǎn)生了某種情感、興趣和理想,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會成為領導者的愿景,這就是思想。領導者需要層次的高低,追求需要動機的強弱,決定著領導者思想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同時也決定了領導者如何去實事求是。所以,領導者的情感、興趣和理想等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有很大影響。只有上升為思想,才能對實事求是產(chǎn)生綜合作用,排除某些因素對實事求是產(chǎn)生不好的決定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經(jīng)過揚棄變?yōu)樗枷牒螅瑢嵤虑笫怯袃蓚€作用:一是心理因素的負面作用減少,二是思想能調(diào)控心理因素。但這兩種作用是建立在領導者的素質(zhì)基礎之上的。心理素質(zhì)好的領導者容易形成好的思想,有利于實事求是。心理素質(zhì)差的領導者,即各種心理因素不夠穩(wěn)定和平和,也能形成好的思想而克服心理因素的負面作用;當然,也有可能形成不好的思想而加劇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破壞。所以,我們應該在改進心理因素和心理素質(zhì)的同時,把它們升華為好的思想,確保實事求是得到領導者心理素質(zhì)和思想素質(zhì)的雙重保障。
3.用良好的作風來彌補心理因素的損害,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上做到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既是我黨的思想路線,又是一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雖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但能否實事求是的決定因素不是心理因素,而是作風,是體現(xiàn)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作風。所以,克服心理因素對實事求是的影響,應該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
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理論功底淺的人,往往對一些重大現(xiàn)實問題吃不準,對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說不清,對一些新事物的實質(zhì)和發(fā)展趨向看不透,因而難以做到實事求是;往往缺乏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總結經(jīng)驗教訓總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次上,不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因而難以做到實事求是。有時在思想上、工作上出偏差,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就在這樣那樣的片面性之間搖來擺去,因而難以實事求是。只有學會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觀察問題,用科學發(fā)展觀分析問題,才能在主次雜糅、互為因果、紛繁復雜的情況面前,頭腦清醒,是非分明,抓住關鍵,把握事物發(fā)展的必然性和發(fā)展方向,注意事物發(fā)展的質(zhì)的規(guī)定性,科學地掌握事物發(fā)展的“度”,避免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不斷開創(chuàng)工作的新局面。因此,領導干部“最笨”的辦法、也是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有計劃地、見縫插針地多學點理論和現(xiàn)行政策。
要經(jīng)常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能否把握客觀實際,乃是做到實事求是的大前提。有的領導者說天天接觸實際,但不一定完全了解實際,因為實際有表層和深層之分,深層的實際蘊含在事物內(nèi)部。實際有局部和全局之別,如果從局部的實際出發(fā),而無視大局的實際,往往會脫離實際??陀^實際總是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狀態(tài)之中,今天的情況和對策未必適應明天的客觀要求,如果用“刻舟求劍”的思維方式或遇事只會找“本本”,就會導致思想與實際相脫節(jié),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擾,主觀和客觀相脫離,阻礙事物的發(fā)展??梢?,能把握客觀“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需要系統(tǒng)的而不是偏狹的調(diào)查研究,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苦功,需要用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它。
要堅持群眾路線。實事求是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具體活動。如果脫離了群眾,也就脫離了實踐,那么實事求是根本做不到的。群眾中蘊藏著無比豐富的真知灼見,有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只有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保證決策正確,提高領導水平。正如古人所言:“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并進,則明不塞矣?!鳖I導干部廣泛接觸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廣開言路,兼聽群眾意見,集中群眾智慧,才能防止偏聽偏信、排除心理障礙。群眾中提出不同意見和反對意見,常常是獨立思考的產(chǎn)物,是正直、忠誠、負責、勇氣的表現(xiàn),因而不要反感,應注意聽取。心中沒有群眾,不把群眾放在眼里,對群眾批評、建議不屑一顧,判定和執(zhí)行決策時就容易主觀武斷、唯上唯書。這時候,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就會起作用了。
實事求是難,求實難,求是難。同樣的“實”可以求出不同的“是”,不同的“實”也會求出相同的“是”。而對這種實事求是的結果,還需有人給出對錯的判斷。下判斷又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問題。于是問題又回歸到了實事求是。所以,要破解實事求是難的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光有一個政治愿望是不行的,還要有技術上的或科學上的支持。通過這種工具理性來找出容易失實失真之點,比如管理漏洞、文化陷阱和人性使然等,從而提高實事求是的質(zhì)量??紤]到心理學關于認知和判斷中的心理因素與實事求的關聯(lián)性比較大,可探討的問題比較多,所以,我們認為首選心理學角度進行思考是對的。當然,心理學與實事求是的關系,遠遠不止上述所論,這里僅僅是破了題,討論了一些心理因素,還有大量的心理因素和盲點未涉及;而且除了因素之外,由這些因素所構成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與實事求的關系更重要更復雜,所以,還有大量的課題值得挖掘和深入探討,存在著諸多理論創(chuàng)新的契機和潛在的研究價值。
[責任編輯 李沖鋒]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A Perspective from Leaders’Mentality
LI Yi
(Zhejiang Taizhou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Taizhou 318000,Zhejiang,China)
The difficult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is not on certain point in some aspects;instead the difficulty lies in the blind points existing in cognition and judgments.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political demands of leaders are not enough;we also need a lot of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al support.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is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ust first ensure that leaders have access to truth in terms of cognition,emotion,will,thought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and use “thinking” and “style” to coordinate the role of various psychological factors to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leaders;mentality;seeking truth from facts;influence
C933
A
1674-0955(2010)02-0078-08
2010-02-14
李一(1957-),男,浙江臺州人,浙江臺州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