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深部探測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國國土資源報消息作為我國入地計劃的先鋒,國土資源部組織實施的地殼探測工程培育性計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目前已取得重大進展。
自 2009年開始實施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目前已經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1)在東北首次探測到松遼盆地巖石圈結構,特別是大慶中生代盆地之下的弱反射上地殼,推測是古生代海相層系;在通常透明的巖石圈地幔內獲得清晰的深達 100 km的地震發(fā)射;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首次獲得下地殼、莫霍面地震反射與上地殼推覆構造深部信息。這些發(fā)現(xiàn)為油氣資源勘探部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科學依據。
(2)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首次實驗了大型礦集區(qū)立體探測,初步實現(xiàn) 3000~5000 m深度的透明化,揭示了成礦帶和大型礦集區(qū)賦存、分布狀態(tài),為開辟深部第二找礦空間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實現(xiàn)了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礦集區(qū)立體探測。
(3)提出我國鉻鐵礦突破的新方向,西藏羅布莎科學鉆探中在鉻鐵礦內發(fā)現(xiàn)原位金剛石等深部地幔礦物群,指示了鉻鐵礦超深成因和特殊就位機理,與北極烏拉爾超大型鉻鐵礦類型相當,預示了沿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可能發(fā)現(xiàn)超大型鉻鐵礦的前景;另在隱伏金屬礦上方發(fā)現(xiàn)納米級金屬微粒,為深穿透地球化學提供了直接證據,特別是對根據地球化學異常發(fā)現(xiàn)深部原生礦床的原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手段。
專家認為,專項的實施大大加快了我國深部探測的進程,2009年專項完成 1960 km長的深地震發(fā)射剖面探測。在大地電磁測量、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動力學模擬等方面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專項的發(fā)現(xiàn)和進展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集中體現(xiàn)了為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的巨大壓力提供科技支撐的責任和使命。
據稱,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共設置 9個專項,分別是:大陸電磁參數標準網實驗研究、深部探測技術實驗與集成、深部礦產資源立體探測及實驗研究、地殼全元素探測技術與實驗示范、大陸科學鉆探選址與鉆探實驗、地應力測量與監(jiān)測技術實驗研究、巖石圈三維結構與動力學數值模擬、深部探測綜合集成與數據管理、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專項下設 49個課題,由國土資源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等部門 11個單位負責。通過定向委托和公開競爭方式,專項在 2009年分批啟動 42個課題,由國內相關部門 22個科研機構、16所高校、8省市 (區(qū))地質隊伍、8個企業(yè)共 50余個單位承擔。研究人員 723人,工程施工人員 2600人,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地球科學探測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