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 張新寶
侵權責任法學:從立法論向解釋論的轉變
特邀主持人 張新寶
[主持人語]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該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這一法律的頒布與實施,標志著作為民商法學一個分支的侵權責任法學使命的重大轉變:從立法論轉向解釋論。
王利明教授、楊立新教授和我本人,是全程參與侵權責任法立法進程的為數不多的學者。2002年以來,我們分別組織起草了侵權責任法學者建議稿,這些建議稿的出版和提交立法部門,無疑為侵權責任法的起草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和方案。今天閱讀作為法律文本的《侵權責任法》,可以見到三個建議稿以及這一時期我們的文章中各種解決方案和建議的影子。楊立新教授說,我們三人對侵權責任法的許多見解是“君子和而不同”。嚴格說來,我們有關侵權責任法立法的觀點同者居多,爭論畢竟是少數。但也不可否認,我們之間的有些學術觀點甚至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比如有關死亡賠償金的標準、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后果承擔等。所幸的是,立法進程并不因為我們的爭論而裹足不前,相反,它卻在不斷的爭論聲浪中找到了利益平衡點并建構了大家都覺得“勝利”也都不夠滿意的制度。這就是立法——絕對不是解一道算術題——各種利益、學術觀點乃至政治訴求沖突、協(xié)調的產物。
作為立法的參與者,我們不應沉湎于立法中的種種爭論,而應盡力準確解讀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為其正確實施繼續(xù)作出自己的貢獻,進而破除“法典出,法學消亡”的魔咒。這里發(fā)表的三篇文章都是有關侵權責任法理解和適用話題的。
王利明教授的文章《論我國〈侵權責任法〉保護范圍的特色》,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對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進行了討論,進路是對該法第2 條第2 款進行解釋,得出的結論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具有全面性、特定性與開放性三個特征。這也可能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特征之所在。
楊立新教授的文章《〈侵權責任法〉改革醫(yī)療損害責任制度的成功與不足》,對《侵權責任法》第7 章有關醫(yī)療損害責任的規(guī)定進行了全面的評述,總結了其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文章中有關通過司法解釋彌補法律規(guī)定缺陷的建議是中肯和可行的。
我和任鴻雁合寫的《互聯(lián)網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 條解讀》一文,側重于侵權責任法的一個微觀問題,可以說是對一個法律條文的3 款規(guī)定中規(guī)中矩的法解釋。文章探討立法本意,對“通知”和“知道”情況下的責任認定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法律的生命在于適用,而法律的正確適用基于對法律的解釋。上面三篇文章同屬于“解釋論”范疇的作品,但是取材立意各不相同。王利明教授的文章討論的是一個宏觀問題或者說侵權責任法的根本性問題;楊立新教授的文章討論的是一個制度層面的中觀問題;我和任鴻雁的文章討論的則是一個微觀層面的問題。而無論是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還是醫(yī)療損害責任制度的建構和適用以及互聯(lián)網上的侵權責任問題,都是當今法學研究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希望這一組文章的發(fā)表,能夠為侵權責任法的正確理解和適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