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以勤 俞鷹
建設統(tǒng)一的門戶和平臺,學習運營商的運維模式,引導用戶通過IPv6獲取資源和服務
各個高??筛鶕煌膽妙I域或地域,建立推廣的聯盟,教科網內應該建設統(tǒng)一的門戶和平臺,并學習運營商的運維模式,采取有效的應用和資源推送方式,引導用戶通過IPv6使用應用和獲取資源,以推動C N G I-C E R N E T 2的試商用。
無可否認,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作為推動這一技術的先驅,CERNET2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純IPv6試驗網。有了一個巨大的平臺,還需要有內容才能把平臺盤活。在“內容為王”的運營模式中,這是由試驗網邁向試商用的關鍵,同時也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的過程,它包含了所謂“市場孕育期”。
可喜的是,作為學術網絡,CERNET2比運營商提早邁出了可貴的一步。除了全國范圍的骨干網、駐地網以及100多個高校校園網基礎設施的大規(guī)模建設外,在2008年國家發(fā)改委“下一代互聯網業(yè)務試商用及設備產業(yè)化”專項中,還進行了20個重點示范應用。另外,在進行校園網升級的建設中,各個高校都進行了支持IPv6的應用系統(tǒng)和資源的升級和開發(fā),例如清華大學的主要校內網站都支持IPv6,還部署了IPv6的即時通信、IPv6 電話和IPTV系統(tǒng)等;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學校傳統(tǒng)的基礎網絡服務全面支持IPv6。一些大學還建設了富有特色的IPv6應用系統(tǒng),如東北大學支持IPv6的BT下載網站“六維空間”。上海交通大學提供的兩路高清(1920×1080HDTV)和幾十路標清(720×576 SDTV)的DVB電視直播網站、基于 Java 的Web全文搜索引擎、IPv6 FTP站點文件的搜索引擎;浙江大學的基于IPv6的溫室環(huán)境監(jiān)控系統(tǒng);山東大學的教學資源整合平臺;第二軍醫(yī)大學的數字圖書館醫(yī)學數字資源等。在推動CNGI的試商用中,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要推進CNGI的試商用,僅靠目前已完成的內容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規(guī)模的應用遷移或開發(fā)。而且,不僅要靠大學校園網的運維單位努力,還需要所有ICP(互聯網內容提供商)的行動。這也是個巨大的工程。例如為完成谷歌網站對IPv6的支持,一個“規(guī)模很小的核心團隊”前后共花了18個月的時間。實際上,除目前的幾個大型的ICP外,大部分的ICP都沒有對應用進行IPv6升級的日程表。
鑒于此,教育部科技司謝煥忠司長在解讀發(fā)改委“教育科研基礎設施IPv6技術升級和應用示范”項目時,提出高校應成為
IPv6 試商用的先鋒,他認為,高校的科研力量以及用戶群體性質使它有責任也有條件做IPv6試商用的先鋒。因此,該項目計劃在100所高校內培養(yǎng)100萬個IPv6的用戶,并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領域內探索出在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網絡應用三個層面向NGI大規(guī)模過渡的解決方案。
培養(yǎng)100所高校的100萬個用戶成為IPv6的忠誠用戶其實不容易,說來說去,還是需要大規(guī)模的內容建設。由于IPv6應用系統(tǒng)建設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但又沒有很深的技術含量,沒有多少屬于研究層面的,因此不容易引起高校專家和學者的重視,但它卻是屬于運營層面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否則,世界最大的IPv6試驗網就會閑置在那里。
目前在IPv6應用建設方面,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內能做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實現校園網內應用系統(tǒng)和資源對IPv6的支持。
校園網內應用系統(tǒng),包括基礎的網絡應用,如門戶網站、DNS、FTP、Email、BBS系統(tǒng)等;管理支撐系統(tǒng),如網絡監(jiān)控、QoS、計費、安全系統(tǒng)等;以及各種專業(yè)應用,如流媒體資源、OA系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科研系統(tǒng)等;還可以是一些擴展的應用系統(tǒng),如物聯網(包括傳感器網絡、家庭網絡、遠程醫(yī)療網絡、汽車網絡)的應用等。要完成校園網內應用系統(tǒng)對IPv6的支持,可分為如下工作:
(1)校園網應用系統(tǒng)直接向IPv6遷移。
由于目前校園網內的應用系統(tǒng)基本都是基于IPv4的,要完成它們向IPv6的遷移,就是保證它們能提供IPv6的服務。其中,有些系統(tǒng)是純應用層的,與IP地址關聯不大,而且這些應用系統(tǒng)所運行的操作系統(tǒng)如UNIX、LINUX 以及WINDOWS XP等均在內核中提供了對IPv4 和IPv6 雙協(xié)議棧支持,這些系統(tǒng)遷移比較容易,如網站、流媒體等,給服務器賦予IPv6地址,并在DNS配置解析,基本上就可以提供IPv6服務。不少高校的基本網絡應用采用開源軟件,如BBS、FTP等,可通過簡單修改源代碼實現對IPv6的支持。至于有些應用程序與IP地址相關,需要進行地址轉換,但又沒有源代碼,可采用“Bump-In-the-Stack”(BIS)或“Bump-in-the-API”(BIA)等技術,將 IPv4應用程序收發(fā)的IPv4 數據包和網絡上傳送的IPv6 數據包分別是在網絡層和傳輸層進行轉換。該方法不必對IPv4 的應用程序作任何修改,只要在主機軟件中打上BIS 或BIA 的補丁就可提供IPv6服務。另外,處理后的應用系統(tǒng)除支持IPv6外,還可以利用主機上的IPv4 協(xié)議棧,同時支持IPv4 服務。但該方法效率不高,而且不能用于對IP地址直接進行操作的程序中。
(2)校園網應用系統(tǒng)升級或重新開發(fā)。
在對現有校園網應用系統(tǒng)進行較大幅度開發(fā)升級,或者新建一個應用系統(tǒng),設計時應該考慮與網絡層地址分離,以便靈活提供IPv4和IPv6的支持。方法是設計獨立的通信模塊,并將原來基于IPv4 的程序中與協(xié)議相關的函數替換成與協(xié)議無關的函數,地址結構也使用與協(xié)議無關的數據結構。
(3) 校園網IPv6支撐系統(tǒng)的開發(fā)。
校園網IPv6支撐系統(tǒng)是指面向IPv6的與網絡層密切相關的運維系統(tǒng),例如流量控制、QoS管理、計費等、安全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需要在網絡層開發(fā),不是提供給終端用戶的應用系統(tǒng),但在進行IPv6運維中起支撐作用,也是IPv6試商用中不可缺少的。
2.校園網內與IPv4應用系統(tǒng)的互通。
由于校園網IPv4的應用很多,有些屬于其他部門,或者是校外ICP的鏡像,這種情況下,要實行對遷移、升級都比較困難,可采取代理或者網關的形式,保證IPv6用戶對該應用的使用。例如:
(1)采用反向代理服務器。
反向代理服務器架設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支持IPv4和IPv6,無論客戶端是IPv4或者IPv6,反向代理服務器都能與之自適應通信。在反向代理服務器可配一些虛擬主機代理,可把部分的Web網站都遷移到IPv6上。
(2)采用地址轉換網關。
該法使用網關在IPv4網絡和IPv6網絡之間進行轉換,使IPv6用戶可訪問IPv4資源,可采用NAT-PT網關或者IVI設備。
NAT-PT技術(RFC 2766)是IETF最先提出的解決IPv4/IPv6互通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附帶協(xié)議轉換的網絡地址轉換器,通過修改協(xié)議報頭來轉換網絡地址實現IPv4節(jié)點和IPv6節(jié)點互通,目前為大多數網絡設備支持。但NAT-PT需要依靠DNS才可以找到IPv4、IPv6對應關系,效率低,存在安全漏洞,對網關的性能要求高,不適合在大規(guī)模IPv6網絡中部署,所以目前IETF已不推薦使用NAT-PT。
IVI是清華大學提出的“基于無狀態(tài)地址映射的IPv4與IPv6網絡互連技術”。它通過用一段特殊的IPv6地址與IPv4地址進行惟一映射,實現地址的無狀態(tài)地址轉換,并支持1:N的有狀態(tài)地址轉換,可以實現IPv4地址的復用和IPv6對IPv4的單向互通;通過一對一的映射直接找到對應的地址,不需要通過DNS來查找IPv4、IPv6的對應關系,可減輕網關設備的負擔,提高轉換效率。
3.校內IPv6客戶端訪問ICP資源。
由于大量的網絡應用和資源在ISP網站中,而這些應用和資源不支持IPv6,因此,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管理者可主動與ICP聯系,將其應用和資源引回網內,并免費進行升級,或者建立與其服務器之間的互通。
4.IPv6應用和資源的整合與推送。
目前由于IPv6應用和資源分別由各個高校進行建設,這些應用和資源都是十分優(yōu)質的資源,但分散于互聯網的各個角落,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推送模式,普通的用戶并不知道這些資源的存在。因此,各應用系統(tǒng)和資源開發(fā)和提供單位,應根據不同的應用領域或地域,建立推廣的聯盟,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內應該建設統(tǒng)一的門戶和平臺,學習運營商的運維模式,采取有效的應用和資源推送方式,引導用戶通過IPv6獲取資源和服務,以推動CERNET2的試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