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欽 李 輝 季成葉
人體線性生長的評價包括生長水平、生長速度及勻稱度三方面,其中身體比例(坐高腿長比,SH/LL)是反映勻稱度的重要依據,在臨床醫(yī)學中可為識別及診斷某些內分泌、遺傳代謝及骨骼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等提供重要的線索。由于體格生長存在明顯的種族差異,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fā)達國家都致力于研究本民族的人體發(fā)育規(guī)律、特點并建立相關參照值,其中荷蘭、日本等國家對身體比例的研究已有較詳細的報道[1,2]。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根據大規(guī)模人群調查的數(shù)據分別對7~18歲[3]和0~18歲[4]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數(shù)據進行了簡單分析和報道,此后未見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相關報道,致使該指標的應用尤其對臨床的指導作用受到限制。
近30年來,中國兒童青少年的身高發(fā)育水平有了顯著提高[5],但對身體比例的現(xiàn)狀及其變化情況既缺乏充分的了解,也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2005年中國九市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fā)育調查”(簡稱“九市兒調”)[6]和“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簡稱“學生體質調研”)[7]全國性人群調查數(shù)據為基礎,分析中國0~18歲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生長變化規(guī)律,及性別、城鄉(xiāng)和地區(qū)差異,同時與1985年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身體比例的長期變化趨勢,旨在為人體測量學、臨床醫(yī)學、運動員選材、服裝及桌椅設計等領域的研究或應用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為進一步制定相關的參照標準奠定基礎。
1.1 研究對象來源說明 本文0~7歲(出生至差1 d不滿7歲)兒童數(shù)據來源于“九市兒調”,調查地區(qū)包括北京、哈爾濱、西安、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福州、昆明市的城區(qū)及鄉(xiāng)村。6~19歲(6歲至差1 d不滿19歲)兒童青少年數(shù)據來源于 “學生體質調研”中與“九市兒調”相對應九城市的城區(qū)及鄉(xiāng)村調查資料。兩項調查資料均包含6~7歲組,“九市兒調”中的6~7歲兒童來自于幼兒園,“學生體質調研”中的6~7歲兒童來自于小學一年級,為保證6~7歲組兒童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本研究將兩項調查的6~7歲組兒童數(shù)據合并。兩項調查的具體入選標準、年齡分組標準見文獻[6,7]。為進一步了解身體比例的長期變化,本研究對1985年和2005年身體比例數(shù)據進行對比分析。1985年的身體比例數(shù)據來源于1985年“九市兒調”和“學生體質調研”[4],調查方法和調查地點與2005年基本一致,所以兩次數(shù)據具有可比性。
1.2 調查方法及質量控制 兩項調查均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獲取研究對象,“九市兒調”是在上述九城市按年齡組要求,<3歲以居委會為單位、~6歲以幼兒園為單位進行隨機整群抽樣;“學生體質調研”是在上述九城市及周邊城市確定測查學校,再以年級分層,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整群抽樣。均采用標準的測量方法和工具測量身高和坐高[6,7],<3歲測量頂臀長和身長;≥3歲測量坐高和身高,具體測量方法見文獻[6,7],測量誤差控制在0.5 cm內。兩項調查均通過對測量人員進行嚴格統(tǒng)一培訓、統(tǒng)一購置測量工具和現(xiàn)場隨機復測等方法進行質量控制[6,7]。身體比例的計算公式:
1.3 身體比例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差異考慮 本研究按照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將調查城市分為北、中和南部3個地區(qū)分析地區(qū)差異,北部包括北京、哈爾濱和西安;中部包括上海、南京和武漢;南部包括廣州、福州和昆明;分析3個地區(qū)不同性別和城鄉(xiāng)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差異。以調查人的戶籍分為城區(qū)和鄉(xiāng)村。
2.1 研究對象概況 匯集了2005年“九市兒調”和“學生體質調研”分析數(shù)據,所有研究對象均為漢族,共調查186 852人,其中城區(qū)92 494人(男46 240人,女46 254人),鄉(xiāng)村94 358人(男47 359人,女46 999人),各年齡組樣本量為850~1 600人。
2.2 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及變化特點 0~18歲兒童青少年坐高、腿長和坐高腿長比的平均水平見表1。由表1可見,身體比例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如出生時身體比例為2.01,1歲時降至1.67,3歲時為1.41,6歲時降至1.25;男性在12~13歲、女性在10~11歲時身體比例降至最低,隨后略回升,17歲以后基本穩(wěn)定。城鄉(xiāng)之間差別不大。
2.3 身體比例的性別差異 圖1A、B顯示不論城鄉(xiāng),男女兒童青少年11歲前身體比例曲線基本重合(男女差值為0~0.01),11歲以后女性身體比例略高于男性(男女差值為0.02~0.04),在13歲時男女性的差別最大(差值為0.04)。
2.4 身體比例的城鄉(xiāng)差異 圖1C、D顯示不論性別, 6~7歲前、12~13歲以后城鄉(xiāng)身體比例曲線幾乎重合(差值為0~0.01),6~13歲身體比例鄉(xiāng)村略高于城區(qū)(差值為0.02)。
2.5 身體比例的地區(qū)差異 圖1E~H顯示不論性別、城鄉(xiāng),北、中和南部3個地區(qū)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比例差異均非常小(差值為0~0.03)。
2.6 1985和2005年身體比例的對比 圖2A~D顯示,不論城鄉(xiāng)和性別,2005年中國城鄉(xiāng)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在7歲前和12歲后與1985年數(shù)據相比變化不明顯,而7~12歲的身體比例較1985年略有下降(差值為0.02~0.03)。
圖1 2005年中國0~18歲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性別、城鄉(xiāng)和地區(qū)差異
Fig1 Gender,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H/LL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2005
Notes A: urban; B: rural; C: boys; D: girls; E: urban boys; F:urban girls; G:rural boys; H:rural girls
圖2 1985和2005年中國0~18歲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比較
Fig2 Secular changes in SH/LL of Chinese children from 1985 to 2005
Notes A: urban boys; B:urban girls; C:rural boys; D: rural girls
本研究以2005年中國0~18歲正常兒童青少年體格發(fā)育調查數(shù)據為基礎,對中國正常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比例進行了詳細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比例隨年齡增長表現(xiàn)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17歲以后基本穩(wěn)定的增長規(guī)律。表明青春期前下肢的生長速度快于上半身,兒童身高的增長以下肢增長為主,尤其是<3歲的兒童;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后下肢的增長速度逐漸減緩,上半身生長速度開始加快,并逐漸超過下肢,青春后期的身高增長以上半身增長為主。此結果與國外其他人群相關研究結果類似[1,8,9],說明不同種族人群身體比例的自然生長和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中國兒童青少年不同年齡階段身體比例的發(fā)育狀況,有助于中國兒科醫(yī)生了解和掌握正常兒童青少年線性生長的規(guī)律和特點,及時識別或發(fā)現(xiàn)身體不勻稱性的生長異常。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男女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比例在青春期前幾乎無差別,青春期后男性較女性略低。這與其他國家人群的研究結果一致,如日本學齡兒童的研究顯示,<11.5歲男女兒童身體比例無顯著差別,之后男性低于女性[2];土耳其<10歲兒童坐高和腿長幾乎無性別差異,≥10歲男性身高坐高指數(shù)略低于女性[10]。
中國城區(qū)和鄉(xiāng)村在經濟水平、衛(wèi)生環(huán)境及父母文化水平等多方面有較大差異,致使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較明顯的身高和坐高等指標在城鄉(xiāng)間存在差別[6],然而關于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城鄉(xiāng)差別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身體比例在兒童早期城鄉(xiāng)差別不明顯,6~13歲出現(xiàn)微小差別,13歲后城鄉(xiāng)差別逐漸消失。這與城區(qū)兒童青少年發(fā)育相對早于鄉(xiāng)村兒童青少年有關,城區(qū)兒童青少年下肢快速增長時間早于鄉(xiāng)村,致使城鄉(xiāng)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在青春發(fā)育早期出現(xiàn)微小差別,隨著鄉(xiāng)村兒童青少年青春發(fā)育,下肢快速增長,城鄉(xiāng)身體比例差值逐漸縮小,最終成年早期城鄉(xiāng)人群身體比例相似。墨西哥研究結果也顯示城鄉(xiāng)兒童青少年身高雖存在明顯差別,但身體比例卻無差別[11],與本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本研究將調查點分為北、中和南部3個地區(qū)分析地理環(huán)境、氣候及風俗等因素對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不存在地區(qū)差別,提示中國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和氣候等因素并不會對兒童身體比例產生明顯影響。美國的研究結果也提示氣候與身體比例無明顯關系[12]。
1985至2005年中國正常兒童青少年的身高有了明顯提高[5],本研究對于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長期變化的分析顯示,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20年間除青春期外未出現(xiàn)明顯變化,即1985至2005年中國兒童身高的快速增長與下肢長和坐高的增長均有關,青春期出現(xiàn)差別與2005年調查的兒童青少年青春發(fā)育期較20年前有所提前有關[13],與邵立新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改善雖可使身高的生長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生長發(fā)育提前,但卻難以改變人群固有的軀干腿長的比例關系。中國香港地區(qū)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15]。Martorell 等[16]研究結果也顯示社會經濟狀況雖與身高、腿長及坐高等測量指標有關,但與身體比例無明顯關系。
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主要與種族遺傳有關。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與其他種族兒童存在著一定差別。如荷蘭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值小于中國兒童青少年,差別幅度約為0.1[1]。意大利3~5歲兒童身體比例也明顯低于中國兒童(意大利3~5歲男性身體比例分別為1.25、1.24和1.17[17],本研究分別為1.41、1.34和1.29)。土耳其相關研究結果顯示6~17歲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低于本研究相關結果[10]。提示中國兒童青少年與白種人相比呈長軀干體型。印度男性兒童青少年7和16歲時身體比例分別為1.17和1.06[18],本研究分別為1.34和1.14,提示中國兒童青少年與印度人相比為長軀干體型。日本相關報道顯示13.5歲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分別為1.13和1.18[2],本研究分別為1.11和1.15。中國臺灣9歲男女兒童身體比例值分別為1.16和1.15[19],本研究均為1.16;中國香港16歲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分別為1.14和1.18[20],本研究分別為1.14和1.17。說明中國大陸兒童青少年與日本、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兒童青少年體型差別不大。
在兒科臨床及兒童保健工作中,身體比例異常是某些內分泌、遺傳代謝和骨骼發(fā)育異常疾病的重要體征之一,如軟骨發(fā)育不全、軟骨發(fā)育低下和馬凡綜合征等,因此評價身體比例勻稱性對這些疾病的識別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評價兒童青少年身材勻稱性的關鍵點是需要有正常參照值和異常界值點。目前該領域的研究資料較少,尚缺乏科學合理的參照值,臨床應用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通過分析大規(guī)模調查數(shù)據獲得了中國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平均水平以及性別、城鄉(xiāng)、地區(qū)、年代變化情況,可為身體比例的評估提供粗略的參考數(shù)據,同時為進一步制定科學合理的身體比例參照標準值及參照曲線提供理論依據。
關于身體比例的異常界值點,荷蘭研究者對確診的馬凡綜合征、軟骨發(fā)育不全患兒的身體比例進行了分析,認為將-2.2s~+2.5s作為身體比例異常的界值點較合理[1]。本研究為中國正常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和變化特點,不能反映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比例的異常界值點,如需建立這樣的界值點,需進行臨床病例驗證。
[1]Fredriks AM, van Buuren S, van Heel WJ, et al. Nationwide age references for sitting height, leg length, and sitting height/height ratio, and their diagnostic value for disproportionate growth disorders. Arch Dis Child, 2005,90(8):807-812
[2]Tanaka C, Murata M, Homma M, et al. Reference charts of body proportion for Japanese girls and boys. Ann Hum Biol, 2004,31(6):681-689
[3]陳明達,主編.中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tài)、機能和素質的研究.北京:中國科技文獻出版社,1982
[4]胡亞美,主編.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2002.41
[5]Li H(李輝), Zhang YQ, Zhu ZH. Physical growth trend of Chinese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ld in 1975-2005.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43(3):182-186
[6]Coordinating Study Group of Nine Cities on the Physic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九市兒童體格發(fā)育調查協(xié)作組) .A national survey on growth of children under 7 years of age in nine cities of China, 2005. Chin J Pediatr(中華兒科雜志),2007,45(8): 609-614
[7]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 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19
[8]Sampei MA, Novo NF, Juliano Y, et al.Anthropometry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ethnic Japanese and Caucasian adolescent girls: considerations on ethnicity and menarche.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2003, 27(9):1114-1120
[9]Tanner JM, Whitehouse RH, Marubini E, et al. The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of boys and girls of the Harpenden growth study.Ann Hum Biol,1976,3(2):109-126
[10]Ozer BK. Growth reference centiles and secular changes in Turkis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con Hum Biol, 2007,5(2):280-301
[11]Reyes ME, Tan SK, Malina RM. Urban-rural contrasts in the growth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Oaxaca, Mexico. Ann Hum Biol, 2003,30(6):693-713
[12]Steegmann AT Jr. Climate, racial category, and body proportions in the U.S. Am J Hum Biol, 2005,17(4):393-402
[13]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2-233
[14]Shao LX(邵立新), Lin WS, Tang ZJ,et al.Secular changes of body proportions of children in Nanjing.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人類學學報), 1995,14(1):56-62
[15]Leung SS, Lau JT, Xu YY, et al. Secular changes in standing height, sitting height and sexual maturation of Chinese-the Hong Kong Growth Study, 1993.Ann Hum Biol,1996,23(4): 297-306
[16]Martorell R, Malina RM, Castillo RO, et al.Body proportions in three ethnic groups: children and youths 2-17 years in NHANES II and HHANES.Hum Biol, 1988,60(2):205-222
[17]Sanna E, Palmas L.Changes in body and head dimensions in urban Sardinian children (3-5 years) from 1986 to 2001. Ann Hum Biol,2003,30(3):295-303
[18]Dasgupta P, Saha R, Nubé M.Changes in body size, shap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Middle-Class Bengali boys of Kolkata, India, 1982-2002.Econ Hum Biol,2008,6(1):75-94
[19]Lee TS, Chao T, Tang RB, 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growth patterns in schoolchildren in one Taipei District. II: Sitting height, arm span, body mass index and skinfold thickness.J Chin Med Assoc,2005,68(1):16-20
[20]Cheng JC, Leung SS, Lau J.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nd body proportions among Chinese children.Clin Orthop Relat Res,1996,32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