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xié)主席 韓啟德
做好人才與科普工作推動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
■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xié)主席 韓啟德
我國用很短的時間,一躍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業(yè)大國,但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靠的是要素驅動。由于自主創(chuàng)新的缺乏,在國際產業(yè)鏈中的地位仍然低下。一個不掌握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在關鍵科技領域整體落后的大國,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工業(yè)強國,也無法應對詭譎多變的國際形勢。現(xiàn)在中國的GDP已經與日本不相上下,但是單位GDP的能耗卻遠遠高于日本,這使得我們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十分嚴重,如此粗放式的發(fā)展已難以為繼。
針對這樣的狀況,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走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之路。在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對制定“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了建議,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而“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廣大科技工作者應該深刻領會精神,肩負起光榮的使命。我們不僅要貢獻智慧,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實踐,還要開啟民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公民科學素質。圍繞著“轉變與創(chuàng)新”的主題,我著重就人才和科普工作中的某些問題,談幾點看法。
北大老校長蔡元培講:“人才為國之元氣”。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需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回望三十年改革開放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這樣的例子:一個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領軍人才,可以振興一個學科,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企業(yè),甚至可以帶動一個產業(yè),培育一個市場。
王選院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西方曾經有一個評選,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fā)明是印刷術;而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使得人類知識的載體和結構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王選的貢獻,是為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爭得了數(shù)字化時代的生存權。他研發(fā)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使中文出版印刷“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同時帶動了一個龐大的產業(yè),這就是真正的自主創(chuàng)新。王選院士是我在北大的同事,也曾是九三學社的領導,我很懷念他。尤其是看到今天互聯(lián)網技術繼續(xù)在飛速發(fā)展,而中國軟件行業(yè)的許多標準和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我就更加盼望中國能涌現(xiàn)出千千萬萬個王選。
國際上對一流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央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yǎng),正在實施“千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引進計劃。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千方百計匯聚人才。但光是“引得進”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留得下”、“用得好”,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競爭機制,創(chuàng)造更加寬松、和諧的人才成長環(huán)境,形成人才輩出、生機蓬勃的局面。
毋庸諱言,現(xiàn)在我國的科技體制還存在著一些弊端。兩個月前,施一公和饒毅教授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社論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的研究經費持續(xù)以20%的比例增長,但由于研究經費的分配中存在許多問題,減緩了我國創(chuàng)新的步伐。他們認為,必須打破研究資金管理中的各種“潛規(guī)則”,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資金必須以學術能力優(yōu)劣為基礎進行分配,而不再依賴私人關系。我認為他們提出的問題應該引起充分的重視,我們要努力從體制機制的改革著手,實實在在地解決一些問題。同時,我也認為,中國科研體制的改進完善,需要所有科技工作者共同來努力。作為這個社會的知識精英,我們決不能放棄對自身力量的信仰,如果每一個科技工作者都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拒絕自欺欺人、麻木迎合,并盡自己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性地改變歷史軌跡,那么我們當然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中國科協(xié)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科學共同體,應該更加積極地發(fā)揮作用,以建設性的態(tài)度,大力推動各項改革,使科研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成果的評價更加公正,同時嚴厲打擊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為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干事業(yè)和實現(xiàn)價值提供機會、創(chuàng)造條件,讓全社會的創(chuàng)新智慧競相迸發(fā)。
王選院士生前總是講,做科研要“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要瞄準國際學術的最前沿,取得重大發(fā)現(xiàn);所謂“立地”,就是要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在我看來,“立地”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求我們科技工作者多做一些普及的工作,努力提升全民族的科學素質,這是科技發(fā)展的土壤,也是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基礎。
今年中國科協(xié)完成了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近年來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還僅為3.27%,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這個水平是很低的。公民科學素質不高,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甚至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
比如200 7年初,有媒體報道廣東和海南等地香蕉大面積感染巴拿馬病,接著就有傳說人吃了感染的香蕉會得癌癥,還有傳說香蕉感染的是SARS病毒。消息迅速傳播之后,海南香蕉的價格從每公斤三塊錢跌落到三毛錢,蕉農每天損失超過2000萬元。對于當?shù)剞r民來說,簡直是天降橫禍。但凡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巴拿馬病”,其實就是很常見的香蕉黃葉病,感染的是鐮刀菌,是不可能傳染給人的。煤礦安全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但與此同時,根據(jù)中國科協(xié)的一項調查,14.2%的煤礦工人缺乏應對瓦斯爆炸的知識,12.5%的工人不知道怎樣處理井下火災事故。這每一個百分點的背后,都可能是許多寶貴的生命!今年五月,大亞灣核電站二號機組一根燃料棒的包殼出現(xiàn)微小裂紋,在國際核事故的7級分級標準中,這連0級都不到,完全是可控的。但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起深港兩地不小恐慌,甚至點燃了內地在建或擬建核電站地方民眾的不安情緒。舉這些例子,就是要說明提高公民科學素質非常重要,也非常緊迫。如果我們的公民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質,社會就不可能是理性的、和諧的,我們正常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那么,如何將科普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更有成效呢?除了我們經常強調的改進學??破战逃?、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普工作體制等措施之外,我認為針對諸如上述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來開展科普工作,不失為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正因為是熱點、焦點,大家都關心,針對這些問題的科普宣傳就容易引起公眾的興趣,也就容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汶川、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災害之后,防震、救災以及預防地質災害方面的科普知識傳播效果較好;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公眾對急性傳染病防治方面的知識更加關心;張悟本事件后,大家對健康教育中的亂象體會就更加深刻;去年日全食期間,學習天文知識成為熱門。我想,如果我們科技工作者趁著前一段時期“山西疫苗事件”、“甲流”疫苗接種的機會,以及在最近全國兒童麻疹強化免疫期間,針對社會上不同觀點的爭論,加強科普宣傳,一定能使廣大群眾對疫苗預防傳染病的科學認識得到更大提高;當前,在轉基因食品方面爭論十分激烈,公眾普遍關心,這也是我們普及轉基因等生物科學知識的機會;今年全球嚴重自然災害頻發(fā),如果結合這些實際的例子來進行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低碳發(fā)展等方面的科普教育,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圍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開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發(fā)揮科學共同體的作用。有一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科學技術背景比較復雜,容易在群眾中產生不同意見,這種時候科學共同體的判斷應該是最權威的,解釋是最有分量的。我們應該及時解答社會關注的科技問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幫助公眾用科學的精神和態(tài)度來看待問題、利用科學的方法和知識來分析問題。這既是科學共同體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也有助于樹立科學共同體良好的社會形象,更可以大大推進科普工作。老百姓通過這些事情,會對有關的科學知識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而且會真心實意地相信科學。
圍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開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發(fā)揮媒體的作用。今天的媒體,擁有空前強大的力量,深刻影響著大眾心理。但是我們不少科技工作者還沒有能夠跟上這樣的變化,總體上我們還很不善于利用媒體。我看過一組數(shù)據(jù):以自然科學家作為消息來源的報道,在政治性媒體上只占到3.5%,在公共網絡論壇上只有3.2%,在新聞媒體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僅為13.3%,全社會為之轟動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發(fā)生時,在公共網絡論壇上,自然科學家作為消息來源的竟然為0!也就是說,當最需要科學家講話的時候,在媒體上缺乏我們的聲音,這樣的情形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科技工作者應該主動加強與大眾媒體的溝通合作,及時在媒體上用科學知識引導公眾正確理解與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相關的科學道理。
我們科技工作者不僅立身要正,要有高尚的學術操守,不為個人利益而失去學術的良心,提高我們的社會公信力;而且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面前,不能選擇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懼流俗的勇氣。林則徐講:“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科學家代表著社會的理性精神,如果因為講真話而挨罵,那恰恰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希望各級政府能將科普工作納入到應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應急預案之中。在出現(xiàn)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熱點事件時,政府應該盡快聽取科學家的意見,要在第一時間查清事實真相,即時開展科普宣傳,向公眾說明科學原理,消除恐慌心理。只有尊重科學、崇尚理性,才能真正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同時,也希望首先從領導干部抓起,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1941年,毛澤東同志專門給在蘇聯(lián)上學的兩個兒子寫信,他說:“惟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政治是要談的,但目前以潛心多習自然科學為宜,社會科學輔之。將來可倒置過來,以社會科學為主,自然科學為輔??傊⒁饪茖W,只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比绻豢紤]這段話的具體背景,我認為毛主席從一般意義上講明白了政治與科學的關系,談政治要以學科學為基礎,沒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社會科學。所以,我真誠希望,領導同志能“潛心多習自然科學”,帶頭學科學、信科學、用科學,帶頭抓科普工作,這將是國家之福,人民之福!
科協(xié)年會除了努力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進科技普及之外,還要積極服務舉辦地的發(fā)展。福建這些年的發(fā)展又好又快,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有活力的區(qū)域之一,而且發(fā)展的潛力特別巨大。福建與臺灣有著密切的地緣、親緣、物緣關系,國家賦予福建多項對臺經濟優(yōu)惠政策,四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qū)”和兩個“兩岸農業(yè)合作試驗區(qū)”都設在福建,本屆年會要積極為海峽西岸經濟區(qū)的建設建言獻策。推動海峽兩岸科技界的交流與合作,也將是本屆年會的重要任務。
嚴復曾經說,世界各國均以民力、民智、民德作為發(fā)展的根本,“未有三者備而民生不優(yōu),亦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奮者也”,國家的自強之本是“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今天,我們在嚴復的故鄉(xiāng)召開這樣一次盛會,在這里重溫嚴復的名言,應該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科技工作者所從事的事業(yè),正是要“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希望我們大家團結一心、努力進取,建設好我們的科學共同體,發(fā)展好我們的科學技術事業(yè),為中國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為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摘自作者在第十二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