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進,蔣航
(重慶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重慶 400020)
“以人為本”是人類自古以來存在的一種價值理念。中國古代儒家學說主張“仁愛”,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精神”突出人的主體性,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融,也是當今“人性化”思想的產生與發(fā)展的本源。
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和近代啟蒙運動所倡導的人文主義(即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使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升華為一種時代思潮和理論,并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廣泛的領域。
現代文明在為人們帶來空前的物質生活富足和社會繁榮的同時,卻造成了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和人的精神壓抑。面對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反思工業(yè)革命以來所形成的傳統的發(fā)展觀念和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思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作為一種觀念,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人為本,它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的尊重。1994年9月在埃及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fā)展大會明確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的中心是人?!币獙崿F以人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生態(tài)的協調發(fā)展,最終達到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為了全人類享有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人性化”思想正是當代可持續(xù)發(fā)展背景下“人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和體現,它的形成標志著人類從初期與自然、社會之間原始狀態(tài)的和諧,經歷了沉痛的代價之后,最終上升到了更高層次的向自然和社會的回歸。
交通領域的“人本關懷”理念,從“狹義”上講更多地體現為對交通弱勢群體的關懷,從“廣義”上講體現為構建高效、安全、便捷和環(huán)保的人本交通。
社會性弱勢群體指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為主要出行方式的人。一方面,機動車在獲取通行權上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行人、自行車與機動車輛的交通沖突中,行人、自行車騎行者處于不利的境地。就社會整體而言,小汽車固然能滿足強勢群體的需求,卻不能給弱勢群體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們在交通過程中的可通達性。
生理性弱勢群體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精神異常者等。對生理性弱勢群體的關懷,主要體現針對交通出行中生理性困難而增設特殊交通設施,如公共交通設置專用座位、無障礙設計、信息化服務、指示牌等。
在交通政策、交通規(guī)劃設計及交通管理中,都應當充分考慮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工具等為主要出行方式的交通弱勢群體的交通需求,把弱勢群體的利益放到優(yōu)先的地位,加強對這些弱勢人群的保護。
城市道路交通系統包括人、車、路、環(huán)境等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無疑有著各自的重點,而統管一切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能是人。因此,城市交通歸根到底是為人服務的,其人性化的廣義內涵是指城市交通不僅應滿足居民(包括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出行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滿足居民出行的多種方式選擇和居民對交通品質的追求,實現城市交通的高效、安全、便捷、環(huán)保。
人性化的城市交通不僅要考慮機動車通行的高效率,也要考慮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高效率。如果只有機動車通行的高效率而沒有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的高效率,就違背了城市交通為人民服務的最終目的。
交通安全無疑是人性化城市交通的基本目標,人性化的城市交通應努力減少交通事故,保障人身安全。
交通便捷性主要指城市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便捷聯系。目前,我國城市交通的人性化聯結程度顯得不夠,應加快市內交通樞紐的建設,盡可能實現各種交通方式間的同臺換乘,減少換乘距離,與軌道交通站配套的公共汽車等其它交通設施,應同步規(guī)劃、同步施工、同步建成。
隨著城市小汽車數量的急劇增長,交通噪音、汽車尾氣污染等問題將日益嚴重,直接影響著城市環(huán)境和人的健康,因此,環(huán)保已成為城市交通人性化的時代目標。只有遵守公交優(yōu)先發(fā)展的原則,重視公共交通系統的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才能建立環(huán)保節(jié)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城市交通體系。
重慶山地城市地形復雜,坡度大,造成非機動車交通很少甚至沒有,人們的出行主要以汽車交通和步行交通為主,步行出行占居民出行的比重相當大。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關注程度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觀念的改變,步行交通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促進和完善步行系統是解決山地城市交通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創(chuàng)建山水園林城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規(guī)劃通過對江北城的地形條件、環(huán)境景觀條件以及人文傳統的綜合分析,以線串珠方式將規(guī)劃居住區(qū)、商務辦公區(qū)、大型公建、軌道站場、公交站場、景點和文物古跡等重要交通集散點串聯起來,并結合江北城地下空間的開發(fā),構筑了一個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環(huán)境宜人、富有山城特色的步行系統。圖1為江北舊城風貌。
圖1 江北城舊城風貌
鑒于常規(guī)道路系統人車并行帶來的灰塵、噪音、干擾和不安全等因素,本次規(guī)劃專門規(guī)劃了步行專用道,使步行空間獨立出來,實現人車的“交通分流”,提高了步行空間的品質。
作為本次規(guī)劃的步行交通系統的主體,地面步行專用道相對于道路人行道而言,步行專用道具有更加高效、安全、舒適的特點,其功能融交通、休閑、健身、游憩于一體(圖2)。
圖2 步行系統與綠地系統的融入
(1)非綠地地塊內部步行專用道,結合控規(guī)預留地塊內部開敞空間和通道,布設綠色步道。
(2)綠地地塊內部步行專用道,充分與綠地和景觀相結合,依山就勢、隨地賦形,布設園林式綠色步道。
無障礙環(huán)境,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措施。首先,它提高了公共設施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相應群體的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弱勢群體及其家庭成員的負擔;第二,它滿足了弱勢群體“健康”和“發(fā)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體現了人性的關愛,營造了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
加強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規(guī)劃對部分步行線路考慮無障礙設計和步行信息導向系統設置,使步行環(huán)境更加人性化。
規(guī)劃對步行交通無障礙設計提出如下要求:
坡道坡度宜平緩。
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地段的人行道應設盲道,立體交叉的人行道應設盲道及緣石坡道。
上口和下口及橋下防護區(qū)應設提示盲道,公交候車站地段的步道應設提示盲道。
在人行橫道線處設置緣石坡道。
在十字路口設置利于殘疾人辯向的電視手語、音響等設施。
步行專用道及濱江休閑步道要求作步行無障礙設計,需布設無障礙設施有盲道、提示盲道、緣石坡道、電梯、電話、洗手間、扶手、輪椅位等等。
步行系統除了擔負出行交通外,還應考慮生活出行的功能要求。在保證安全的要求的同時,還應結合服務性公用設施的布置、建筑小品的布置和綠化的布置,創(chuàng)造幽雅、活潑、豐富、生動、使人感到親切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小品不僅有功能要求,還具有點綴、裝飾和美化作用(圖3)。
圖3 步行道上的服務性公用設施
標志牌、導向牌,按當地統一規(guī)定設置,保持整潔、醒目,并應使用中文和英文兩種標記(圖4)。
圖4 統一設置的標識牌和導向牌
人行過街設施的建設,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照顧行人的交通需求,充分尊重大多數行人的心理與行為選擇。人行過街設施在定點選址、形式選擇、設計標準、外型美觀方面力求做到切實為市民提供方便,為城市建設提供美好的環(huán)境(圖5)。
圖5 商圈里的立交橋
針對主城五個重點中心區(qū)內行人過街矛盾較突出地點、地段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提出改善措施,并納入近期建設計劃。結合城市用地開發(fā)及道路建設時序,對人行過街設施的建設分批安排,分步實施。
行人過街設施間隔確定,一方面要考慮滿足行人的過街需求,不至于產生過大的行人繞行,其間隔要體現人性化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結合實際情況,不至于設置過多的行人過街設施,避免造成對車輛交通產生過大的干擾和資源浪費。
根據重慶市城市道路交通的實際情況,分別對在區(qū)級商業(yè)中心、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商業(yè)中心、一般地區(qū)、邊緣區(qū)的主次干道及快速路上布置行人過街設施的間隔標準作出了界定。
人行過街設施建設要與城市景觀相結合,通過結構形式的變換,外觀的“個性”,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時也發(fā)揮美化城市環(huán)境的作用,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提高人行天橋的品質:注重造型、裝飾設計,并綜合考慮周邊景觀環(huán)境,使人行天橋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一個亮點。不同地帶天橋色調要因地制宜選取,打造“一橋一景”,提倡人行天橋 “無廣告”、“綠化設計”、“遮蓋式設計”;重視中心區(qū)“無障礙設計”,體現對弱者的關懷。
提高人行地道的品質:在中心商業(yè)區(qū)等經濟條件較好區(qū)域,將人行天橋或地道的上下行自動扶梯作為必備配套設施來設計;提高地道裝飾標準,增加地道的照明度和美觀效果;重視人行地道的無障礙設計。
為正確引導行人的交通行為,一方面要重視過街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也應加強交通護欄、交通標志、標線等交通管理設施的建設。
交通護欄:沿道路兩側路緣石布設護欄;在公交??空竞椭烽_口等路段沿主路中分帶布設中央分隔護欄,限制行人橫穿馬路。在一些行人容易亂穿馬路的地段,中間的隔離帶將用灌木將鋼絲網包裹住進行隔離。
交通標志:在人行地道入口附近設醒目地道標識,方便市民清楚辨認(圖6)。
圖6
在步行交通規(guī)劃中,通過綠色空間、水體、山脈、地形地貌、人文傳統的運用和陽光的重現,賦予步行空間以休閑、健身、觀景、游憩等功能,充分體現步行交通的“人本關懷”理念。
通過人行過街設施規(guī)劃與建設,目前主城核心區(qū)的自動扶梯、天橋綠化、遮蓋式設計和無障礙設計等人性化設施已成為城市文明的一個亮點;尤其在公共服務場所,如學校、醫(yī)院附近增設人行過街天橋和地道,在很大程度上給老人、兒童、病人等弱勢群體帶來了交通便利和安全,得到社會和市民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