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麥生產中,氮素化肥的應用一般分為兩次,即底施氮肥和追施氮肥。傳統的方法是:底施氮肥的用量一般占總施氮肥量的60%~70%,追肥占30~40%,有些農戶底施氮肥的量甚至更高。追肥時間一般安排在返青至起身期。這種運籌氮素化肥的方式,在畝產450千克以上的高產田中,往往導致麥田群體過大,無效分蘗過多,小麥生育中期田間郁閉,通風透光差,病蟲害嚴重,后期很容易造成早衰和倒伏,影響小麥產量和籽粒品質,而且氮肥利用率低。
為解決小麥高產田因傳統施用氮肥對產量和品質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在高產麥田推廣了氮肥后移技術,取得了成功?,F將此項技術在麥田管理中的應用介紹如下:
1. 具體方法 小麥氮肥后移技術就是在小麥生育前期減少氮肥用量,相應增加小麥生育中期氮肥量。具體方法:一是將氮素化肥的底施比例降為50%,追肥比例提高到50%,即底肥和追肥各占1半。對土壤肥力高的麥田底肥比例還可以降到30%~50%,相應的追肥比例提高到50%~70%;二是追肥時間往后移,一般后移到拔節(jié)期,對土壤肥力高的地塊如果種植的是分蘗成穗率高的品種,可后移到拔節(jié)期至旗葉露尖時。
2. 主要優(yōu)點 氮肥后移,可以有效控制無效分蘗過分增生,減少養(yǎng)分無謂消耗,提高分蘗成穗率;能夠控制小麥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的植株生長,促進單株個體生長健壯,有利于幼穗發(fā)育,增加穗粒數;能夠促進小麥揚花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向籽粒運轉,有利于提高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顯著提高籽粒產量,較傳統施肥增產10%~15%。另外,還能提高植株對氮的吸收,利用率提高10%以上。這是因為小麥對追施氮肥的利用率顯著高于對底施氮肥的利用率。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既減少氮素對環(huán)境的污染,也有利于小麥的無公害化生產。同時,氮肥后移還能夠提高小麥籽粒中蛋白質和濕面筋的含量,改良小麥的品質。
3. 適用范圍 此技術適用于黃淮海麥區(qū)的強筋和中筋小麥生產,而且只適用于高產麥田,即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條件為基礎,畝產450千克左右及以上的麥田才適合于氮肥后移高產優(yōu)質栽培,對于土壤肥力較低的中低產麥田不適合應用這項技術措施。
4. 麥田管理關鍵措施 小麥氮肥后移技術具體應用到麥田管理工作中,其關鍵措施就是:①改變以往追肥偏早的傳統習慣,在小麥拔節(jié)之前不追肥,土壤不十分干旱也不澆水,只中耕劃鋤,對冬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地塊,可抓緊時機進行化學除草;②把追肥、澆水等有促進小麥生長的措施推遲到小麥第一節(jié)間基本定長之后的拔節(jié)期再追肥澆水;③對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在拔節(jié)初期(第一節(jié)間長1.5~2厘米)追肥澆水;④對分蘗成穗高的中穗型品種和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的麥田,應在拔節(jié)初期至中期追肥澆水;⑤地力水平高,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jié)中期至后期(第一節(jié)間接近定長,旗葉露尖)追肥澆水。
(作者聯系地址:河南省虞城縣農業(yè)局 郵編:47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