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江北一帶被稱為“慈孝文化之鄉(xiāng)”,2009年舉辦首屆“中華慈孝節(jié)”,開展“慈孝日”活動,評選“十大慈孝人物”。本期“文萃”特摘登流傳于該地區(qū)的慈孝記載。
董黯挖井
江北的慈孝文化原始母本是董孝子,即董黯的傳說。董黯是西漢董仲舒的六世孫,家住寧波城北慈湖北岸的談妙澗,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一日,董母病重,湯水不進,彌留之際告訴兒子:想喝娘家的大隱溪水。董黯一聽,立即去幾十里外的大隱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親的心田,還是兒子的孝行感動了上蒼,董母天天喝兒子挑來的大隱溪水,終于轉(zhuǎn)危為安。之后,董黯在田間鋤草,忽然看到從地下冒出一股清水,清水像泉涌,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猶如大隱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為井,供母親和鄉(xiāng)親飲用。鄰居王母常與董母聊天,一次聊到自己的身體,說:“我吃穿不愁,就是身體不如你好,不知為什么?”董母說:“這是兒子待我孝,兒子孝,我的心情好,身體自然就好了。”
馮元仲建望煙樓
在寧波江北區(qū)的慈孝名冊中,記錄著一位名叫馮元仲的古人。慈城馮氏素有名望。馮元仲居住城東的湯山,并筑堂采藥,以賣草藥為生,也常以草藥無償為百姓治病。據(jù)記載:他在湯山草堂邊建一望煙樓,馮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上樓向城里眺望,看到無炊煙者,說明那戶人家斷糧,他就會施于銀、米。自古讀書人多貧寒,于是他的湯山草堂成了窮秀才們的客棧。有一書生攜母在草堂暫住了數(shù)年。一年除夕,他實在無顏再住下去,就悄悄陪著母親下了山。馮元仲知曉后,連夜追回這對母子,還燒了熱氣騰騰的臘肉年夜飯款待。
“真情少年”與“順其自然”
2007年,江北區(qū)連續(xù)四年接送患“重病肌無力”同學(xué)的陳吉,被選為“2007年度真情人物”,同年,又被選為“浙江驕傲”人物。陳吉是慈城農(nóng)民的兒子,現(xiàn)是慈城妙山中學(xué)803班的學(xué)生。四年來,他每天風(fēng)雨無阻背著患“重病肌無力”的同學(xué)上學(xué)。他的事跡十分感人,在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報刊文摘》《浙江日報》《錢江晚報》等媒體播(刊)出,著名兒童文學(xué)作家李建樹還以陳吉為人物原型,創(chuàng)作了校園小說《真情少年》。前幾年,寧波市民又大獻愛心救助女教師羅蘭英。自從開展慈善捐款以來,有位署名“順其自然”的愛心人士多次捐款而不留真名,把人們帶入了寧波慈善人物姓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王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