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危機”
狂賺150億美元
在次貸危機來襲的2007年,保爾森為公司賺進150億美元,個人進賬37億美元,成為賺錢能力超越喬治·索羅斯和文藝復興科技公司詹姆斯·西蒙斯的對沖基金經(jīng)理人。經(jīng)過次貸一役,保爾森的基金躋身最大的對沖基金之列,至2008年11月,其資產(chǎn)管理規(guī)模達360億美元。
研究顯示,保爾森的主要交易策略是,沽空CDO,做空ABX指數(shù),做多CDS?;凇胺績r存在40%泡沫”的判斷,保爾森選擇兩組運動方向相反的金融工具:RMBS、ABX指數(shù)、CDO以及對沖CDO的CDS等,并做空RMBS、ABX指數(shù)和CDO,同時做多價格反向運動的CDS。更重要的是,放大交易杠桿,以12倍于權益的杠桿博取高額利潤。保爾森的交易策略,對習慣了單邊市的中國投資人,是一個借鑒。
本刊研究員 文芳/文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國次貸危機中,被視為始作俑者的對沖基金損兵折將,但成就了約翰·保爾森(John Paulson),他在2007年為公司賺進了150億美元,個人進賬37億美元。
保爾森曾供職于貝爾斯登(Bear Stern)的并購部門,1994年成立自己的對沖基金,專注于并購套利(merger arbitrage)和事件驅動投資(event-driven)。至2006年,保爾森的并購基金業(yè)績并不突出,1994-2006年年復合回報率14.79%,高出標普500指數(shù)4.9個百分點。
2006年,保爾森公司專門成立做空次貸市場的基金,即保爾森信貸機會基金(Credit Opportunity Fund)。數(shù)據(jù)顯示,扣除費用后,信貸機會基金2007年的回報率高達591.33%,2007年成立的信貸機會基金二期(Credit Opportunity FundⅡ)的回報率也達到352.92%,遠遠超越同期對沖基金綜合指數(shù)9.9%及標普500指數(shù)5.5%的回報率。
其實在次貸危機爆發(fā)前,同樣嗅出泡沫即將崩潰的不止保爾森一人,在危機中賺錢的也不止保爾森基金。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的債券基金經(jīng)理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Passport的約翰·布班克(JohnBurbank)、Harbinger的菲利普·法爾肯(Philip Falcone)同樣都在次貸危機中獲利,但沒有人比保爾森賺得多,沒有人比保爾森預判得準確。
保爾森是如何做的?簡單地說,其交易策略就是沽空CDO,做空ABX指數(shù),做多CDS。表面上看,這一策略是典型的單向度投資,沒有使用任何對沖手段來分散風險。假如金融風暴來襲晚一個季度,也許保爾森在初期虧損時就無法堅持其策略。實際上,在保爾森之前,也有對沖基金因過早看空次貸市場而發(fā)生巨大虧損,最終面臨清盤的命運。
是什么讓這種單向度投資最終獲得成功?且看保爾森精密的設計。
預判:房價被高估40%
2006年是美國房價連續(xù)飆升的第四年,絕大多數(shù)共同基金在這一輪房價上漲中賺得盆滿缽滿,時年49歲的保爾森作為旁觀者,認為在這場盛宴當中潛藏著極大的危機。而這對他來說,是一次機會的開始。
伴隨房價飆升,美國次級證券市場急速膨脹。至2006年,由次貸發(fā)行機構發(fā)行的次級貸款證券規(guī)模達到5000億美元,加上投資銀行創(chuàng)造出來的衍生品,總體規(guī)模高達13萬億美元,相當于整個貸款市場的13.6%,而在1994年,這一比例僅0.9%。
保爾森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證明房價被高估。為此,保爾森派公司的研究員保羅·佩萊格里尼(Paolo Pellegrini,后來擔任保爾森信貸基金聯(lián)席投資經(jīng)理,2008年11月設立對沖基金)對歷史房價展開了研究,并得出結論—利率并不是影響房價的核心因素,長期而言,利率變化對房價沒有影響。
2001年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破滅后,美聯(lián)儲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經(jīng)過13次降息,反映美國同業(yè)拆借利率及資金松緊程度的指標—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2001年1月的6.5%一路下探到2004年6月的1%,低利率環(huán)境和泛濫的流動性,導致美國房價急劇上升。但在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2004年6月的1%恢復至2006年7月的5.25%的上升周期中,流動性收斂也并未帶來房價的下跌(圖1)。
從更長的周期看,1995-1999年聯(lián)邦基金利率維持在4.75-6%之間,利率相對穩(wěn)定,但房價仍然保持上漲態(tài)勢。而1990-1993年,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從8%下降到3%時,房價仍是下降的。在整個1990-2006年的16年間,只有1994-1995年(利率上升而房價下降)和2001-2004年(利率下降而房價上升)這兩個階段符合“低利率支撐房價上漲”的傳統(tǒng)論調(diào),其余的11年,利率的升降與房價的相關性并不明顯。
第二步,保爾森找出房價“趨勢線”,以確定房價被高估或低估的程度,并做了“回歸分析”。其分析結果顯示,剔除通脹因素,1975-2000年美國房價每年小幅上升1.4%,而2001-2005年出現(xiàn)了過去25年從未有過的飆升,年升幅達7%,遠遠偏離正常的“趨勢線”。保爾森還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歷史上每次房價下跌,都會跌穿趨勢線(圖2)。因此,房價需下降40%才能回到歷史均線上。
實際上,很多跡象都表明,美國的房價正走向瘋狂的頂點。
在次貸市場規(guī)模膨脹的同時,貸款質量卻在悄然下降。德意志銀行和瑞士銀行(UBS)的數(shù)據(jù)顯示,1995-2005年的10年間,次級房貸抵押證券增長了37倍,而優(yōu)質房貸證券只有2倍增幅。1995年,房貸優(yōu)質貸款349億美元,2005年增長至760億美元,而次級貸款1995年為300億美元,至2005年增至1.1萬億美元。此外,通過全額融資貸款的比例從2001年3%上升至2006年的33%,沒有收入證明等材料不齊的貸款比例從2001年的27%升至44%,100%融資貸款且材料不齊的比例從2001年的1%上升至2006年的15%(圖3)。
2006年1月,美國最大的次級按揭貸款公司Ameriquest Mortgage出資3.25億美元,調(diào)查房地產(chǎn)借貸行業(yè)中的不規(guī)范貸款行為,這無疑可看成是違約可能發(fā)生的重要信號。保爾森帶領團隊展開大規(guī)模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貸方回收貸款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實際上,60天以上的次級貸款違約率自2006年一季度開始,便逐季升高,2006年二季度違約率在0.3%,三季度上升至1.12%,四季度又將數(shù)據(jù)刷新為3.19%。
選擇兩組方向相反的金融工具
基于美國房價已高估40%的判斷,保爾森的團隊開始選擇合適的交易標的。
衍生品的過度使用,被認為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最核心的幾個金融衍生品是住房貸款抵押支持債券(RMBS)、次級房屋貸款債券價格綜合指數(shù)(ABX指數(shù))、抵押債務債券(CDO)和信貸違約掉期(CDS)。
當次級貸款人購房后,次貸按揭貸款機構,如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Ameriquest Mortgage等,向次級貸款人發(fā)放住房抵押貸款。為了提前獲得借款人的還款,以便籌集資金發(fā)行更多的次貸,按揭機構將次貸資產(chǎn)出售給投資銀行,投資銀行再將次貸資產(chǎn)證券化,創(chuàng)造出來的衍生品就是RMBS。RMBS又被劃分成不同風險等級的債券,保險機構、養(yǎng)老基金等認購評級較高的AAA/AA/A級債券,而對沖基金大多將目標鎖定在BBB級債券。RMBS屬于資產(chǎn)支持證券(ABS)的一種,由20只房屋貸款ABS合成為ABX指數(shù),包括AAA/AA/A,BBB/BBB-等指數(shù),ABX指數(shù)每6個月推出一次。RMBS中BBB級屬于風險級別較高的債券,為了降低風險,提升對投資者的吸引力,BBB級的債券再一次被結構化,衍生出CDO,同樣地,CDO也像RMBS一樣被劃分成不同風險等級的債券(圖4)。
另一組金融工具是信用違約掉期(CDS)。CDS其實就是一張保險單,當信用事件(次級貸款人違約)尚未發(fā)生時,投資者定期按固定利率(如CDS合約面值的1%)交付保費;當出現(xiàn)債務償還困難(違約)時,CDS出售方必須以面值全額購回這張可能已經(jīng)一文不值的債券。2005年,美國市場BBB級的RMBS只比同期的國債多1%的收益,但買家仍然蜂擁而至。幾家歡喜幾家愁,以這張債券為基礎的信用違約掉期CDS卻遭受冷遇,市場上很多人愿意收取1%的年息賣出CDS(CDS合約出售方收取面值1%的金額),當時的CDS以超低的白菜價交易,價值被嚴重低估。
制定交易策略
這兩組金融工具的關系是,CDO的風險越高,擔保產(chǎn)品CDS的價值就越高。如果違約率或違約預期上升,CDS的價值就隨之升高。保爾森的交易策略很明顯,做空CDO,做多CDS。
沽空RMBS、ABX指數(shù)和CDO
保爾森瞄準BBB級債券,包括BBB級的RMBS、在RMBS基礎上衍生出來的ABX指數(shù)以及由RMBS等衍生出來的CDO。
為什么選擇這個層級的債券?保爾森本人的解釋是,BBB級債券是評級最低的部分。在一個典型的資產(chǎn)證券化中,一般會有18-20個不同的風險等級,等級最低的最先遭受沖擊,BBB級債券大約在5%層級的位置,如果標的資產(chǎn)損失超過5%,該債券就要遭受損失,如果超過6%,該債券就不會得到償付。“這是一個不對稱的風險回報交易。做空這種債券,如果我的決定是錯的,那么我會損失1%,如果我是正確的,那么我會賺100%,損失空間有限,盈利空間巨大,我們喜歡這種投資?!?/p>
對此,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金融學教授張海云認為:“以違約互換為工具的做空,是通過購買保護實現(xiàn)的,做空的成本大致是購買保護的保費,而收益依賴于倉位價格浮動或真實違約。做空的效率和風險,依賴于相應層級的保費、敏感度和最大風險敞口,選擇層級依據(jù)對這幾個因素的權衡。”由此可見,收益和風險并非對稱。
以按揭貸款機構ACE2006年上半年發(fā)行的次級抵押債券為例進一步說明。
位于M8層級、評級為BBB級的債券只能支持5.6%以內(nèi)的累計虧損,即當次級貸款人的違約率達到5.6%時,這一層級的債券就會受到損害。而當違約率上升到7%時,投資該債券的投資人將發(fā)生全額虧損。而這一債券的收益率卻只比一個月期倫敦拆借利率(Libor)高出1.35%。更重要的是,M8層級只有1.4%的厚度,換句話說,為了這高出一個月期倫敦拆借利率1.35%的收益,投資者需要冒著本金全無的風險(表1)。
再進一步。一般BBB級以上債券為投資級別債券,會吸引大量機構投資者和養(yǎng)老基金投資。因而以RMBS的BBB+、BBB、BBB-三個層級為基礎創(chuàng)造出來的CDO產(chǎn)品,交易規(guī)模非常龐大(圖4)。根據(jù)美林提供的數(shù)據(jù),2006-2007年,BBB級CDO的交易規(guī)模達到1290億美元,占CDO總體交易規(guī)模的40%。
這18個層級的債券,按照累計損失(違約率)排列,而違約率與房價變化密切關聯(lián)。此時,保爾森選取了另一個指標:房價增速(HPA)。當房價增速在高位運行時,次級貸款人不會發(fā)生違約,或者即使產(chǎn)生違約,但由于房價在上漲,仍可以通過拍賣償還貸款的方式解決,也不會發(fā)生損失;而當房價增速減緩或者房價下降,就可能導致違約率大幅攀升,從而導致虧損。
那么,違約發(fā)生時房價增速的臨界點是多少呢?根據(jù)歷史數(shù)據(jù),保爾森經(jīng)過計算得出結論:若房價增速為零,即房價維持不變,累計損失將達到7%;而當房價下跌5%,累計損失將達到17.5%。由此可見,這一衍生品的架構多么脆弱,只有在房價持續(xù)上漲的情景下,才可能屹立不倒;而當房價停滯不前或者發(fā)生逆轉時,這座衍生品大廈就必然轟然倒塌。
把視線轉回到2006年6月,保爾森交易模型中的各種假設條件,都開始變成現(xiàn)實。2006年6月,房價增速趨緩,從一年前的15%下降至僅1%,2006年7月,房價增速停擺在0,2007年10月達到-5.1%(圖6)。
那么,次級貸款人的違約情況如何呢?根據(jù)調(diào)研機構貸款績效公司(Loan Performance)的統(tǒng)計,2006年四季度,違約60天以上的比例達到3.19%(圖7),接近M10層級債券3.3%的累計損失。到2007年一季度,違約率上升到5.65%,達到保爾森大舉做空的BBB級M8層級債券的累計虧損幅度。
隨后幾個月,災難性的一幕發(fā)生了。2007年2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界金融預報季度虧損。而反映次級貸款質量的BBB級ABX指數(shù)急速下挫,不到一年時間,從2007年初的100下滑至2007年底的不到20(圖8)。
12倍杠桿交易
最終,在保爾森的精密設計下,其一反慣常的低杠桿運作(2004年至2008年,保爾森公司有一半的時間未使用融資杠桿),保爾森信貸機會基金以12倍于權益的杠桿, 在BBB級債券的系列衍生品上,大舉建立空頭頭寸,融資資金的年凈成本為7.09%。如果累計損失(違約率)達到30%,保爾森信貸機會基金的回報率是341%(不剔除費用)。
做多CDS
CDS是保爾森公司的另外一個重要交易標的。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chǎn)后,通過事先購買雷曼債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僅此一筆交易,保爾森的盈利就超過10億美元。
保爾森團隊像一臺精密儀器,時時計算房價漲到何時、何時房價開始升幅趨緩,以及何時掉頭向下、跌幅又會是多少,應選擇何種金融工具、為什么在眾多的金融工具中選擇RMBS、ABX指數(shù)、CDO和CDS,為什么在有18個層級的RMBS中選擇了BBB層級抵押債券,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精確計算而來。每一個步驟的計算并不難,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金融知識,也不需要有多么復雜的計算公式,但整個鏈條如此精確地鉚合在一起,實在讓人驚嘆。
不過,保爾森基金在交易過程中未采取任何對沖手段,它如何控制風險,鎖定利潤? “宏觀型對沖基金經(jīng)常基于對宏觀走向的判斷建立單邊倉位,并不對沖。風險的控制通過靈活調(diào)整倉位來實現(xiàn)。保爾森基金對于信用泡沫已病入膏肓有較大把握,但危機爆發(fā)的時間是很難預知的。保爾森基金的初始倉位具有一定的試探性,當市場隨后證實其判斷時,基金加大做空倉位,且對于危機從次貸擴散至整個金融系統(tǒng)的路徑判斷極為到位?!睆埡T普J為,雷曼兄弟倒閉后,全球金融市場極度恐慌而探底,保爾森基金又準確把握了買入的時機。這一系列成功的神來之筆,反映出其對于信用周期和金融業(yè)的清醒到位的理解,運氣成分不大?!叭绻钨J危機晚發(fā)生一個季度,基金很可能通過調(diào)整做空倉位止損而得以支撐。但如果次貸危機推遲發(fā)生兩個季度或更久,其投資判斷將受到投資者和自身的質疑,基金規(guī)模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在這個意義上,有一定運氣的成分。但總體來講,其對時機的把握和對路徑的判斷,令人嘆服?!?/p>
對于本文內(nèi)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fā)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