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總是充滿了趣味,可是,你知道嗎,在世界各地,大家過年的方式可是大大地不一樣哦。
菲律賓——紀(jì)念民族英雄
菲律賓以民族英雄何賽·黎薩爾就義的日子——公歷12月30日作為“元旦”。屆時人們用長青樹在市面搭起一個個彩色牌樓,樂隊沿街游行,花枝招展的秧歌隊在鑼鼓聲中翩翩起舞,鞭炮聲不絕于耳,家家戶戶以茶點、果品、瓜子等奉客,呈現(xiàn)出一派熱鬧歡騰的氣氛。節(jié)日活動要持續(xù)一周。
▲烤乳豬是菲律賓家庭新年飯桌上重要的傳統(tǒng)食品。
▲菲律賓人慶祝新年的傳統(tǒng)方式是放鞭炮、吹喇叭和戴色彩鮮艷的帽子。這是菲律賓小販在馬尼拉街頭向人們兜售喇叭。
▲菲律賓人迎新年時有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tǒng)。一名菲律賓商販在整理一卷鞭炮。
緬甸——潑水嬉戲
緬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潑水節(jié)的最后一天,因此,緬甸人的潑水節(jié)和新年已合二為一了。潑水節(jié)通常歷時三四天。節(jié)日期間,無論城鄉(xiāng),人人都身著盛裝,互相潑水嬉戲,辭舊迎新。有的人用蕃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更多的人則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射。小孩用水槍向大人進攻,也不會受責(zé)罵。人們被潑得愈多,就愈高興。反之,如果在潑水節(jié)期間不曾被他人潑水,新的一年將是不吉利的。
印度尼西亞——檢查過錯、請求原諒
印度尼西亞新年期間,人們穿著新衣服拜訪親友,并借此機會檢查過去一年中的過錯,請求原諒,雙方互祝進步。
●2003年,雅加達市政府禁止節(jié)日期間在市區(qū)燃放煙花爆竹之后,雅加達市民紛紛選購迎新年的傳統(tǒng)玩具——喇叭。
日本——敲鐘108下
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元月1至3日,稱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后到親友家拜年。按習(xí)慣要吃年糕湯,目本人叫做“御雜煮”。除夕午夜時分,日本的寺廟香煙繚繞,鐘聲齊鳴,而且往往都是敲108下,因為日本人認為每敲一下,就會去掉一種煩惱,敲108下意味著清除所有的煩惱。新年里,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為“注連繩”或“注連飾”。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之間,互贈賀年片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日本人稱它為“飄舞的風(fēng)箏”,遙致深情。在新年里誰收到的賀年片多,誰就會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財運亨通,格外喜悅。
●1月1日,在日本京都一個神殿中,小姑娘將許愿結(jié)系在繩子上,以祈求新年好運。
西班牙——吃十二顆葡萄
西班牙人在除夕之前要設(shè)路障,放捕獸器,挖好陷阱,以對付除夕下凡的妖魔鬼怪。除夕之夜,全家人團聚一起盡情玩耍。等午夜12點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如果能按著鐘聲的節(jié)奏吃下12顆葡萄,便是象征著新的一年12個月都順利如意。另外,他們認為小孩子在元旦那天打架、罵人或哭哭啼啼是不祥之兆。因此,家長在這一天為博得孩子的歡欣,幾乎都要滿足他們提出的一切要求。
1月1日凌晨,當(dāng)鐘聲敲響之時,人們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吃起了葡萄,以祝愿自己未來12個月內(nèi)諸事順利,心想事成。
巴西——進山尋果
巴西人把一種不易生長的“金樺果”視為幸福的象征。每年除夕,當(dāng)午夜的鐘聲響過之后,人們便舉家出動,高擎火把,哼著輕快的小調(diào),興高呆烈地擁向樹林中,去尋找稀有的“金樺果”;找到的人如獲至寶,立刻帶回家中,小心翼翼地培植。誰找到的果子最多,誰就最幸福。
◆在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一名女子下水向海上女神獻花。新年前夕,約有200萬人到海邊參加這種特殊的新年慶典。
哥倫比亞——炸“玩偶”
哥倫比亞在元旦的前一天,每條街上都要做一個表示舊年的大玩偶。除夕午夜時分,“玩偶”被炸得片片飛散,大家便互相祝賀、親吻、跳舞、唱歌。在長達數(shù)天的節(jié)日活動中,人們還舉行假面舞會。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玻利瓦爾廣場的節(jié)日彩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