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是個舶來品,但投資和投機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有趣的是投資的本質(zhì)低買高賣,數(shù)千年來都不曾有過任何變化。自1840年以來,很多人逐漸對傳統(tǒng)文化失去信心,在資本市場也是如此。但可曾想到,在經(jīng)濟及投資思想史方面,《史記》作者、后人稱為“太史公”的司馬遷早已說過很多。
司馬遷說,“投資”的正規(guī)說法是“貨殖”,貨者,商品貨物也;殖者,生也?!柏浿场鄙踔帘取巴顿Y”更符合其本意。《史記·貨殖列傳》如同今日的富豪榜,但他在其中更闡述了不少經(jīng)濟學和投資學思想。
不少股票投資者在A股6000點時還在不停買入,強力看多,但在2000點時卻縮手縮腳。斬倉割肉。司馬遷曾說:“論其有馀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p>
這段話堪稱投資經(jīng)典,大意是研究了商品的供求關系之后,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一定會下跌;物價賤到極點,就一定會上漲。當價格貴到極點時,一定要及時賣出,把它視同糞土一般;當價格賤到極點時,一定要及時買入,把它視同珠寶一般。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般自然。
這不恰是低買高賣、高拋低吸嗎?投資之道,古今皆然。但看看如今市場上的人們,股價飛漲時跑去追漲,股價下跌時卻使勁殺跌,正好是高買低賣。
形勢好的時候往往蘊含著危機,正因為形勢好,加大投資會造成生產(chǎn)過剩。形勢差的時候卻蘊含著機遇,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企業(yè)已經(jīng)破產(chǎn),很快會迎來供不應求。司馬遷對此有個很形象化的表達: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
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早,這樣做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而有太多人卻在澇時準備船,在旱時準備車,正好踏錯了節(jié)奏,弄個滿盤皆輸。
如BDI指數(shù)(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shù),國際海運情況權威指數(shù))向上漲的時候,很多人紛紛投資造船,BDI指數(shù)跌去90%的時候,卻紛紛丟棄訂單。甚至有人連定金都棄掉了。去年5月以來,BDI指數(shù)一度從萬點以上下跌至不足千點,今年前三個月小幅上揚至2000點左右。但同期全球新船訂單僅有26艘、130萬載重噸位;與此相比,作為廢鐵被拆解的船舶有237艘、750萬載重噸位。這難道不是預示著下一輪航運業(yè)的牛市嗎?
在股市中有很多個人投資者,看著大盤扶搖直上的同時,感嘆自己手中資金太少,希望能夠像私募基金操盤手一樣掌控千萬元級以上的資金。司馬遷總結了一套人們在不同人生階段賺錢的方式方法;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jīng)也。
這段話對于年輕一族的投資者是很好的啟發(fā)。沒有錢財只能出賣勞力,稍有錢財便玩弄智巧,已經(jīng)富足便爭時逐利,這是常理。對于投資來說,最佳的起步時期是盡早開始,因為那時候自己資金很少,即使虧了也算不上大損失。投資的本金則是通過努力出賣勞動積攢而來。因此保持節(jié)儉的理財習慣非常重要,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就有資金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