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烏托邦 生活定式 傳統(tǒng)美意識
摘 要:烏托邦的理想性與文學藝術的虛構性相契合,一直給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增添色彩并開辟無數(shù)的心靈家園。而且它本身所蘊含的對現(xiàn)實的否定判斷也和文學藝術的批判眼光相一致。谷崎潤一郎遠離戰(zhàn)爭現(xiàn)實,徜徉于日本傳統(tǒng)文學中,追昔傳統(tǒng)的、和諧的精神家園,在作品中建構人類靈魂的棲息之所,顯示出一種肯定性的求索精神。本文試圖從個人烏托邦這一角度入手,深入谷崎潤一郎的作品世界,對他尋求精神家園的傾向進行闡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世界各國文學發(fā)展史上都堪稱一次標志性事件,日本文學在戰(zhàn)爭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復雜的局面。日本文壇出現(xiàn)了一批受到二戰(zhàn)前后西方各種現(xiàn)代主義哲學、文學思潮影響的作家,他們痛感戰(zhàn)爭中人性沉淪和自我喪失,積極宣泄戰(zhàn)爭中郁積的苦悶情緒,并且以反傳統(tǒng)、非理性的姿態(tài)揭露戰(zhàn)爭的罪惡,反映戰(zhàn)后日本社會的荒涼、混亂以及日本人迷惘空虛的情緒,借此尋求個體的超越和自由。與此同時,也潛在著另一種文學形態(tài),這就是以谷崎潤一郎為代表的老作家們,他們遠離戰(zhàn)爭現(xiàn)實,徜徉于日本傳統(tǒng)文學中,通過作品建構人類靈魂的棲息之所,顯示出另一番樣式的求索精神。本文借用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幻想小說《烏托邦》的名字,將這種文學形態(tài)稱之為作家個人的“烏托邦”。
眾所周知,烏托邦的概念出自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幻想小說《烏托邦》,從此“烏托邦”成了完美社會形態(tài)的代名詞,而且延伸到各種精神話語領域中,代表了一種理想化的思想意識。它在文學藝術領域中尤其顯得意味深長,“烏托邦”意識滲透到作家的精神世界中,象征著一種完滿的情緒,一種彼岸性的歸宿。其真正意義在于,將理想置于特定時空之下,而那里的生活樣式和生命形態(tài)就成為作家在現(xiàn)實世界受挫之后的某種精神家園。如此看來,在日本久負盛名的谷崎潤一郎的作品《細雪》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情勢下誕生的個性化的“烏托邦”。
《細雪》(1943—1948)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譽為谷崎潤一郎文學生涯的最高杰作,也是眾多作品中最為獨特的一部。從創(chuàng)作背景看,谷崎執(zhí)筆《細雪》是昭和十年代,此時日本全國上下被戰(zhàn)爭風云籠罩,文壇上各位大家紛紛輟筆保持緘默,只有谷崎潤一郎偏安一隅,每天筆耕不輟,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該作品長達六年之久,即便是在軍部彈壓下也仍然堅持不懈。另外,從作品的體裁和內容來看,《細雪》是一部宏大的長篇小說,以主人公雪子的五次相親為主軸,描繪了沒落貴族蒔岡家族的生活樣式,阪神一帶的風土人情、四季風物。內容瑣細繁雜,其中沒有對社會的關心,也沒有對文明的贊否,可以說是一幅關西生活的風俗畫卷。在硝煙彌漫,全國上下草木皆兵,文壇大家都緘默無語之時,谷崎沉浸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津津樂道有閑婦人們的相親,衣食,年中例行活動;徜徉在上方文化的古典趣味中,自足享樂,退回到一己的自我天地,風度高蹈,自成王國。他以內心的淺吟低唱抵御外在世界的喧囂,以高蹈的姿態(tài)顯示出游離現(xiàn)實之外的不合作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一個文壇大家在戰(zhàn)爭期間仍然注重精神情趣,追求美感的信念。谷崎潤一郎以一種超然世外的心境將自己在關西生活中的體驗娓娓道來,其間充滿了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思慕和對人性和諧之美的憧憬。
一、疾病——傳統(tǒng)生活定式的象征
谷崎在關西的生活體驗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按照傳統(tǒng)的生活定式按部就班地生活才是和諧的、永恒的美。關于“生活定式”,谷崎頗有自己的見解:“所謂的生活定式就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長時間自然形成的一定之規(guī)——一年之中的例行活動,正月裝飾門松,三月女兒節(jié)擺設人偶,五月男孩節(jié)掛鯉魚幡,春秋兩季的彼岸日親友之間互送糕餅等等。對于一個家庭來說,起居作息、食物、活動應四季流轉而循環(huán)往復,在關西這種自古以來的生活定式仍完好的保存著……”①如此看來,“生活定式”就是人事與自然的結合,在時間的長河中經過無數(shù)次沖刷最終積淀下來的、被人們接受并沿襲的生活方式。它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已經深入到世世代代的人們的意識中,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美意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tǒng)”。
《細雪》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蒔岡家族波瀾不興的生活為背景,谷崎有意識地按照時間順序把賞花、捕螢、觀月、舞俑、看劇、旅行等活動與人事結合,在紛擾不安的現(xiàn)代建立起一個稀罕的、美麗和諧的、富有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世界。已經沒落的大阪豪商蒔岡家族依然固守傳統(tǒng)的“生活定式”,按部就班且饒有興味地生活著,可以說他們生活的世界(除了雪子相親之外)是一個與外界社會毫無接觸的閉鎖的世界,在季節(jié)循環(huán)往復的圓周內自足享樂。蒔岡家的故事是以次女幸子為視點講述的。幸子是一個有些傷感又極具家庭觀念的中流階級有閑婦人,她的倫理道德、審美標準平凡而保守,常常囿于昔日蒔岡家族豪奢的家庭背景,只重“順序”和“形式”,避免變化和越軌,可以說蒔岡家在幸子的監(jiān)管下過著程式化的、有條不紊的生活。蒔岡家族把有悖于“生活定式”的人和事視作“污物”或者“異端”,必須把它“處理”掉,蒔岡家族對待家人所患的各種疾病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蒔岡家的人們都患有這樣那樣的疾病,谷崎把不同的疾病賦予了不同的意蘊,比如作品中反復提到的腳氣病,這是阪神地區(qū)的地方病。在這個家庭里,從幸子夫婦直到小學生悅子,每年夏秋兩季總要患一回腳氣病,因此姐妹之間互相注射維生素B已經相襲成風,稍感不適就歸咎于缺乏維生素B,于是約定俗成將此病稱為“缺B”??梢哉f這病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賞花觀月一樣,被制度化了。疾病已經失去它本身的意義,這是一種被文明包裹的、管理的“疾病”,在幸子眼中這也是一種以蒔岡家族為代表的上方傳統(tǒng)的“文明”。
以上提到的“疾病”已經失去自身的基本意義而成為一種生活定式和傳統(tǒng)文明的象征,而另外一些疾病則具有更為特殊的含義。《細雪》中卷以及后卷的大部分用很長的篇幅描寫了妙子患病的故事,與蒔岡家其他人患的病不同,妙子的病是極其反常的,甚至是可能致死的病,可以說這是作者特意的安排。
妙子與主人公雪子不同,雪子是一個“稍稍有些因循守舊且極富日本趣味的女子”②,是應蒔岡家的保守生活態(tài)度和美意識而生的女子,妙子與雪子相反,她經常為幸子主宰的蒔岡家的生活定式帶來混亂。在作品的開始就提到過五六年前妙子曾與船場舊家的少爺私奔,在中卷第四章妙子遭遇了阪神地區(qū)的特大水災,被一個出身卑微的農民子弟板倉所救,并決心嫁給下等青年板倉。在這里谷崎刻意安排了板倉身患絕癥猝死的結局,這個要與蒔岡家的姑娘進行一場門第懸殊的戀愛的青年被認為是對蒔岡家族的制度、秩序的侵犯者,于是作者以身體上的痛苦以至于死亡的方式回應。板倉死后妙子與啟少爺?shù)年P系再度復活,可是自此就患上了赤痢,痛苦不堪。這種病從性質上看與板倉的壞疽相同,同樣是作者為了捍衛(wèi)蒔岡家族的秩序、制度而給與侵犯者的報復。妙子是一個從蒔岡家的秩序中逸脫出的異物,這樣的人與板倉的下場是相同的,幾乎被作者看成是反面的存在。最后雪子相親漸趨圓滿時,另一個事件再次沖擊了蒔岡家族——妙子懷上了一個酒吧男招待的孩子。妙子的生產伴隨著劇烈的疼痛,最終孩子因醫(yī)生誤診成為死嬰。這是理所當然的,蒔岡家的姑娘生出一個沒有身份的孩子是不被允許的,在這個意義上,孩子的死和板倉的死是等價的。
谷崎巧妙地運用了“疾病”這一概念賦予它雙重的象征意義,以妙子為代表的“異端”身患重病,并且作者以極富魄力的筆致描寫了患病時的痛苦,骯臟不潔的場面,把疾病作為對異端分子的懲罰手段。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疾病”是谷崎消極抵抗戰(zhàn)時社會,捍衛(wèi)平靜生活的武器。
二、落櫻——永恒之美的象征
《細雪》中除了“疾病”這個象征生活定式的意象之外,還存在另外一個更能說明“細雪”的旨趣的意象——櫻花。賞櫻是日本人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谷崎在一部作品中竟然對蒔岡家三姐妹的賞櫻活動提到五次之多,而且每次都做細致入微的描寫,這不僅說明了蒔岡家族的程式化生活,更重要的在于,谷崎借“櫻花”這個傳統(tǒng)意象表達出對日本美學傳統(tǒng)的理解,這也正是《細雪》的旨趣所在。
平安神宮賞櫻一節(jié)被譽為《細雪》的壓卷之作,這一節(jié)不僅場面描寫得漂亮生動而且內蘊深刻。三姐妹年年都去平安神宮賞花,而且每年在賞花之后又馬上期待明年櫻花滿開的情景,這正是源于人與花重逢時的喜悅,正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在逝者如斯的時間川流中永恒不變的是“櫻花”象征的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谷崎把它稱作“心的故鄉(xiāng)”。在昭和八年的隨筆《關于藝》中,谷崎認為“美的極致就是所說的‘永恒’,無論時間怎樣流逝反反復復回歸于此的就是‘心的故鄉(xiāng)’……”③這里所說的“心的故鄉(xiāng)”其實與谷崎解釋過的“生活定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永恒的自然的世界,這里是我們的靈魂能夠得到慰藉的地方。三姐妹年年期待與花重逢,不僅如此,她們每年的賞花活動似乎都是前年的重復。比如在西鳳池東側的茶室飲茶,在閣樓的橋欄桿上將麥麩餅丟給紅鯉魚等,這些活動是必不可缺的內容,可以說三姐妹在每年的這一瞬間獲得重生,好像生活在永恒不變的世界中。
平安神宮賞櫻一節(jié)的主眼在于幸子面對滿開的櫻花發(fā)出的感嘆:“花落自有花開時,而雪子的青春卻已然消逝……”④幸子的感嘆正是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中國古詩的最好詮釋。幸子為再次與花重逢感到喜悅的同時也為雪子的青春一去不返而感傷,這里揭示了兩重時間相位:一重是年年都會適逢花開又目睹花落,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的“永恒”的時間;另一重是與此相對的無法挽回的“流逝”的時間,“永恒”與“流逝”兩重時間相位的交互構成了《細雪》的深層意蘊。蒔岡家族在傳統(tǒng)的生活定式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按部就班地生活著,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故事是以三姐妹在錦帶橋上其樂融融的拍照開始,而結果是以雪子結婚,妙子搬走,三姐妹的離散而告終,三姐妹風雅和諧的生活不復存在,熱鬧的廬屋從此歸于沉寂。人們不能阻擋時間的流逝,也禁不住時間的侵蝕,但是我們可以在時間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瞬間,讓靈魂安然于此,在記憶中反芻逝去的時光。谷崎把櫻花與人們的這種感情聯(lián)系起來,這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基于日本民族對櫻花的特殊感情和理解。
日本著名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有一段關于櫻花的非日常性的見解⑤:負載著日本集體崇拜的櫻花反映在文學上,就是日本最古老的文學作品《古事記》記載的“木花佐久夜姬”的傳說。關于天皇壽命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比喻,“雖然(天皇的生命)像櫻花盛開時一樣美麗繁榮,但只有櫻花開放的時間那般短暫”,也就是說,櫻花在象征繁榮美麗的同時也象征了無常與短暫。櫻花無論是代表生之絢爛還是死之虛幻,只不過是一個瞬間、一個片斷而已?;ㄩ_花謝,生命在自然界中循環(huán)往復,無休無止的運動變化,生與死、過去與未來,只不過是自然中的一環(huán),繁華過后凋落的櫻花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有限的人生和無限的自然融合在一起,達到美的極致,這是日本文學自平安王朝以來形成的美意識。日本學者秦恒平這樣闡釋《細雪》的含義:“‘細雪’一方面是主人公雪子的名字,另一方面應該聯(lián)想到漫天紛飛的落櫻意象。紛紛揚揚散落的櫻花像雪片一樣填滿了無限的虛空,這是花的美的延續(xù)?!雹蘼錂阎涝谟陔鼥V了天地的界限、時空的界限,使一切歸于統(tǒng)一和永恒,這正是谷崎在文本世界中所建立的與虛空相抗衡的“烏托邦”。
櫻花尤其是落櫻的意象在谷崎文學中頻頻出現(xiàn),《少將滋干之母》中母子重逢在櫻樹下,落櫻紛飛的背景中母子二人相擁而泣的場面給眾多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絕筆《七十九歲的春天》中賞櫻的場面與《細雪》的平安神宮賞櫻一節(jié)如出一轍。櫻花對于谷崎來說是“美的極致”的代名詞,一直裝飾到他的晚年。谷崎一生都深愛櫻花,移居關西之后他把日本傳統(tǒng)的美意識寓于“花”的意象之中,谷崎借用櫻花這一傳統(tǒng)意象極具個性的闡釋了有限人生和無限自然的關系,從而在文本世界中建立起個性化的“烏托邦”。
《細雪》是在戰(zhàn)爭期間寫就的作品,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傳統(tǒng)生活的留戀,完全沒有觸及到當時社會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氛圍,因此陸軍省情報部以“有違時局”為由中止了連載,正如日本文學評論家加藤周一所言“由于谷崎非常巧妙地在《細雪》中實現(xiàn)了他心底的愿望,所以連陸軍情報部也沒能錯看他的愿望。……陸軍禁止的不是批判軍國主義的書,而是禁止了不描繪軍國主義的書”⑦。谷崎“心底的愿望”不就是在軍國主義的極端統(tǒng)治下,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通過文學藝術建立起理想的精神家園嗎?烏托邦的理想性與文學藝術的虛構性相契合,一直給人類的精神創(chuàng)造增添色彩,并開辟了無數(shù)的心靈家園。而且它本身所蘊含的對現(xiàn)實的否定判斷也和文學藝術的批判眼光相一致。烏托邦精神一直滲透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中,承載了一代代知識分子面對世界人生的使命意識和無限憧憬。
本文系2009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類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東方主義的另一種解讀——近代日本作家的上?;孟搿?項目編號10YS1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齊珮,上海海洋大學講師,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xiàn)代日本文學。
①[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劉績生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264頁。
②③④ [日]谷崎潤一郎:《細雪》,周逸之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頁,第305頁-第309頁。
⑤ 尤海燕:《日本人的生死觀——“飛花落葉”的美意識的形成》,《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⑥ 秦恒平:《谷崎潤一郎》,筑摩書房,1989年版,第271頁。
⑦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第472頁。
(責任編輯:范晶晶)
E-mail:wing0700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