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入行時,行當里有“話劇窩子”一說,所謂的“窩子”,就是專門演出話劇的地方,一出戲定點演上大半個月。想看話劇的人,吃完晚飯就在這些“窩子”里“摸排”,總能找到一家演戲的場子。比較有名的“窩子”有青山劇場,武昌的大眾電影院,和漢口的中南劇場,尤以中南劇場最為火爆。
老漢口人都有印象,蘭陵路上的中南劇場,屬于舊俄租界,是一幢巴洛克式建筑物,內(nèi)部是西方歌舞劇院的樣式,大約可容納一千多名觀眾,只有一層,大舞臺、道具間、化妝室,售票點,齊備的很。很多觀眾喜歡到中南劇場來,一說是它的凳子坐著舒服,當時武漢的各大劇場里,唯獨它是用真皮包裹過的簡易軟凳,看一出戲的時間長,坐久了不覺累。
老中南劇場是對口原武漢中南局中南人民劇院的演出,我25歲時挑大梁的第一出戲《于無聲處》就是在那開演,音響效果特別好,不用話筒和擴音器,坐在最后一排的觀眾也能聽得清楚。我還記得,中間一場戲,演到人民群眾到長安街上給周總理獻花圈,全場觀眾哭成一片,我們在臺上聽的真切。
劇院每年要排好些戲,一出戲上演之前,美工師對著廣告劇照,畫出一幅舊式的宣傳海報來貼在售票窗口,很快就會有觀眾過來買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票價也不貴,八毛一塊的就能看一場,碰上演出大戲,好多觀眾覺也不睡,通宵排隊買票。
我們每出戲演完,會有劇迷們擠在門口,等著演員們卸完妝,握個手,說句話,噓寒問暖一下,按現(xiàn)在的流行語,就是粉絲。
還有件事要提,對著劇場門口有一家熱干面館,我們演員去走臺,或者彩排時,一定要趕早去吃上一碗,熱干面格外的香,尤其拌上油油光光的辣蘿卜,好吃的很。老觀眾們都知道,要碰我們,早上上那家吃面去,準行。
青少年宮的足球時光
我小時候喜歡踢足球,放學后總約著小伙伴們到青少年宮去,那兒有個標準足球場,帶著稀松的草皮,要是碰上剛下了雨,一腳下去,能連皮帶泥鏟飛。球場是全天開放,也沒有門票,總能碰上好些熟人,遇上球門不夠了,把書包和衣服壘起來,就成了門。
最有意思的是踢比賽,大伙主動上場自動成隊,有人自薦當裁判員。口渴了,球場邊上有自來水管,張口大灌一通,很解渴。踢到太陽下山,一身臭汗回家,趕上有點零花錢,在球場旁邊的小攤子上買瓶汽水,買根麻花,可得意了。
在農(nóng)家小院回味“學農(nóng)”
只要是有朋友來武漢,我會帶去農(nóng)家小院,它很親切,總讓我回想起學工學農(nóng)的時光。和同學一起去麻城,開荒種地,喝井水,吃農(nóng)家飯,這種味道在腦袋里存了檔??吹睫r(nóng)家小院里,聞得見木頭味的桌子、小竹椅子和門前搭著小小的木頭橋,就覺得親切,吃多了大魚大肉,進去喝碗粗茶,點上一碗由紅薯、玉米和雜糧混在一起的“大豐收”,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