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張師傅可是我們方圓百里的能人,巧手。一般的箍桶匠箍的水桶盛水前需在水里至少浸泡三天三夜,讓木質(zhì)充分吸水膨脹后,才能用;張師傅箍的水桶吊在大梁上三年,拿下來盛水,滴水不漏。一般人箍圓柱形的蒸桶,使用前也需要放在水里浸泡三天三夜,張師傅箍的蒸桶,不用浸泡,放在大鍋上蒸,嚴絲密縫,一點氣也不漏。張師傅什么都能做,凡是木頭活只要他看到,他就能做出來。
張師傅是我鄰村人。聽老人說張師傅小時候是一個沒有人能管束的野孩子,他8歲進學校,還沒念上三個月,就跟老師打了叁架,賴在家里任他父親又打又罵,就是不肯進校門。16歲那年拜了當時有名的箍桶匠學手藝,受不了師傅的打罵,更受不了天天為師傅拎夜壺,給師娘倒尿盆,一年不到,就跑回來三次,最后跟師傅大吵一場,拿了自家購置的斧頭、長刨、大鋸回了家,再也不肯去師傅家。他父親說:
“你不去師傅家,怎么學?今后憑啥吃飯?”
“師傅這點本事我全學會了。”
“你怎么好意思說這樣的大話?別人三年都學不會,你學得還沒有滿一年就會了?”
“不信?我明兒箍一個盆給你看看?!?/p>
第二天他把家里的舊木料找出來,鋸鋸刨刨,不到半天居然箍了一只腳盆,有模有樣,跟街上出售的沒有兩樣,盛一盆水,居然一點也不漏。父親驚得眼光都直了,爾后高興地直笑。張師傅在家里待了兩天,做了一副圓作木匠挑子,從此就開始轉(zhuǎn)村頭攬箍桶的放活。一般挑著擔子轉(zhuǎn)村頭的嗓子要好,一邊走一邊敞開嗓子有板有眼地喊:
“修水桶,旋鍋蓋,補腳盆,外加箍條——”聲音要響亮、好聽,有韻味,吸引小媳婦、大姑娘、老婆婆把活兒送上來。
無奈張師傅自小害羞,亮不出喉嚨,就用小鑼代替。一到村頭就“當當當,當——當——”的敲小鑼。小鑼聲告之村上“我張師傅來了”,然后送來要修的物件。開頭幾個月生意不好,后來慢慢地好起來,張師傅對手中的活兒像他的師傅那樣,要求很高,稍有不滿意,就不出手。一傳十,十傳百,張師傅的名聲越傳越開,生意也越來越多,往往在一個村上要做上十天半月。木匠手藝分兩類:一是如張師傅所學的箍盆箍桶那一類,稱作圓作,也稱小木匠;一是指做桌椅櫥柜,稱作方作,也稱大木匠。兩類匠人是不能混淆的。張師傅開頭一心一意做圓作,后來因主顧的要求也試做方作,覺得也很順手,原來木匠活一通百通,漸漸他什么活都做,完全打破方作圓作的界限。解放前夕,為了躲國民黨拉壯丁,他曾到一家國軍的傷兵醫(yī)院專做棺材,把棺材打得有模有樣。
他的師傅后來對人說,他一生帶過幾十個徒弟,只有這個被他打跑的徒弟最有出息,得了他的真?zhèn)?。?jù)說“真?zhèn)鳌庇袃蓚€含義,一是指手藝,一是指好女人。得到手藝的真?zhèn)魇钦娴模巳艘姷茫簭垘煾档膸煾涤性S多相好,張師傅有沒有得師傅真?zhèn)鞲阍S多相好,我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我那時還小,對這類事沒有一點印象,不過我知道張師傅的干兒子、干女兒頗多,和張家一直有往來。
張師傅當紅的時代是在解放后。窮人翻了身,家家都要添置一點木器家具,有的還要翻造一兩間新居,請張師傅上門幾乎要提前一個月“掛號”。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張師傅就仿照他的師傅,覓了幾個徒弟,無奈徒弟個個很“木”,教了他們幾個月,連簡單的修修補補都不會,只能給他打打下手,他很無奈地對他們說?!澳銈儌€個看似聰明,其實個個都是草包。我跟師傅學藝滿打滿算不到一年,什么都會做了??纯茨銈?,看來不打不行,不打跑你們幾個,你們恐怕連皮毛也學不會。”
在互助合作化運動中,張師傅干了幾件很露臉的事,連省市領(lǐng)導都知道他的名字。第一件事發(fā)生在1954年,不知是出于哪位專家的高見,說水稻的主要敵害是螟蟲——一種小昆蟲,專吃水稻的莖。入冬螟蟲的幼蟲鉆在稻根樁中,因此要徹底消滅螟蟲,水稻收割后就得把稻根樁全部挖出來焚燒掉。主意是好主意,用意也是好的,然而每畝至少有10萬到15萬個稻根樁,而且挖起來十分費力,用鎬、用鋤頭太大;用小的鍬,挖一顆得用5分鐘時間,挖一畝地水根樁,一人得連續(xù)干347個日日夜夜??h、鄉(xiāng)政府態(tài)度十分堅決,不把每畝田里的稻根樁挖掉燒盡,一律不準種麥??h、鄉(xiāng)政府還推動全民挖稻根樁運動,除了三年級以下的學生留校上課外,其余人全部下田,機關(guān)、商店都關(guān)門。我那時正讀初二,放學回家天天幫助父母親挖稻根樁。沒有趁手的工具,人吃力,進度也慢。張師傅自然不能出門打東西了,也得下田挖稻根樁。
張師傅下田挖了半天就琢磨開了。臨晚他找到我,告訴我想制造一種專挖稻根樁的工具,他把設(shè)想告訴我,要我畫成圖。老天,我怎么會畫?學校里又沒有學過。他說:“你現(xiàn)在是初中生了,總比我半文盲強。我說你畫,不對,再改?!?/p>
他說了一遍又一遍,我改了一遍又一遍,他總不滿意。第二天一早我陪著他找到我們學校教制圖的老師,總算把他心中的工具畫成了圖。他送到農(nóng)機廠試著制造了一把,到田里一試果然靈,省力而且快。鄉(xiāng)長高興得不得了,指示鄉(xiāng)農(nóng)機廠日夜不停地突擊生產(chǎn)。這工具迅速在全縣、全省推廣。我們村屬優(yōu)先供應(yīng),每把便宜一元錢,算是對張師傅的報答,我家買了三把。挖稻根樁戰(zhàn)役結(jié)束后,鄉(xiāng)政府獎勵張師傅一面錦旗,稱之為“滅螟功臣”。當時時興“精神獎”,沒有一分錢的物質(zhì)獎。對張師傅來說這面錦旗已經(jīng)夠了,他得意了好長日子。唯一獲利的是農(nóng)機廠,據(jù)說賺的錢足可以造三座大樓。到了第二年,可能是學問更大的專家發(fā)了話,據(jù)說挖稻根樁勞民傷財,意義不大。挖稻根樁的運動便隨之銷聲匿跡,連張師傅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成了歷史的陳跡。我家三把專用工具成了累贅,丟在墻角。一次,張師傅到我家去,我父親抱怨說:
“你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只能當作廢鐵賣了。想當初不用買這么許多?!?/p>
張師傅嘿嘿笑著說:“誰叫你貪便宜一下子買三把?”
第二天張師傅找到我父親說:“三把東西賣給我,2元一把,總比賣廢品強?!?/p>
父親說:“好的?!睆垘煾盗嗔巳褨|西就走,過了一會兒又把三把東西拎回來,交給父親。只見三把東西完全變了樣,變成似鋤非鋤的東西,他對父親洗:“我不拾你的便宜,還給你。這東西鋤地不行,太輕;鋤草卻十分靈光,你試試?!备赣H試了一下果真靈。后來好多人家都這樣廢物利用了。這便是我們鄉(xiāng)特殊時代出產(chǎn)的特殊的鋤頭,稱之為“小鋤”。
第二件事是張師傅給我們村上造了一架大風車。風車是揚場必不可少的工具。稻谷軋下來,用大眼篩子篩過后,稻子里的雜質(zhì)草屑還很多,要用風車揚揚才干凈。農(nóng)村舊時風車,只適用于一家一產(chǎn),農(nóng)村集體化后,用舊風車來揚,不知要揚到猴年馬月。生產(chǎn)隊長找到張師傅,請他設(shè)法把舊風車改裝。張師傅把風車拆開來研究來研究去,終于想出來制造大功率的電風扇代替人工搖風,既省力,速度又快。鄉(xiāng)農(nóng)機廠廠長聽到這件發(fā)明,特地跑來觀看,他也贊賞這件發(fā)明,就是不敢生產(chǎn),他說安全因素太差,弄不好會出人命。我們村上這臺揚場電風車,年年是張師傅操作,從來沒有出過問題,一直用到集體化壽終正寢的時候。
張師傅最露臉的事是1958年給大煉鋼的上高爐加筘。1958年是神話的年代,—聲令下全國上上下下紅旗招展,土高爐林立,處處煙霧繚繞。我們鄉(xiāng)村村巷巷都有煉鋼妒,數(shù)鄉(xiāng)政府院子的最大。可是這座高爐老是塌,這可苦了鄉(xiāng)長。不知聽了誰的建議:鄉(xiāng)長把張師傅找去,要他給高爐打箍。土高爐是用二層磚砌的,兩頭尖尖,中間肚大,怎么上箍?上緊了,高爐要塌;上松了,又起不到加固的作用。急得張師傅如熱鍋上的螞蟻,圍著高爐團團轉(zhuǎn),實在不好下手。如果高爐是木頭造的,上箍一點都沒有問題,因為張師傅多次給斗、斛緊過箍,高爐的形狀和斗斛差不多,但這里是用磚頭砌,沒有木頭的韌性,也無木頭的收縮性。鄉(xiāng)長拍著張師傅的肩說:“這個光榮任務(wù),就交給你了,這是政治任務(wù),不準打一點折扣。”
這樣的任務(wù)只能完成,而且還要完成好。張師傅苦苦想了兩天,第三天他終于把箍箍上了高爐。
鄉(xiāng)長特別高興,一面向縣長報喜,一面給張師傅戴紅花,上主席臺,還讓縣報記者照了像,登在縣報上,著實讓張師傅風光了好幾天。后來,這座高爐因為中間有三道鐵皮箍,在院子里歷史陳跡似的展示了好幾年。
鄉(xiāng)長靠這座高爐在縣里也風光了一陣。煉鋼鐵結(jié)束后,鄉(xiāng)長特地把張師傅安排到鄉(xiāng)農(nóng)機廠工作,據(jù)說讓他專門搞革新,充分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新潛能。以后幾年,張師傅便一直在農(nóng)機廠,直到農(nóng)機廠改制,精縮編制,才把他精簡回家,每月拿260多元補貼。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個挖老底的戰(zhàn)斗隊要抓他解放前夕在傷兵醫(yī)院做棺材的歷史,欲把它定為“反革命”,還要游街批斗,幸好他的兩個干兒子是鄰鄉(xiāng)革委會當什么主任,給保下來了。張師傅很感激他的干兒子,他曾多次想還是兒子、干兒子多點好。
張師傅在農(nóng)機廠那幾年,幾乎沒有什么作為,開頭還箍箍桶、盆之類,隨著既便宜又美觀的塑料制品盛行,張師傅十分精美的手工藝產(chǎn)品漸漸便失去了市場,他很有點憤憤不平。據(jù)說后來幾年,他無所事事,白拿工資而己。
我大學畢業(yè)后,在外地工作,不?;丶亦l(xiāng),見著張師傅的機會不多,我最后見到張師傅,張師傅已被農(nóng)機廠辭退五年了。張師傅也已經(jīng)60多歲了。他告訴我,歇在家里不習慣,仍想挑副擔子出去轉(zhuǎn)轉(zhuǎn):“我不信,中國幾千年傳下來的木桶、木盆會沒有人物,有人用,就要有人修。”
我勸他不必出去了。一是年紀漸大,走不動了;二是木器家俱的確不如塑料制品好看耐用好保管,價格也便宜。他的兒子、媳婦全反對他重操舊業(yè),他的計劃終于沒有實現(xiàn),心情一直很郁悶。
又過了幾年,一天夜里張師傅無疾而終,享年82歲。全村人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鄉(xiāng)人民政府還送來了花圈,張師傅畢竟是地方上的名匠人。他的干兒子、干女兒也紛紛趕來送葬,在靈前表達了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