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惹夫竹阿覺起,到書火勒拖,書火勒拖起,到莫吉火普,奠古火晉起,到依吉洛奠,依吉洛奠起,到吉日瓦托,吉日瓦托起,到卓莫依各。
——《送魂經(jīng)·普雄篇》
從普雄南下,過了依洛地壩(上普雄),路隨著山坡上揚起來,站在俄布各則回望普火拉達壩子,晨煙裊裊,晨寒未盡,群山間一股寧靜的生機昭然。沿著越來越細的普火拉達河水又過了竹阿覺鄉(xiāng)約一兩里,在書火勒拖,河水細成了溪,突然想起《勒俄特依》里關(guān)于水的起源的一段話。
上有蒼天是父親,下有大地是母親,降下十場細雨成了一場暴雨,連下十場暴雨匯了一股積水流淌,十股積水回流,然后成為一條溪流,十條溪流匯合,然后成了一條小河,十條小河回流了,流出一條大河,十條大河又匯成了一條大江,十條大江匯流成海,大海歸哪里,大海歸紅日。莫格畢摩的木出家倒也不能算是和吉克沙馬曲比 的惹狄的、阿爾那樣的畢摩世家木出這一脈分自拉火七子,拉火阿志,阿志布茲 布茲俄的,俄的九子開始入了畢摩這一行,到莫格身上正好15代,莫格家是在爺爺曲呷那一代從申果莊翻過莫古火普來到這里居住的。走進莫格畢摩家傳統(tǒng)的主屋里,從家具樣式到擺設(sh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和諧相處,最為顯眼的是大堆現(xiàn)代的家電中間端坐的三個鍋莊,三個具有普火拉達風格的大鍋莊。鍋莊在彝語稱為。呷爾,圍著火塘邊的,座位固定,不能隨意搬動。在傳統(tǒng)意義上,搬動鍋莊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因為,鍋莊除了日常用以支鍋以外,還隱含著一層特殊的含義,把火塘邊的空間劃分為三個嚴肅的代表不同意義的層次進屋左邊上首為主右邊上首為客,背對房門是為小輩位置。一般來說,安寧河谷一代的彝人對于鍋莊本身的形狀講究倒也不多,普火拉達不一樣,三個鍋莊明顯是在從野外找來之初就經(jīng)過了嚴肅的打磨,統(tǒng)一形狀為猛獸半蹲形,上面雕有精細的印刻?;鹛晾镉谢穑鹧娣褐衩氐那f嚴,作為客人,你在沒有坐到火塘右首位置之前是不能算作主人家嚴格意義上的客人的,這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習慣,或者說文化反正彝人一直固執(zhí)地保存著。當然,坐過以后,交談過以后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到院子里曬曬太陽,如我一般。
莫格畢摩是把我送出了書洛勒拖并且把上山的路仔細又仔細為我指明以后才返回去的,“翻過莫古火普,下到依吉洛莫,翻過莫古對面的吉日瓦托,你走快一點今天晚上應(yīng)該可以趕到申果鄉(xiāng)路上看到人就問,不要怕麻煩,山上人都很善良”。他轉(zhuǎn)身而去,沉默的背影和他身后同樣沉默的莫古火普在這一瞬間讓我窒息。
坐在莫古火普山上,風很干凈,天空和大地都很干凈,小羊羔咩咩叫著沒有一刻不在尋找媽媽,媽媽一直跟在身邊,小綿羊眼睛盯著媽媽也一樣叫著媽媽。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荒草和寂石中間彎彎曲曲的山路,這山路有一個名字 彝人嘴里流傳至今的名字叫“涅呷”,翻譯過來就是彝人的路這名字含義也簡單,看到山上的路,你就知道有彝人曾經(jīng)從這里走過,這山路由無數(shù)的腳步組成,有快樂的也有憂傷的,有苦的,也有甜的,有充滿希望的,也有充滿了迷茫的,一重一重,擠進視野里,心就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