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對夸克型物質數(shù)量和外星人數(shù)目的估測,外星人可能是在90%~99%的總星系物質被轉換成夸克型物質的同時就已被造出來。因此可得出一個結論,要滿足所有恒星及其周圍所有行星,對外星人及其完成宇宙使命所必需的技術裝備的要求,真是綽綽有余。借助宇宙信息場獲得外星人的信息表明,在我們的太陽系有40個外星人,它們分別住在太陽系某些行星及其大衛(wèi)星的核心中,甚至住在太陽上,這似乎很像真事。如果在太陽附近——顆處于總星系空洞區(qū)邊緣的一個大星系中無法生存的邊緣區(qū)的普通恒星附近,居然有這么多外星人,這就意味著在整個總星系中,所有能容納生物文明的生態(tài)居住地都有外星人,只有總星系球狀體的邊緣應是例外的。因為在該區(qū)域里,由呈球狀彌散的氫和氦構成的星系和恒星的形成過程還尚未終結。在其后而運行的厚度達40億光年的總星系球層中已不需要外星人,然而,在這球層中,還沒等生命和文明形成時,便被朝這些生命和文明的方向呈球狀坍縮的一種運動給吞沒了。
由于在接近時間夸克化極限時出現(xiàn)差錯,可靠性受到限制。所以。由比夸克還小的粒子——橢球粒子構成的高技術生物和高技術文明形成的可能性不能實現(xiàn),顯然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比夸克型中央計算機快10倍左右的快速運算效率的提高。從而導致由橢球粒子構成的高技術文明無事可做。當然,還可以依此類推,高技術文明橢球粒子層能為外星人和外星文明的未來進行預測。不過,這未必真實,因為外星人的生理構造比我們地球人簡單得多。因此,對外星人決策的預測也簡單。此外,外星人自身不會因時光流失而發(fā)生變化,而我們地球人卻不然,我們的年齡會因時間而變,而整個地球人類也會隨時間而異。若按擁有60億地球人的地球生物圈中有一名外星人來判斷,整個總星系中的外星人數(shù)目要比我們地球人生物個體的數(shù)目少得多。對由橢球粒子構成的智能生物來說,實際上沒有適合它們的場所。
未必只在總星系中的一個地方培育外星人,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向這一個地方運送培育外星人的原材料實在太遙遠。這些原材料就是大量的普通物質和由這種物質制成的成品,這種成品也就是大質量外星人。要知道,培育外星人是一項勞動強度和難度很大的工作,需使用極復雜的工藝設備,而且多半對外星人的培育是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制造中心進行。據評估,要使擁有約2000億顆恒星的巨大的銀河系充滿外星人,每年必須平均培育出約100名外星人。這樣看來,僅在我們銀河系培育外星人的廠點可能就有約100個——這取決于培育一個外星人需要多少時間:幾個世紀還是幾天。
很可能培育外星人和制造其他夸克型產品的工藝技術是由現(xiàn)代化的微型電路組成,借助膠子鏈把夸克層連續(xù)組裝到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未必像制造大型集成電路那樣,使用噴涂技術和利用人頭雕像的蝕刻技術。每一個夸克都應準確無誤地被組裝在自己的位置上,同時符合10厘米~15厘米的組裝精度要求。這一尖端技術流程,未必能在高溫高壓所造成的極大干擾條件下,直接在恒星內部進行。然而,夸克在恒星中被制成的夸克型半成品中的最終位置的配置,一應在溫度非常接近絕對零度的條件下在真空中進行,因為只有在這一溫度條件下,分子和粒子的熱運動才能達到最小化。在這種情況下,夸克相互接近時釋放出的能量,應以某種“換氣扇”的形式從組裝夸克型產品的裝置中被排出,然后在回收這種能量的地方被利用,在那里其溫度會下降。
1976年,地球人類偶然碰到一塊被稱作“葉爾托姆奇異發(fā)現(xiàn)”的金屬殘塊,它可能是外星人借助就地裝置或飛碟上的裝置進行生產和制造用的某種原材料的殘塊。當然,它不是用來培育外星人,而是用于制造更簡單的夸克膠子裝置。
這個金屬殘塊似拳頭大小,是1976年5月10日在蘇聯(lián)科米自治共和國,烏多爾區(qū)離葉爾托姆鎮(zhèn)10千米遠的瓦什卜河上游的河岸上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它是被鎮(zhèn)上的幾名工人釣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該金屬殘塊處在河岸水邊布滿鵝卵石的淺灘上,它閃爍出的耀眼金屬白光引人注目。當它掉到石頭上,或用石頭連續(xù)敲擊它時,就會發(fā)出一股股火花。對此深感好奇的3名釣魚的工人把它撿回家,將其分割開。
1977年冬,瑟克特夫卡爾一支地質學家考察隊來葉爾托姆鎮(zhèn)考察,奇異金屬殘塊的發(fā)現(xiàn)者將其中一塊被他們鋸斷的殘塊送給地質學家波列扎耶夫。然而。蘇聯(lián)科學院科米分院地質研究所的尤什闊夫教授對那塊奇異金屬殘塊研究后,卻出人意料地得出令科學家費解的結果。經科學家對其進行激光質譜分析確認,這塊奇異金屬殘塊是由鎂、鐵、錳、鉬元素構成的合金。但是,奇怪的是根據對其反射的x射線光譜的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合金內部缺少晶格組織。要知道,想用現(xiàn)代工藝技術制得這種非晶質金屬,只能是1微米厚的漆膜箔,這一研究結果頓時成了科學界一大轟動性新聞。
3年后,關于這塊奇異金屬殘塊的消息傳到UFO學家的耳朵里,他們懷疑這塊奇異的金屬殘塊是UFO的一塊殘塊。來自彼得羅扎沃茨克的學者索羅金從尤什闊夫那里得到一塊23厘米大的奇異金屬殘塊,該殘塊在列寧格勒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被用金剛石刀盤切割成6塊,其中5塊被分別送到列寧格勒的幾個研究所進行研究。1980年10月,剩下的一塊樣品由索羅金移交給著名UFO學家法明科進行研究。這塊樣品重16.05克,體積為2.69立方厘米。
掌握UFO現(xiàn)實存在的物證對科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原則性意義。在蘇聯(lián)史天堡天文研究所舉辦的“尋找地外文明無線電信號”學術研討會上,在討論關于UFO問題時,那些正統(tǒng)派天文學家曾不止一次地宣稱:“迄今為止還沒有掌握UFO現(xiàn)實存在的物證,我們不相信有UFO,我們不想研究這個問題。”因為到目前為止,對“葉爾托姆奇異發(fā)現(xiàn)”的研究結果還尚未公布。
莫斯科幾個專業(yè)化科研所的研究人員對6塊奇異金屬殘塊展開全面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奇異金屬殘塊無論在化學成分、各種物理性能,還是在制造工藝技術上,都具有令人費解的特異性。
研究人員在對奇異金屬殘塊樣品研究時,最初采用電子掃描射束x射線勵磁法,借助計算機對利用電子掃描顯微鏡分離出來的光子光譜進行分析,最終確定奇異金屬殘塊的化學成分。研究人員選出殘塊中最平坦的一個面,而且這個面最容易被磨光以供研究。于是,金屬殘塊被實驗的那一面很快被空氣氧化,幾天內變黑。
在選擇測定奇異金屬殘塊成分的各個研究地點時,該金屬殘塊被選定的實驗面,在X射線輻照的光子處于存儲狀態(tài)時,在把它放大7000倍的情況下,進行仔細觀察。這些光子是由金屬殘塊成分中3種元素中的一種元素的原子被電子轟擊而產生的。在對來自同一奇異金屬殘塊的幾個不同切割樣品進行化驗、分析和研究的幾個不同研究所。對這種金屬殘塊成分的測定結果完全相同。實驗面積占金屬殘塊總面積的90%以上,而且在所有實驗面上都沒發(fā)現(xiàn)晶格的邊緣,既沒發(fā)現(xiàn)空隙,也沒發(fā)現(xiàn)雜質。
研究人員使用金屬成分高精度檢測儀對奇異金屬殘塊的3個樣品進行成分標準純度檢測分析,最終獲得如下測定結果(按原子數(shù)百分比含量測定),奇異金屬殘塊的合金標準純度竟達到99.9%~99.999%。與此同時,將高精度測定儀配裝了計算機,分別對3塊金屬殘塊樣品中的合金成分進行相互隔離檢測,并測定這些合金成分對電子和x射線的吞噬性能及其發(fā)熒光特性。
3塊金屬殘塊樣品各種合金成分含量的百分比如下:
上表中所列的5種合金成分的原子數(shù)百分比為99.61%。此外,除上表中所列基本合金成分外,在合金的均質成分中只有0.39%的摻雜物,而且在這一摻雜物含量中,含量最大的是鈾和鉬——這兩種合金摻雜物總含量比例為0.04%。(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