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苗補苗,核桃春播后20天左右開始發(fā)芽出苗,在核桃幼苗大量出土時,應及時查苗,若發(fā)現(xiàn)缺苗嚴重,應及時補苗,以保證單位面積的成苗數(shù)量。補苗的方法:可用水浸催芽的種子重新點播,也可將邊行或多余的幼苗帶上移植。
2、施肥澆水。通常情況下,在核桃出齊苗之前不窟灌水,以免造成地面板結。似北方一些地區(qū)春季干早多風,土壤保墑能力較差,出苗率多受影響,這時就須及時灌水,并在表土干燥后進行淺松土。在幼苗生長的關鍵時期,北方干旱地區(qū)一般要灌水2~3次,并結合灌水追施速效氮肥2次,每次每667平方米(1畝)施硫酸銨10公斤左右。7~8月份,雨量較多,可根據(jù)雨情決定灌水與否,并追施磷、鉀肥2次。9~10月份,一般灌水2~3次,特別要保證灌好最后1次封凍水。
3、防止日灼。核桃幼苗出土后,如邋高溫暴曬,其嫩莖先端往往容易焦枯,即日灼,俗稱“燒芽”。為了防止日灼,除應注意播前的整地質量外,播后還要在地面覆草,這樣可降低地溫,減緩蒸發(fā),促進苗木生長。
4、中耕除草。苗圃的雜草生長快、繁殖力強,會與核桃幼苗爭奪水分和養(yǎng)分,有些雜草還是病蟲的媒介或寄主,因此,苗圃地必須及時除草和中耕。及時中耕可以疏松表土,減少蒸發(fā),防止地表板結,提高土壤中有效養(yǎng)分的利用率,給土壤微生物活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在幼苗前期,中耕深度為2~4厘米,后期可逐步加深到8~10厘米。中耕次數(shù)可視具體情況進行2~4次。中耕除草應與追肥灌水結合進行,除在雜草旺長季節(jié)進行幾次專項中耕除草外。每次追肥后必須灌水,并及時中耕和消滅雜草。
5、注意排水。在雨水多的地區(qū)或梅雨季節(jié)培育核桃茁,要注意排水,防止育苗田積水,以免引起苗木爛根死亡或晚秋徒長。
6、巧施葉肥。幼苗生長期間還可進行葉面噴肥,用0.3%的尿素或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葉面,每7~10天噴1次。
7、越冬防寒。多數(shù)地區(qū)的核桃苗不需防寒,但在冬季經(jīng)常出現(xiàn)-10℃以下低溫的地區(qū),則須做好苗木的防寒保護工作。其防寒方法是將苗木就地彎倒,然后用土埋好即可(也可先平茬后埋土)。
8、苗術移植。在北方寒冷地區(qū),為了有利于核桃苗木越冬,往往在上凍前將苗木全部挖出并假植,待翌年春季解凍后再栽植。經(jīng)過移植的苗木,由于切斷了主根,有利于側根及須根的生長,定植后緩苗較快,成活率高。挖苗時應注意保護根系,要求在起苗前1周灌1次透水,使苗木吸足水分,便于挖掘、苗木出土后,可對受損傷的根系進行修剪,以刺激新根的形成。一年生苗的主根,長度不應小于15~20厘米,二年生苗的主根,長度要在30厘米以上,側根要完整,若主根過短,側根損傷過多,移栽后就不易成活。
9、防治病害。核桃苗木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炭疽病、苗木菌核性根腐病和苗木根腐病等。其防治方法是:除在播種前進行土壤消毒和深翻之外,對苗木菌核性根腐病和苗木根腐病,可用10%硫酸銅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根部,每667平方米用藥液250~300公斤,再用消石灰撒于苗莖基部及根際土壤,對抑制病害蔓延有良好的效果。對黑斑病,炭疽病和白粉病等,可在發(fā)病前每隔10~15天噴等量式200倍的波爾多液2~3次,發(fā)病時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10、防治蟲害。核桃苗術的害蟲主要有象鼻蟲、刺蛾、金龜子和浮塵子等,應選擇適宜時期噴灑2.5%溴氰菊酯5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殺螟松2000倍液等,這樣防治效果較佳。(浙江省杭州市農業(yè)局唐黎標 郵編:3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