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和掌握蠶品種的性狀和主要的飼養(yǎng)技術,選擇適當的飼養(yǎng)品種是養(yǎng)蠶生產的基礎,也是充分發(fā)揮品種特性的必要條件?,F行蠶品種一般都是根據雜交優(yōu)勢的原理,由中國系統(tǒng)(中系)品種與日本系統(tǒng)(日系)品種相互雜交組配成的一種雜交種,通常將以中系為母本的品種稱為正交品種,以日系為母本的品種稱為反交品種。一般正交品種與反交品種相比較,正交品種具有體質強健、食桑旺盛、容易飼養(yǎng)、繭型較大等特點。而反交品種比正交品種體質稍弱,食桑緩慢和繭型稍小一些。根據蠶吐絲量的多少,還將蠶的品種分為多絲量品種與中絲量品種。多絲量品種比中絲量品種的齡期經過長,食桑多,對桑葉質量要求高,繭型大,繭層厚,產量高,繭質好,但體質與抗逆性差。中絲量品種的齡期經過短,食桑量少,體質強健,但繭型較小。
一般來說,春季飼養(yǎng)多絲量蠶品種,夏秋季飼養(yǎng)強健性的中絲量蠶品種。但也有部分氣候條件適宜、環(huán)境條件好、養(yǎng)蠶技術水平高的地區(qū),雖然在秋季甚至夏季,也都可飼養(yǎng)多絲量蠶品種。相反,在環(huán)境污染較嚴重或養(yǎng)蠶技術水平較低、上蔟條件較差的地區(qū),全年均飼養(yǎng)強健性的中絲量蠶品種:在氟化物污染較嚴重的蠶區(qū),則應選用耐氟性強的蠶品種進行飼養(yǎng)。
此外,在同一地區(qū)(村、鄉(xiāng)、鎮(zhèn))應選用相同的蠶品種進行飼養(yǎng),這是確保繭站收購的蠶繭質量比較一致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穩(wěn)定提高繭質,同時對養(yǎng)繭技術的推廣和輔導也有好處。
現將生產上全同年飼養(yǎng)量在70萬盒(張)蠶種以上的蠶品種性狀及飼養(yǎng)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多絲量蠶品種
1、菁松x皓月(正反交)
該品種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育成,已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指定為適合于長江、黃河流域各蠶區(qū)推廣的一對優(yōu)質多絲量品種,具有繭絲質優(yōu)、產繭量高、適應性廣等特點。目前在江蘇、浙江、山東、云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河北等省推廣使用,年飼養(yǎng)量在260萬盒蠶種左右,約占全國年飼養(yǎng)總量的15.12%,是當前全國應用面最廣、推廣數量最多的一對多絲量品種。
(1)主要特性。該品種孵化齊一,蟻蠶黑褐色,有逸散性。小蠶趨光性強,大蠶也有趨光性和趨密性。各齡眠起齊一、眠性快。食?;顫?,但5齡少食期食桑緩慢,盛食期食??於?,不踏葉。大蠶體色青白,普斑,蠶體大面結實。5齡期及蔟中抗?jié)裥圆?,老熟齊涌,多結上層繭,繭型大面勻整,繭色清白,縮皺中等幼蟲齡期經過24~26天。
(2)飼養(yǎng)技術要點。收蟻前,共育室內要保持黑暗,注意補濕。收蟻當日早晨不宜過早感光,避免蟻蠶逸散。小蠶期飼育溫度要適當偏高,但不宜超過29℃,以防三眠蠶發(fā)生。各齡要及時擴座、勻座和加眠網,以防餓眠。各齡盛食期,尤其是5齡中后期要注意飽食,大蠶用桑宜適熟偏老,盡量避免喂?jié)袢~或變質葉,以防病菌感染發(fā)病。及時做好上蔟準備,捉熟蠶要適熟偏生,上蔟防止過密。5齡期及蔟中環(huán)境應注意通風排濕。
2、春·蕾×鎮(zhèn)·珠(正反交)
該品種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育成,分別通過湖北省和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適合于長江流域春期和北方蠶區(qū)推廣的一對優(yōu)質、強健多絲量四元雜交種,具有體質強健好養(yǎng)、產繭量高、繭絲質較優(yōu)等的特點。目前在湖北、山東、重慶、河南、陜西、湖南、貴州等省(直轄市)推廣使用,年飼養(yǎng)量在80萬盒蠶種左右。約占全國年飼養(yǎng)總量的4,57%。
(1)主要特性。該品種越年卵正交種卵呈灰綠色,反交種卵呈紫灰色??寺蚜嫡环N約1800粒,反交種約1750粒。孵化齊一,蟻蠶黑褐色,孵化率高。小蠶行動活潑,對葉質要求高,有趨光性和逸散性:眠性快、批次少。大蠶體色青白帶米包,普斑,食桑旺,蠶體粗壯結實:體質強健,有一定耐氟能力老熟齊涌,營繭快,結上層繭。繭色清白,繭形長而呈橢圓,繭層厚、繭絲長,縮皺中等偏細,浩凈優(yōu)。幼蟲齡期經過約25天。
(2)飼養(yǎng)技術要點。收蟻前,轉青卵必須保持8小時以上黑暗,蠶室補濕至干濕差1.5%,有利于蟻蠶孵化整齊,提高一日孵化牢,收蟻當日早晨感光不宜過早。小蠶期用桑宜適熟偏嫩,且新鮮:注意及時擴座和勻座。5齡初期給桑宜薄,中后期要充分飽食。大蠶期要防止21℃以下溫度及多濕環(huán)境,蠶座勤撒石灰,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捉熟蠶宜適熟偏生,蔟中防止過密,以防止雙宮繭增多。由于化蛹較慢,一般在上蔟后7天采繭,以減少毛腳繭和出血蛹的發(fā)生。
3.871x872(正反交)
該品種是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育成,已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適合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蠶區(qū)推廣的優(yōu)質春、秋兼用的多絲量蠶品種,具有產量高、增產潛力大、絲質優(yōu)、耐氟性較好、易繁育等特點。目前在四川、安徽、重慶、陜西、山兩、河北等省(直轄市)推廣使用,年飼養(yǎng)量在120萬盒蠶種左右,約全國年飼養(yǎng)總量的7%。
(1)主要特性。該品種越年卵正交種卵呈灰綠色,克卵粒數約1700粒:反交種卵呈灰紫色,克卵粒數約1800粒。孵化、眠起、老熟均齊一,食桑旺盛,蠶體粗大。大蠶普通斑紋。繭型大而勻整,繭色潔白。繭層率24%~25%,繭絲長1200~1400米,解舒率75%左右,潔凈94~96分,鮮毛繭出絲率18%~20%。
(2)飼養(yǎng)技術要點。做好蠶種補催青的保濕工作,以達到孵化齊一的目的:抓好蠶的各發(fā)育階段消毒防病工作,加強技術管理,杜絕病原;收蟻及各齡蠶的食用葉宜新鮮、適熟、偏嫩;5齡盛食期食???,食量多;大蠶期要防止高溫悶熱,在持續(xù)32℃高溫時,蠶室內要加強通風換氣,積極采取降溫措施:及早做好上蔟準備工作,上蔟不宜過密,蔟中防止悶濕,要加強通風排濕,蔟中溫度以23~24℃為宜,剛開始七蔟時溫度宜稍偏高,以有利于提高結繭率和減少不結繭蠶的發(fā)生。
4、蘇·菊×明·虎(正反交)
該品種是由江蘇省滸關蠶種場育成,已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適合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蠶區(qū)推廣的春秋兼用的大繭型多絲量四元雜交種,具有體質強健好養(yǎng)、繭絲質性狀優(yōu)良、繁育性能好等優(yōu)點。目前在江蘇、安徽、河南等省推廣使用,年飼養(yǎng)量在70萬盒蠶種左右,約占全國年飼養(yǎng)總量的4%。
(1)主要特性。越年卵正交種卵呈灰綠色,卵殼淡黃色,克卵粒數約1650粒:反交種卵呈灰紫色,卵殼白色,克卵粒數約1700粒。春季起點胚胎丙~丙,+時,催青經過11天,中秋10天。蟻蠶黑褐色,正交蟻蠶文靜,有趨密性,一日孵化率高;反交蟻蠶活潑、略有逸散性,孵化整齊度略差于正交。幼蟲期各齡生長發(fā)育快,食桑旺盛,體質強健,蠶體勻整,大蠶體色青白,普通斑紋。上蔟較涌,營繭速度快,多結上層繭,繭形長橢圓形,繭色白,縮皺中等。5齡期適溫時經過8.5天左右,全齡經過約25天左右。
(2)飼養(yǎng)技術要點。春期飼養(yǎng)應嚴格按二化性品種催青標準進行催青,掌握好起點胚胎,促使發(fā)育齊一。各齡餉食時用葉應新鮮偏嫩。各齡盛食期和大蠶期用葉應新鮮成熟,由于各齡眠性較快,所以要提前加眠網。全齡期應做好防病衛(wèi)生工作。5齡期和蔟中要注意通風排濕,以防止發(fā)生不結繭蠶(彩圖參見81頁圖7、8、9)。(未完待續(xù))(中國農科院蠶業(yè)研究所 葉夏裕郵編:2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