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保定成為中國第一個公布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的城市——2020年比2005年單位GDP減排51%?!暗吞汲鞘小?,讓保定贏得世界性聲譽的新名片,以致于很少有人還記得,保定曾是那個因為污染白洋淀而令世界輿論嘩然的城市。
從“死魚”開始的“電谷”
2006年,白洋淀給了剛剛上任的保定市長于群一個狠狠的下馬威。
這一年開春,被溫家寶稱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破冰之后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魚類死亡,不再干涸的白洋淀成了“醬缸”。
一時之間,世界輿論嘩然,中央高層震驚。
于群隨后關閉了400多家企業(yè)——大致的估算是,這將拉低2個百分點左右的GDP增速。
“死魚”事件,“給了市委、市政府和當?shù)馗刹咳罕娨粋€狠狠的刺激?!北6ㄊ邪l(fā)改委主任郝國赤說,“不能什么掙錢就干什么——慢慢地你就可能掙不了錢了?!?/p>
此時的于群,尚在思考這個城市持續(xù)增長的“戰(zhàn)略支撐點”。
保定當時的情形是:雖地處京津冀核心地帶,但多年來因為“虹吸現(xiàn)象”,“只見好的企業(yè)走”;而不足百平方公里、不足百萬人口的市區(qū),對這個中國最大地級市——轄22個縣市區(qū)、1123萬人口,周邊拉動頗為有限,典型的小馬拉大車。
于群慢慢把目光聚焦到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的新能源設備產業(yè)上。保定高新區(qū)在2002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全國唯一一個新能源設備基地”。
保定市高新區(qū)原管委會主任馬學祿建議,能否依托高新區(qū)現(xiàn)有的新能源設備產業(yè),圍繞“電”字做文章,啟動中國電谷建設,即建立以風力發(fā)電、光伏發(fā)電為重點,開發(fā)以輸變電及電力自動化設備為基礎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企業(yè)群和產業(yè)群。
彼時,可再生能源法已于當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能源已然起步,但似乎前途未卜。歐洲四處奔走呼吁控制氣候變化,仍被相當數(shù)量的官員視為“西方陰謀論”。在很多人眼里,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并無疑問,但那可能是三五十年之后的事?!半姽取币嘁虼吮灰恍┤艘暈椤俺醋鞲拍睢?。
“一直到最近幾個月,胡主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達到15%,溫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國的減排目標,這樣的壓力才漸漸消失了?!瘪R學祿說。
2006年的“死魚”事件之后,于群去了西班牙和德國——這兩個國家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跑者。這次歐洲之行讓于群感受到:“國際上新能源發(fā)展利用的前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p>
“新能源”如何長大
在保定西北的高新區(qū)內,每天早上七點半,英利集團的4000名員工,都會秩序井然地排成隊,繞著廠房慢跑,同時高喊口號,練習英利的獨門武功,并學習四個英文單詞。廠房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標語,讓很多人恍然回到童年。
他們的老板,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軍官苗連生,滿意地看著這一切。
11年前,正是苗連生和馬學祿,確定了這個開發(fā)區(qū)的方向,那就是“電”。他們當時的想法是,保定雖只是地級市,但兩度成為河北省會,使這個城市人才富集——其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中等以上學校的師生。尤為重要的是,保定有華北電力大學——后者被視為電力行業(yè)的“黃埔軍?!?,中國眾多電企的老總均畢業(yè)于此。
當時苗連生看中的是三兆瓦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應用系統(tǒng)項目——這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化示范工程,如果公司是國資或國資控股,拿到項目的可能性會大很多。
馬學祿沒有猶豫。開發(fā)區(qū)投了60萬元,占了英利公司60%股份,但約定“國有控股民營機制”。
馬學祿差不多同時在“搗鼓”的,還有另一個項目——600千瓦風力發(fā)電葉片。
2006年之前,市里有些領導,甚至開發(fā)區(qū)班子內部,對發(fā)展新能源都有不同意見。
然而這幾年中國新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遠遠超過了馬學祿的預期:英利的銷售收入從2004年的1.2億元一舉躍升到2008年的85億元,4年內增長近70倍。
另一個項目后來成了亞洲最大的風力發(fā)電葉片生產企業(yè),銷售收入在5年里從2000多萬元躍升至20多億元。
當?shù)氐墓賳T說,開始建設電谷之后,保定的新能源產業(yè)“邁上了快速路”——自2004年以來,這個行業(yè)的增速始終保持在50%左右。160多家相關企業(yè),幾乎是所有同行業(yè)的佼佼者。
“陰謀論”陰影中的“低碳”選擇
2008年,保定累計售出光伏產品與風電產品分別為500兆瓦和5089兆瓦,大致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064萬噸。
某種程度上——這取決于你怎么計算減排——保定可能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益”城市,也就是說,全世界因為使用保定制造的設備所形成的碳減排,要高于這個城市自身的碳排放。
不過,在保定市民眼里,這樣的貢獻似乎多少有點“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的意味。
保定的主政者似乎也并不滿足于此。
恰在此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在謀劃中國低碳城市發(fā)展項目,保定、上海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入選。WWF是世界最大非政府組織,1980年受中國政府邀請進入中國開展環(huán)境工作。
2008年12月,與WWF的合作進行了9個月后,保定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公布了自己的低碳目標:到201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到2020年,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相當于比2005年下降約51%),比全國目標高6到11個百分點。
這個目標來自于WWF的建議:沒有量化指標的話,最終難免流于空談。
保定在中國660多個城市中,第一個公布這個減排目標,遠比中央政府來得更為雄心勃勃——當時,中央提出的目標是到2010年比2005年下降20%;一年之后,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2020年目標是比2005年下降40%~45%。
如今,在這個城市的絕大部分路口、街道甚至一些小區(qū)路燈,都加上了藍色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作為科技部命名的“國家太陽能綜合應用科技示范城市”,保定正在努力邁向“太陽能之城”目標。
但顯然,提出碳減排目標無疑比安裝太陽能路燈需要更大的勇氣。
壓力更多地并不來自于目標能否實現(xiàn)。“經過計算,這個目標我們是留有余地的?!卑l(fā)改委主任郝國赤說,“需要勇氣面對的是,當時,氣候變化在國內一些人眼里,還是一個‘陰謀論’?!?/p>
2008年,保定的新能源設備制造業(yè)已經實現(xiàn)銷售收入260億元,成為這個城市增長最快、拉動力最強的行業(yè)——一兩年之內,新能源將超越汽車和紡織成為最大行業(yè)。
“低碳城市”如今已成為保定的一張名片,亦讓它在全世界聲名鵲起。一個佐證是,不久前,馬學祿隨WWF到北歐考察,所到之處,包括美聯(lián)社、《金融時報》、《環(huán)球郵報》在內的眾多媒體皆點名采訪這位來自保定的前官員,對這個城市亦不無溢美之詞。
(摘自2009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原標題為《低碳城市—— 保定派發(fā)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