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月23日,甘肅省歌舞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舞劇《絲路花雨》在蘭州黃河劇場與觀眾見面,莫高窟壁畫上神奇曼妙的舞姿第一次活生生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當年10月1日,《絲路花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新中國成立30周年國慶文藝晚會,在之后的137臺國慶30周年獻禮演出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獲當時國家級文藝最高獎項一一創(chuàng)作和表演一等獎。1982年9月14日,《絲路花雨》榮登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劇院一一米蘭斯卡拉劇院,連演6場,觀眾場場爆滿,幕間掌聲經(jīng)久不息。
2009年,《絲路花雨》又應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演出。創(chuàng)新編排的《絲路花雨》于7月29日至8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又一次為祖國起舞!
舞壇常青樹,舞史傳佳作,《絲路花雨》書寫著不老的傳奇。
洞窟覓寶古為今用
那是1977年的秋冬,人們的思想還尚未從禁錮中完全解脫出來。甘肅省委宣傳部的領導在觀看甘肅省歌舞團演出的一部小舞劇時提出,“小舞劇是不錯(當時全國有30個劇團在演出),我們是否可以不沿襲別人的路呢?大膽走自己的路。敦煌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有勇氣和雄心去發(fā)掘這個藝術寶藏”。從此,揭開了《絲路花雨》創(chuàng)作的序幕。甘肅省歌舞團立即集中全團編導力量,投身敦煌舞劇的創(chuàng)作。接著,編導劉少雄、助理編導安建、徐成華等首批創(chuàng)作人員穿戈壁、走荒漠,上敦煌、進洞窟,查資料、賞壁畫。一時間,劇本、音樂、舞美諸方面的創(chuàng)作人員都在莫高窟藝術寶藏中覓尋靈感。
1978年春,《絲路花雨》的前身《敦煌曲》文學臺本完成。隨后,團長易炎與趙之洵等主創(chuàng)人員開始編舞作曲。當開始排練時,因劇本涉及三個朝代,歷史跨度大,主題較分散,情節(jié)不夠連貫,需要重新構架。10月,在向時任省委宣傳部部長吳堅匯報創(chuàng)作人員想法時,吳堅部長明確提出:“主題應該反映友誼?!?1月,吳堅部長再次聽取修改后的新劇本后,表示認可,并取名《絲路花雨》,可謂一言定音,畫龍點睛。
歷經(jīng)近三年磨礪,1979年5月23日,舞劇《絲路花雨》終于登上了舞臺。劇中主要人物神筆張的扮演者仲明華將角色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當時20歲出頭的賀燕云擔綱女主角英娘,她栩栩如生、美輪美奐的英姿,引領無數(shù)飛天、伎樂天翩翩飛舞……每個演員出神入化的舞姿把活的敦煌、活的壁畫、活的飛天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舞劇《絲路花雨》繼承傳統(tǒng),銳意創(chuàng)新,突出地方特色,把創(chuàng)作觸角聚焦在我國的藝術寶庫一一敦煌莫高窟上,從敦煌洞窟中發(fā)掘并復活敦煌舞蹈語匯,進而創(chuàng)造出以“反彈琵琶”為標志的敦煌舞流派,為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掘、運用民族舞蹈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在我國舞蹈史上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藝術奇葩香飄四海
舞蹈有民族風格、音樂有唐宋韻味、新穎別致、多姿多彩、引人入勝的《絲路花雨》,使沉睡千年、深藏洞窟的敦煌壁畫活了起來,再現(xiàn)了中華悠久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了諸多的第一: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部把敦煌壁畫完美地復活在舞臺上的藝術杰作;在“文革”之后第一次把外國人和封建官吏塑造為正面人物;是亞洲第一部進入舉世聞名的意大利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演出的文藝佳作,為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藝術首次進入西方藝術殿堂;1984年赴日本進行了為期52天的商演,是中日建交后,我國藝術團體在日本演出時間最長、最成功的藝術之旅;1985年赴前蘇聯(lián)進行文化交流演出11場,受到近2萬名觀眾的熱捧,是中蘇關系中斷20年后我國首次派出的高規(guī)格大型藝術訪問團(130人隊伍);1995年赴臺灣商演10場,成為大陸第一個進入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的藝術團體;連續(xù)不間斷地演出30年,平均每年演出50多場,迄今創(chuàng)下了演出近1600場、觀眾達310多萬人次的演出記錄,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中國舞劇之最”。
1979年底至1980年初,《絲路花雨》赴香港演出,原定演出9場,后增加到15場,依然一票難求。香港影帝吳楚帆觀看后說:“這臺戲告訴我,改革開放是什么,我們不擔心什么了?!彼枷虢夥诺漠a(chǎn)物《絲路花雨》,開啟了藝術舞臺的一個新時代。
傳承發(fā)展歷久彌新
30年間,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舞臺藝術劇變?nèi)招略庐悺R殉蔀閭魇澜?jīng)典之作的《絲路花雨》也在人們審美觀念變化中傳承續(xù)寫著不竭的生命力。
2008年,當《絲路花雨》再次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獻禮演出劇目時,由甘肅省歌舞團更名的甘肅省歌舞劇院,適應變化中的新時代,組織力量進行創(chuàng)新修排。但如此重任,誰人擔當?30年前擔任《絲路花雨》助理編導的徐成華,毋庸置疑地成為這次創(chuàng)新修排工作的總導演最佳人選。
徐成華說:“《絲路花雨》已融入到我的血液中,當年我很年輕,而如今,讓我去編這部戲,我會怎樣編?”按照甘肅省委宣傳部和文化廳提出的“故事情節(jié)的主體結構不變、人物及人物關系不變、音樂主旋律不變、敦煌舞的特色風格不變\"原則,以先前《絲路花雨》達到的藝術水準為參照,徐成華帶領新編排組,匯集全國舞美、燈光、道具、演員等各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開始了緊張的創(chuàng)新修排工作。
修排后的《絲路花雨》,劇中的英娘與神筆張、伊努斯等人的悲歡離合依然扣人心弦,劇情內(nèi)涵更加厚重,節(jié)奏更加緊湊凝練,情感色彩更加飽滿豐富。在舞臺場景設計上,將充滿時代氣息的藝術手法與凝重莊嚴的敦煌文化融為一體,將高科技手段與舞美組合、燈光設計融合在一起,將劇情發(fā)展所需的特殊氛圍營造得更加天衣無縫。在舞蹈設計上,融入了更多的現(xiàn)代舞元素,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主體化,群舞也更為靈動浪漫。在服裝設計上,色調(diào)更加柔和靚麗,風格也更加飄逸灑脫。在音樂設計上,以交響樂為主,管弦樂、色彩民樂和電聲相融相匯,極大增強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穿透力和感染力。
2008年8月37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創(chuàng)新修排后的《絲路花雨》在北京天橋劇場連演5場,讓來自世界和全國各地的觀眾再次領略到《絲路花雨》演繹敦煌文化瑰寶的無窮魅力。20多歲的神筆張扮演者汪子涵將一個命運多舛的老畫工的形象和內(nèi)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扮演英娘的孫秋月已是第17位英娘,她表演的琵琶舞、波斯舞、盤鼓舞、反彈琵琶等優(yōu)美舞段嫵媚嬌柔;反面角色竇虎的扮演者朱晗在劇中的表現(xiàn)十分搶眼,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創(chuàng)新修排后的《絲路花雨》,再次顯示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歲月匆匆,容顏易老藝術不老。
30年來,舞臺著華章。
30年后,舞壇常青樹。
再一個30年,不老的傳奇永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