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是周人的發(fā)祥地,其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積淀,保留著人類初始階段萬物有靈的觀念,故當地勞動群眾有著崇拜、敬奉石獸雕刻的習俗,用它來鎮(zhèn)莊、鎮(zhèn)宅、鎮(zhèn)山、鎮(zhèn)墓。因而,石獸雕刻就成了被隴東人民神化了的藝術品。
隴東的石獸雕刻種類繁多,有石虎、石獅、石豹、石熊、石猴、石牛、石馬、石羊、石雞、石狗等,統(tǒng)稱為“瑞獸”,又叫“神獸”、“添福獸”。這些石獸因用途不同,名稱各異,掛在小孩胸前的叫“拴娃獸”,為的是驅崇避邪;立于屋脊上的叫“屋脊獸”,用于護衛(wèi)房屋庭院;立于墳塋前的叫“鎮(zhèn)墓獸”,起著驅邪防盜的作用。另外,還有一種石獸雕刻,置于村前或大門前,用以驅逐邪惡、鎮(zhèn)守莊宅,這就是“鎮(zhèn)莊獸”。
隴東鎮(zhèn)莊獸一般高1米左右,最低60公分,雕刻形象有虎、羆、牛、猴、狗、獅子等,它們的功用是驅妖、祛邪、避邪,保護人們的財富及身體建康,因而,群眾往往在它們身上寄托著避邪納福的意愿。那些民間藝人運用高超的技藝及藝術情趣,將一個個兇猛的野獸塑造成感知人情事理、善良可愛的“神獸”。鎮(zhèn)莊獸全用蹲式,有的眸睨回顧,大有蓄力躍起的動勢;有的俯身前沖,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神態(tài);有的自然蹲坐,一副令人忍俊不禁的憨態(tài);有的在大塊石頭上只雕頭尾,留四只方塊,用鏨刀鑿打出粗糙形體,更顯威武雄壯;有的將動物頭雕刻成人面。這些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很少有宮廷氣、官宦氣、文人氣,顯得更有個性、更自由、更具有生命力。
獅子是隴東鎮(zhèn)莊獸中最常見的瑞獸之一。獅子原產于亞洲西部和非洲,漢代作為貢品輸入中國。當時獅子屬珍稀動物,被豢養(yǎng)在帝王宮苑中,平常百姓難以看到。獅子的傳入動搖了傳說中虎的威信,漸被人們視為避邪瑞獸。因而,獅子的形象被融入了中國文化之中,成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間色彩的典型藝術形象,深受百姓的喜愛,并被民間石匠塑造成神態(tài)活潑、充滿稚氣的可愛形象,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這些立于莊前的石獅子昂首挺胸,圓睜雙眼,虎視眈眈,張口利齒,那威武雄壯、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情和氣勢,妖魔鬼怪見了一定會退避三舍的。
隴東鎮(zhèn)莊獸一般用當地河川的青石、白青石和硬砂石雕琢而成。這些石獸雕刻工藝各異,有的精細,有的粗獷,有的只是一只獸的完美輪廓,但都造型美觀,神態(tài)逼真。雕刻石獸的工匠,都是慶陽石匠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既有傳統(tǒng)的技法,又有新穎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往往在雕刻石獸時注入自己富于創(chuàng)新的想象和豐富的感情。一些民間藝人還敢于按照自己的理解,展開奇妙的想象,使動物人格化。也正是他們的高超技藝,才使鎮(zhèn)莊獸這類民間藝術品歷經千年百代而留傳下來,也成為慶陽民間美術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