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五斗米自裁
戰(zhàn)國時養(yǎng)士成風,士之名節(jié)觀甚重。孟嘗君有食客數(shù)千,他不但厚禮相待,且堅稱與眾食客“同吃同住”。某夜,他與一食客共進晚餐,其間,燈光被侍者所遮,食客認為一定是孟嘗君故意掩蓋飯菜質量不相等,怒而請辭。孟嘗君起座奉食相比。結果食客自慚形穢,當場刎頸自殺。人說大丈夫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有義士為一言自裁。
以勢取人還有理
孟嘗君借馮諼之智官復原職,但他感嘆三千食客見其失職而作鳥獸散,聲稱有誰厚顏回來,必會唾罵羞辱。馮諼卻以“富貴多士,貧賤寡友”的理論勸說。他說,早晨時集市里人流如潮,但到了晚上,人雖路過而不入。這并非證明世人喜歡早晨而厭惡晚上,是實際需要決定了人們的選擇。孟嘗君聽其勸。
以勢取人在戰(zhàn)國的士子中是一種風氣,也是一種權利。廉頗被趙王免職回家,失掉權勢后,門客紛紛離他遠去。等到他重新被任為將軍,門客們又都回來了。廉頗自然不爽,要他們各自回家。然而門客卻反而批評廉頗的“觀念落后”,稱“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義氣比命重
世間都重義氣,但如戰(zhàn)國時激賞義氣卻罕見?!笆繛橹赫咚?,女為悅己者容”是戰(zhàn)國時晉人豫讓之言。他受智伯重用,智伯被趙襄子滅殺,豫讓誓為其復仇。他刺殺趙襄子失敗,侍衛(wèi)欲砍其頭。趙襄子卻認為,豫讓在智伯死后仍然為其報仇,可見是一位義人、賢人,寧愿從此謹慎躲避也不忍殺。
《史記#8226;刺客列傳》里的幾位刺客多是失敗者。他們展示的其實不是刺客的勇武和謀略,而是一種愚忠式的義氣。豫讓還是不忘智伯對他的重用而效忠,聶政純粹是因為嚴仲子用重金來買自己做殺手便心生感動。他的刺殺行為其實是一種赴死或自殺。理由也荒唐,有母在不冒險,母親亡則無所不為。
動物奇謀
戰(zhàn)國時通訊不發(fā)達,但智者常以動物為工具出奇制勝。陳勝在魚肚里放入寫有“陳勝王”三字的綢布,為自己制造輿論,又派人到叢林里學狐貍叫,動物成了輿論工具。公子光靠藏在魚肚里的匕首殺了王僚,成為唯一入史的成功刺客。孟嘗君靠雞鳴狗盜之士逃離敵國,同樣盡顯“動物兇猛”的本色。
最早的新聞。很多新聞元素在戰(zhàn)國時陳勝吳廣那兒就有了。陳吳為了起義時獲取民心,假冒自己是被秦二世所殺的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這可能是史上第一條假新聞。陳吳用白綢布寫上“陳勝王”三字放到魚肚里讓百姓閱讀,可稱史上第一張報紙。他們又派人到叢林里學狐貍叫“陳勝王”,可稱史上第一家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