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消費與飲用習慣,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國而異。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茶習有很大不同。我編《汪曾祺散文代表作》一書,有文章提到老舍先生到蘇聯(lián)出差,客人們早上泡的茶,賓館服務員打掃房間時就給倒掉,惹得老舍直罵:外國人不知道中國人的茶是從早喝到晚的!
據(jù)汪朗兄說,汪老先生也是每天從早喝到晚的,世人皆知汪曾祺好酒,后來在五糧液酒廠喝多了導致大出血而病逝。用現(xiàn)在的醫(yī)療保健常識來判斷,可能飲茶過量也是一個重要誘因。
事無美惡,過則成災。茶也不例外,飲茶對于神經系統(tǒng)有刺激興奮作用,尤其是女性往往會喝了茶就失眠。甚至心慌氣促。而專家又得出結論,說茶會導致人體鈣流失,老年人就不宜大量飲茶,特別是不宜飲濃茶。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各種新成果、新觀點層出不窮的時代,其中我認為最有意義與價值的就是圍繞著科學、醫(yī)學與人的身心健康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水平都大大超過了前人。在這些方面。前人和今人相比,甚至可以說是無知。我們沒有理由不吸收新的知識、新的信息,改進、增強、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
所以,在不知道茶與健康的全部真相時,我會欣賞老舍、汪曾祺的豪飲,認為其風可師,并且也確實長時期地天天喝濃茶、從早喝到晚,待我了解了茶并不是沒有缺點與害處后,我就開始節(jié)制飲茶了。
當然。生活在今天而拒不接受新知識、一意孤行的前輩也有。我親身見聞,有位老人到廣州觀光,被招待的全是蓮香樓、大同、泮溪、廣州大廈等老字號名店代表菜。結果幾天下來。臨走時下了個結論: “廣州什么什么都好,就是飯菜不好,太淡,要是長住下去我會餓壞的!”他老先生要頓頓單要一碟鹽蘸著菜吃!口如此之重,當然也就無法與之論味了。
飲食習慣的力量很大,很頑固。在個人口味之外,作為交往的習慣,也同樣很難改變。
徐志摩會見哈代的文章,說“老頭兒真刻嗇,連茶也不教人喝一盞”,蘇雪林認為他是開玩笑,因為徐志摩在國外生活得很久,不至于不知道“外國人賓主初次相見,沒有請喝茶的習慣”。中國人習慣了茶來敬茶,把沏茶倒水視為待客的最基本禮節(jié),而西方人卻初交不請茶,要在見過兩三面之后,熟悉了才給予喝茶的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