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內(nèi),挺著大肚子、笑嘻嘻,身背紅布袋的佛像,人們叫他布袋和尚。傳說他就是“臘八粥”的創(chuàng)始人。
很久以前,他來到蘇州西園,每天在齋堂打雜,發(fā)現(xiàn)有食物被拋落,都要撿起來放入布袋,三年內(nèi)他收集了許許多多糧食。
那一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的日子,西園舉行大典。管錢糧的和尚上大殿念經(jīng),忘了開倉取米。布袋和尚無米可做飯,就把收集起來的各種糧食拿出來煮了粥。
快到中午了,管錢糧的和尚想起忘了開倉取米,知道闖了大禍,難免戒尺加身。當他急忙跑到伙房時,只見大鍋小鍋都熱氣騰騰,掀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鼻而來,一嘗味道真不錯。這時他舒了口氣。
在開齋的時候,他給大小和尚講了個故事:“今天是臘月初八,大家都知道是佛祖得道的日子,佛祖成道之前,為尋求真諦,云游名山大川。一天他來到印度的尼連河畔,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見了,將自己的午餐喂給佛祖吃。牧羊女的午餐是用各種谷物混合做成的粥,叫八寶粥。佛祖吃了粥,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突然悟道成佛。這八寶粥,今天我也給諸位師傅準備了,請師傅們用齋。”
當家法師贊揚他一番。這贊揚就成了佛門的規(guī)矩,這樣一年年地延續(xù)下來。因為這粥是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吃的,俗家人叫它“臘八粥”。
《吳縣志》上也有記載:“糯米雜果品拌粥,曰八寶粥,十二月八日,僧尼以八寶粥饋道,檀越(即俗家人)曰臘八粥?!?/p>
雞鳴八寶粥
蘇州八寶粥,據(jù)民間傳說始于廟宇,后經(jīng)蘇州儒醫(yī)之手得以完善。
一碗八寶粥,集南北、水陸最佳之果仁和菽粟。它有芡實、蓮子、桂圓、棗子、薏仁、枸杞等,可以說是款款入藥。用現(xiàn)代醫(yī)學來分析也有極其重要的藥用價值,具有預防心血管病、抗病毒、防癌等作用,是十分難得的一種滋補小吃。
它不但配料講究,而且烹調(diào)方式也十分特別。過去豪門貴族之家,是用菜油作燃料,在“雞鳴爐”上熬上一夜,供雞鳴即起的老爺、太太、公子和小姐們食用。
雞鳴八寶粥反映了蘇州的民風,起居飲食的科學,食品講究營養(yǎng)配伍,不喜歡暴飲暴食,吃品良好。生活奢侈但不糜爛,十分勤勞,雞鳴即起,打晨拳、做早課(念經(jīng))、早讀、繡花。
雞鳴八寶粥,如今不再是老爺太太們享用的小吃,而是人人都可品嘗的滋補小吃。
雞鳴爐:雞鳴爐是銅制的。如果夜寢前,把食物置于爐內(nèi),天明雞鳴時爐內(nèi)的食物就可食用了,所以此爐叫雞鳴爐。
雞鳴爐的底座內(nèi)有一小油盆,是放燃料之用,盆上有二三根小燈芯,可點燃煮燒。底座邊有一小門,可隨時添加燃料,底座托住一個銅鼓圈,銅鼓圈支撐著一小鍋,鍋上有一蓋。
雞鳴爐一般放置于臥室或書房內(nèi),在燃燒時菜油的香氣和食品的香味,在屋內(nèi)裊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