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人權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國的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來倡導和保護人權。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經國務院授權發(fā)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該規(guī)劃明確了未來兩年國家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具有很強地實踐性與行動性?!秶胰藱嘈袆佑媱?2009—2010年)》的頒布與施行,標志著我國人權建設新時代的到來,是我國踐行“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的行動綱領。
關鍵詞:人權 ;人權教育;行動綱領
一、人權是憲法性權利
人權曾經是西方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社會神權、教權和王權的犀利武器,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輸到中國后,卻在強大的“皇權”封建思想的擠壓下支離破碎,沉寂了多年。甚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中國已步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若干年里,人權依然是資本主義的代名詞,是被批判的對象。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際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平息北京政治風波以及前蘇聯解體,成了國際反華勢力的最好借口,他們將人權的矛頭直指中國,大肆污蔑社會主義的中國“踐踏人權”,并操縱聯合國通過了一系列的反華決議,對中國實行經濟上的制裁和政治上的圍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華浪潮,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面對風云變幻的國內外局勢,時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指出“如何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待‘民主、自由、人權’問題”。他強調,“對人權問題要做一番研究,對西方敵對勢力在人權問題上的造謠污蔑,要認真對付,堅決還擊,要用事實說明社會主義中國最尊重人權,中國的民主制度適合中國的國情?!边@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第一次正面直對人權問題,第一次要求對人權問題做一番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1991年,國務院發(fā)布《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開宗明義地說道:“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從第一次提出‘人權’這個偉大的名詞后,多少世紀以來,各國人民為爭取人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就世界范圍來說,現代社會還遠沒有能使人們達到享有充分的人權這一崇高的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無數仁人志士仍矢志不渝地要為此而努力奮斗的原因。繼續(xù)促進人權的崇高目標,仍然是中國人民和政府的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卑灼鴮ⅰ叭藱唷碧嵘匠绺吣繕撕腿匀皇侵袊嗣窈驼囊豁楅L期的歷史任務的高度,反映出中國政府對“人權”的全新理解,拉啟了新中國“人權”時代的帷幕。199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人權”第一次被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報告。2004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明確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人權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國的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來倡導和保護人權。至此,“人權”不僅僅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一種憲法性權利。
二、人權行動的偉大綱領
“人權”雖然是憲法保護的權利,但如果將其束之高閣,也只是美妙的幻影。欲將其變?yōu)榛钌默F實,就需要實踐性很強的行動計劃與具體措施,順應這一需要,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經國務院授權發(fā)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以下簡稱《人權行動計劃》或《計劃》)。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該規(guī)劃明確了未來兩年國家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度藱嘈袆佑媱潯啡膬扇f多字,分為導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障,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權利保障,人權教育,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和國際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等六部分。
《人權行動計劃》在導言中說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政府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為促進和保障人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的命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權事業(yè)實現了歷史性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莊嚴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人權事業(yè)發(fā)展,使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利得到切實保障,譜寫了中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新篇章?!?/p>
《人權行動計劃》接著說道:“中國政府在治國理政中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堅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著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
《人權行動計劃》同時指出,國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切實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政府要大力促進就業(yè)和再就業(y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落實并完善基本養(yǎng)老和基本醫(yī)療、失業(yè)、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人權行動計劃》還指出,國家將繼續(xù)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強化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中的人權保障,提高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保障水平。在執(zhí)法、司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依法保障人身權利。并且要求各級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門應當依照“各司其職、分工負責”的原則,將本行動計劃納入本地區(qū)和本部門的工作職責積極認真地予以落實。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人權行動計劃》將人權保護落實到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執(zhí)政、行政的各種環(huán)節(jié),向世界宣示了中國政府推進人權建設的堅定決心和努力方向,昭現出保護人權就是保護法律,捍衛(wèi)人權就是捍衛(wèi)憲法的憲政理念。不僅如此,《人權行動計劃》還第一次對落實人權的各項措施予以量化,明確規(guī)定了各項指標的完成時間與數量要求。在就業(yè)方面,《計劃》規(guī)定,2009―2010年,新增1800萬城鎮(zhèn)就業(yè)人口,轉移1800萬農業(yè)勞動人口,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控制在5%以內,重點解決高校畢業(yè)生和農民工就業(yè)問題; 在生活水準方面,《計劃》規(guī)定,努力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人民幣15781元以上,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在2008年的4761元的基礎上,每年實際增長6%左右。發(fā)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在社會保障方面,《計劃》 規(guī)定,到2010年,城鎮(zhèn)基本養(yǎng)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2.23億,基本醫(y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4億,失業(yè)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2億,工傷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4億,生育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億。參加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和企業(yè)年金的人數逐年增長。 在健康方面,《計劃》規(guī)定,到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zhèn)居民醫(y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到2011年,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覆蓋城鄉(xiāng)全體居民,參保(合)率提高到90%以上。逐步提高財政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擴大門診費用報銷范圍和比例。等等,不一一例舉 。
《人權行動計劃》用大量的筆墨渲染了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體現出十七大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的要求。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人權行動計劃》將人權教育提到一個嶄新的高度?!队媱潯分赋觯?009―2010年期間,國家將結合普法活動,積極依托現有的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體系和國家機關內的培訓機構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權教育,普及和傳播法律知識和人權知識?!绷D使人權理念化為國民之血,生為國民之骨,深入國民之心,成為國民之魂,從而發(fā)動億萬百姓,自覺抵制公權力的濫用,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計劃》還強調指出,“有重點地開展針對公職人員的人權教育培訓,特別是針對公安、檢察院、法院、監(jiān)獄、城管、行政執(zhí)法機構等特定執(zhí)法機構和人員的人權教育培訓?!?/p>
公務員之所以是人權教育的重點人群,這和他們的工作性質與地位是密切相關的。公務員依法履行公職,行使公共權力,掌控著大量的公共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握有對老百姓的“生殺大權”。公務員人權意識的高低多寡,直接決定了老百姓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人權”這一憲法性權利能否得到具體落實,神圣的憲政理念之花能否結出壯碩的生活之果,關系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是否夯實。加強對公務員的人權教育,就是為了深化他們的人權意識,牢固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政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到執(zhí)政、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的各個領域中去,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使公權力真正成為保障人權的有力武器,而非侵害、褻瀆人權的工具。
在針對公務員的人權教育和培訓中,黨校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視。黨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和輪訓領導干部的主渠道,肩負著教育黨員領導干部的重任,應充分發(fā)揮這一主渠道的作用,各級黨校要結合“五五普法教育”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在各個班次開設人權教育課程。根據黨校教學的特點,人權教育要滲透進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的教學內容中去,有針對性地提升黨員領導干部的人權保護意識,提高他們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進而影響部眾,升華普通公務員的人權理念。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黨校的人權教育活動,并適時加以監(jiān)督,使黨校人權教育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
總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是我國第一部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它勾畫出我國未來兩年內人權建設的奮斗目標和具體措施,具有很強地實踐性與行動性?!秶胰藱嘈袆佑媱?2009—2010年)》的頒布與施行,標志著我國人權建設新時代的到來,是我國踐行“尊重和保障人權”憲法原則的行動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