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提出課程不僅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而且是預設的,是生成的;教學不僅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為我們開展獨具個性的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哲學是整個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最難上的課,因為哲學的原理非常抽象。下面我就哲學課教學談一些體會。
一、生活化的導入
在上哲學課程時,可以這樣引入:今天,我們將開始學習一門新的課程,就是哲學。那么哲學是什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霧里看花》:“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化莫測的世界?濤走云飛,花開花謝,你能把握這搖曳多姿的季節(jié)?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备嬖V你們吧,哲學就是這樣一雙慧眼。有同學可能會問,哲學有這樣神奇嗎?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信息符號,對人的感知活動有調節(jié)和支配作用。學生大都喜歡流行歌曲,用這種方式引入新課,可以給學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架起一座學科間溝通的橋梁,這也體現了哲學常識教學應有的兼容性。
接下來,我直接從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會想些什么,做點什么入手,把學生引入課堂:“世界上這么多人,想了那么多問題,做了那么多事情,我們能不能從總體上把它們概括起來呢?于是,人類的兩大基本活動就引申出來了。接著,繼續(xù)提出問題:人們的活動,有的很成功,有的卻失敗了,這是為什么呢?能不能從整體上把所有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概括出來呢?”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都充滿了疑惑,于是我順利地引出“三個關系”,一步步進入主題。
哲學是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更需要豐富的社會生活材料來深化和真正理解、把握這些理論。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政治教師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地把現實的生活體驗帶進哲學課堂中。
二、激趣
缺乏趣味是學習的大敵,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也是長期困擾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大難題。如何讓課堂充滿魅力呢?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要讓大多數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體驗,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都尋求對自己的價值的積極認可?!敝挥凶寣W生在學習中收獲快樂,才能把學習中的被動變?yōu)橹鲃印?/p>
怎樣才能讓學生樂學、好學呢?答案是兩個字:興趣。首先,可以用幽默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時,在談到廣東人吃野味這一事例時,我說:“吃野味的行家非廣東人莫屬,廣東人自稱除了天上飛的不吃飛機的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車輪胎,四條腿的不吃桌子和板凳,兩條腿的不吃同類,其他什么都吃?!睂W生聽完哈哈大笑,又有點驚異的表情。我隨即在這基礎上,話鋒一轉,并結合愛護動物和保護環(huán)境的圖片加強學生樹立正確意識,明白價值觀的重要性,寓教于樂,讓學生樂于接受思想教育,收到思想教化的效果。
其次,可以用趣味的教學案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意識的本質》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由于立場不同會引起人們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我講了一個故事:星期天,媽媽帶小明去動物園看猴子。媽媽將手里的一塊水果糖往高處一拋,扔進猴籠,一只老猴子飛身一跳,接住糖果,然后剝開吃了。媽媽又拿出一?;ㄉ咛幰粧?,老猴子又是一個飛躍。小明問媽媽:“媽媽,你為什么要把糖果扔得那么高?放在地上讓它自己撿回去吃,不也一樣嗎?”媽媽說:“傻孩子,不把糖果往高處拋,猴子會跳嗎?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這叫‘人耍猴’。”這邊,小猴子也在問老猴子:“媽媽,你為什么要跳這么高去接糖果呀?等糖果掉在地上再撿回來吃,不也一樣嗎?”老猴子說:“傻孩子,如果媽媽不跳起來逗他們,他們還會繼續(xù)扔糖果給我們吃嗎?這就叫‘猴耍人’?!睂W生聽了哈哈大笑,這時我問:“為什么小明的媽媽和猴媽媽對扔糖果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呢?”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由于立場不同。
再次,講述和分析寓言故事、笑話、哲理趣文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道理。成語典故,趣味盎然,源遠流長,經過歷代人們的筆錄口傳、千錘百煉,語言簡練、結構嚴謹、寓意深刻、涵義精辟。如我在講“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能脫離物質”時,引用了成語典故“開天辟地”、“女媧補天”、“虛想生鬼”、“兔絲燕麥”,還有西游記中“牛魔王“的故事等;講“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時,引用成語典故“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我國古代寓言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憑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給人們以智慧的啟迪,給無知和丑惡以無情的揭露。在教學中恰當引用寓言故事,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如我在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時講了“殺龍妙計”、“人和魚雁”的故事。
最后,采用多媒體、漫畫、詩詞、俗話等多種形式,讓課本中的原理、插圖、文字活起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如在講“整體和部分”時,我放了故事片“圍魏救趙”;在講抓主要矛盾時,我播放了三大戰(zhàn)役中“錦州之戰(zhàn)”的片段。
三、貼近生活,要用心
上課要有吸引力,要把握住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學生聽得入迷,聽得津津有味。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問題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不平衡,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學習。在講“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幾個例子:1.太陽東升西落。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3.水往低處流。4.種瓜得瓜,種豆得豆。5.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6.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7.烏鴉叫喪,喜鵲報喜。8.紅燈停,綠燈行。請學生們來判斷哪些是規(guī)律。這時學生們基本上都把7、8排除,但對于1—6意見各不相同,我也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請學生們看書。由于不知道確切答案,自己又和別人的觀點不同,學生們很想知道到底誰對誰錯,所以都會很認真地看書來尋求答案??赐曛螅以僮寣W生判斷,這時,學生的判斷就慢慢地向正確答案靠攏。然后再根據規(guī)律的特性逐一對照八個例子,說明它們不是規(guī)律的原因。
在哲學課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尋找一些扣人心弦的材料,利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具體形象的材料和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哲學理論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哲學思維,向他們展示哲學的魅力。
新課程要求教學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使課堂成為學生深入思考和快樂成長的地方。哲學課堂也要求我們要與學生一起激活思維的力量,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由“被動”變成“主動”,由“客觀”變成“主觀”,由“外化”變成“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