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該詩中,詩人借古諷今,對一戰(zhàn)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淪喪、信仰的喪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對百無聊賴、庸俗麻木的人們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召喚人們從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復活的希望?!痘脑氛故玖藨?zhàn)后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滅和絕望。本文對該詩以章節(jié)為順序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 《荒原》 意象 主題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該詩中,詩人借古諷今,對一戰(zhàn)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淪喪、信仰的喪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對百無聊賴、庸俗麻木的人們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召喚人們從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復活的希望。詩人期望人們恪守“舍予、同情、控制”的基督教教義,并以此來拯救物欲橫流、混亂不堪、日漸沉淪的世界,重新建立新的準則和秩序。
《荒原》展示了戰(zhàn)后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滅和絕望?!盎脑币辉~已超出文學的范圍,成為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長詩開頭的引言揭示了主題:“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希臘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里。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我要死?!惫畔ED神話中的女先知西比爾向日神要求得到和沙粒一樣多的歲數(shù),但卻忘了說要永遠年輕。她活了700歲,衰老讓她痛苦不堪。這就是荒原狀態(tài):不死不活,青春成為過去,繁華無跡可尋。
《荒原》全詩分為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禮”,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出殯一般的生活。詩人首先用對比的手法寫荒原人對春冬兩季的反常心理,詩歌一開頭套用了喬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開篇的春天場景。但是,春暖花開的四月竟是“殘忍的月份”,沒有水的滋潤,缺乏充滿生命力的欣欣向榮。詩中現(xiàn)實生活充滿了虛偽和邪惡的欲望,概括了一戰(zhàn)后西歐萬物凋零的景象。詩中以敗落貴族瑪麗對破滅浪漫史的回憶,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又借《圣經(jīng)》典故描寫荒原景象:“什么樹枝從石頭垃圾中長出?!薄澳阒徽J識一大堆破碎的形象,那里赤日炎炎,死樹下沒有陰涼,蟲鳴不讓人輕松,干石頭上沒有淙淙泉音。”一切都讓人感到燥熱、煩悶、焦慮和不安。然后通過瓦格納的歌劇引發(fā)對現(xiàn)代荒原人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的描寫:我既不是活的,又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這年頭人得小心啊。最后通過倫敦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敗展示了當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著自己的腳前,去年你在花園里種的尸首,它發(fā)芽了嗎?景象觸目驚心。
第二章:“對弈”,是對社會不同階層的掃描,將人類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頹敗加以對照,突出現(xiàn)代人縱情聲色、形同僵尸的可悲處境。上流社會的珠光寶氣掩蓋不住精神的空虛。詩人引用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中的句子極力渲染貴婦人居室的豪華、富麗、堂皇:“她坐的椅子,像擦亮的王座,……她的緞襯首飾匣里涌出的珠光寶氣迎著燭光開起;開著蓋子的象牙和彩色玻璃小瓶里,藏著她奇異的合成香料——香膏、香粉、香水——擾亂了嗅覺。”她在梳妝臺前濃妝艷抹,但精神卻十分空虛。詩人借古埃及女王克莉奧佩特拉暗示西方上流社會的奢侈淫靡、腐化墮落。另外,詩中還提到一個神話故事:費洛美拉被姐夫——國王泰勒斯奸污,她的姐姐波洛妮為給妹妹報仇,親手殺死兒子,剁成塊燉給泰勒斯吃,泰勒斯知道后非??謶?。詩人借此指出神圣遭踐踏、道德已混亂、人性變野蠻、愛情將死亡的狀態(tài)。而酒吧間下層婦女關于“裝假牙”和“打胎”的對話,則顯示出生活的變態(tài)和丑陋。詩人對人性扭曲、靈魂死亡、人欲橫流的世界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
第三章:“火誡”,鏡頭對準倫敦的過去和現(xiàn)在。倫敦人現(xiàn)在的生活卑瑣庸俗。借用英國詩人斯賓塞《結婚曲》里的詩句渲染昔日泰晤士河的美麗、寧靜,然而,夏夜狂歡帶來的“空瓶、三明治紙包、綢手絹、煙頭”充塞了今日的泰晤士河,昔日充滿詩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風襲人、陰森恐怖。昔日伊麗莎白與萊斯特在河上蕩舟的情景與今日河上公子小姐們猥瑣、放蕩、紙醉金迷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接著鏡頭轉向一個女打字員和滿臉疙瘩的房產(chǎn)公司小職員的沒有精神內(nèi)容、毫無熱情的肉欲關系,空虛無聊可見一斑。面對現(xiàn)代人的精神荒原,詩人認為,火能夠燒去情欲,使人再生。詩人指出:只有通過宗教,才能點化荒原人執(zhí)迷不悟的人生;只有棄絕塵世的欲念,才能過一種有意義的圣潔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告誡人們,雖然人渴望水,但是水同樣可以使人死亡。寫人欲橫流帶來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因縱欲而葬身大海,今天現(xiàn)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中縱情作樂,他們的死亡已無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話”,回到歐洲是一片荒原的主題,表達了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詩人再次描繪荒原景象:耶穌死后,死了的山滿口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東歐和俄國革命后,倒懸的城樓里鐘聲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尋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僅僅是風的家。水是撫育生命、拯救萬物的力量源泉,是生命力的象征。只要能緩解干渴和燥熱,管它是春雨、夏雨還是冬天的積雪?!按豪自谶b遠的山那邊回蕩”,“烏云在遠方,在喜馬萬特山聚集”,“電光一閃,然后一陣潮濕的風帶來了雨”。如果說詩人寄希望于勇士尋回圣杯,使?jié)O王恢復健康,使瀕死的荒原恢復生機的話,那么雷霆的三聲炸響就是詩人為現(xiàn)代“荒原”尋回的圣杯。它代表生命源泉的雨水,使荒原透出生機和希望。
總之,《荒原》描寫了處于精神和文化危機中的現(xiàn)代社會,是一部尋求精神家園的詩歌。《荒原》的主題是要恢復人們的信仰,強調的是基督教的救贖。詩人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虛無,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詩人認為世界淪落到這個地步是既成的事實,而且眼前的混亂仍會持續(xù)下去,人們還得經(jīng)受轉折時期的陣痛。只有熬過荒原般令人焦慮、苦悶的階段,人們才會漸漸從迷惘中走出來。
詩歌中意象的使用很有特色,比如發(fā)芽的尸體,在死水中垂釣的漁王,長著孩子臉的蝙蝠等。這些鮮明的意象同時還有隱喻和轉喻的特點。并置和對比的應用是詩歌的另一個特點。詩人用非常簡練的筆墨,將形成明顯對照的節(jié)奏、詞語、意象等放在一起,準確地勾畫出時代特點和人的精神面貌。詩中大量使用的歷史事件,同今天的絕望與荒涼形成對比。詩歌常常是戲擬式引用的大量作家的作品片斷,凸顯出西方文化的頹敗?!痘脑芬詥⑹拘缘纳裨挊嫾堋ⅹ毺氐臄⑹路绞?、深厚的哲學歷史意蘊和鮮明的時代精神特點,無可置疑地成為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經(jīng)典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松年.美國文學作品選讀.上海交通大學出社,2003.
[2]張劍,趙冬,王文麗編著.英美詩歌選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3]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eds.Emory Elliot et 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4]High,Peter.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