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超女”蹦出個李宇春開始,“短發(fā)、長褲、平胸、不著脂粉”的中性風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整個社會潮流。韓寒笑稱:“‘超女’選出來個男的,‘快男’選出來個女的?!贝嗽掚m然刻薄,但是卻印證了這個“不男不女”時代的來臨。在之后的幾年中,“中性風”可謂大行其道,上至明星下至百姓、“誰不中性誰out”已然成了時尚達人們的穿衣標準。
有人奇怪,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好好的男人、女人,非要變成那個樣子,其實這中性審美可不是今天才有的,當然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
“帥美女”時代的來臨
說到這女人男人化,怎么繞也繞不過我們的頂級超女李宇春,這個氣質不“女生”、聲音不“女聲”、形象更不“女身”的“假小子”,一出道就掀起一股強勁的中性風。她是被主流媒體捧紅、但是卻被主流社會所“鄙夷”的對象,因為她太不符合我們傳統(tǒng)中的女人形象了,這還了得,會教壞小孩子啊。不過不管你咋說,她就是紅了,還紅得很徹底。從那幾千萬的選票就可以看出,這80、90后們有多愛她。
在她之后,不管是厲娜、尚雯婕、劉力揚,還是今年的快女曾軼可、得票超高的李霄云全是延續(xù)了李宇春的中性路線,一副“男人打扮”。中性風不但沒有像人們罵的那樣銷聲匿跡,而是順勢上揚、愈演愈烈。如今,你隨便去馬路上挑出幾個“90后”們,她們大多都是爆炸短發(fā)、板材眼鏡、西服坎肩、牛仔褲,而那種長發(fā)披肩的溫柔MM倒成了“稀有動物”。你要是去商店買衣服,問售貨員這衣服是男式還是女式的,她們大多會說:男女都可以穿,現(xiàn)在嘛,哪兒區(qū)別得那么開呢?
不過與此同時,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對于“中性女人”的喜愛,通常只會發(fā)生在女人身上,很少有男人會接受。作為男性一方,他們不客氣地稱其為“男人婆”、“飛機場”,甚至是“同性戀”,總之措辭激烈得好像自己男人的地位受到了威脅一樣,而女性這一方則以“不懂欣賞真正的美”、“心胸狹隘”、“過時老土”等辯詞針鋒相對。
究其爭吵的原因,其實并不難理解,以前傳統(tǒng)的審美觀是從男人的角度來定義什么是美女淑女,于是女人必須擁有漂亮臉蛋、大胸、細腰才叫美女。長期的男權主義形成了對兩性的刻板定型。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女性不再滿足于家庭主婦的角色,開始走出家庭,進入社會,為了在事業(yè)上與男性展開競爭或是為了取得事業(yè)上的輝煌,她們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出男性的某些特征,如大膽、魄力、自信、雄心勃勃等等。女性因社會角色的變化影響了其性別心理,對于性別的社會認知發(fā)生了改變,男性特質增加,中性化隨之出現(xiàn)。
于是當李宇春“橫空出世”時,女性開始反思,原來女人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享受美——我根本不需要男人的贊同。女性為“中性審美”激烈辯護的事實詮釋的是一種追求男女平等的訴求,而審美標準就成了應運而生的靶子。
女人中性,自古有之
其實中國早就有中性審美的典范,比如花木蘭、楊門女將、梁紅玉等等,只是那時候沒有大眾傳媒,也沒有改革開放,不然“李宇春”現(xiàn)象早就會發(fā)生了。近代,這種現(xiàn)象則更加明顯,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男女平等的新觀念洗禮著每一個人的大腦。女性從來沒有像這個年代一樣突出自己與男性有同等權益、做同樣多的工作以及穿同樣的衣服。
毛主席一句“不愛紅裝愛武裝”的號召讓無數(shù)愛美的女孩只能放棄自己心愛的花衣裳,不約而同地套上了軍帽、寬松的軍服、緊束的軍用皮帶和軍用書包,女性的性別特征被隱藏起來,穿花裙子成了一件需要付出極大勇氣面對鄙夷和奚落的事情。最典型的事例是現(xiàn)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火爆——芭蕾舞女演員們摒棄華美的蓬蓬裙,換上樸素的軍裝,踮著腳尖高唱“向前進、向前進……”。人們徹夜不眠地守在售票點門口排隊購票,只為一睹英勇無畏、帥氣逼人的“紅色娘子軍”們的風采。
如果說那個年代的女性中性化是一種政治強迫,那么今天的中性女人則是女性的一種自覺選擇。她們不會再用千篇一律的綠色軍裝包裹自己,而是用一種時尚的、前衛(wèi)的方式將自己的態(tài)度大聲說出來。漸漸地這種態(tài)度會轉變成一種時尚,甚至是一種價值觀,慢慢地改變著我們對女性的傳統(tǒng)觀念。
當然任何事情都應該有度,形象經濟學家汪連天說:“中性不是變性,適度吸收異性優(yōu)點,是值得推廣和稱贊的,但不能走極端,全盤吸收,甚至改變性別特點,這是不符合人性的。生理、形象、言行,保持本色較好,否則社會就錯位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