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景物時,要善于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征,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和較為深刻的感悟,用真摯強烈的情感,滋養(yǎng)觸景生情、引人深思的新鮮文字,才能撥動讀者的心弦。
運用對比抓特征,風景這邊獨好。景和人一樣,今昔、晝夜、四季以及此時彼刻、雨雪云霧等狀態(tài)下各具情態(tài)。同是枝繁葉茂,暮春與盛夏時序有別,雪松與白楊風采不一。南國的一株榕樹衍生為林成了烏的天堂,北方浮來山的那棵銀杏樹千年滄桑是見證人文和歷史的“活化石”。再說寫水,桂林之水因“靜、清、綠”而甲天下:錢塘江潮來之時水似千萬匹白馬齊頭并進:五彩池水美如夢幻異彩紛呈。高山如五岳各有脾性,溪流、飛瀑、池塘有別江河湖海。近觀流動細微如“小園臺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遠望靜止宏大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特別是近來開發(fā)的景點,主題往往十分突出,例如山東的龍門崮,一石、一洞皆有傳說,林茂果香流水潺潺,但形形色色的石龍怎么會不給你帶來觸動和思索?寫彩虹谷當然不可忽視“谷”的形態(tài)和“虹”的誘人。故鄉(xiāng)的四澤春水、奇峰夏云、清輝秋月,孤松冬嶺……皆是意境幽遠,美輪美奐,真正是風景這邊獨好。
調動感官繪全景,情景相生相依。遇到感興趣的景物一定不肯放過,常常要相對良久,硬是去看,去想,去望穿那片綠葉,挖到一點情理。
——草木不知意,山水本無情。為什么作家們卻能寄情山水草木,或即景生情直抒胸臆,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這就要求把景點周邊的顏色、聲音、景象、明暗、動靜,立體化地進行描寫,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獨到的震撼、慨嘆、感受……做到情借景抒、景因情美。如描寫早春的竹林:“那是一種怎樣的美妙境界——春風還有些刺骨,老竹尚存困乏,黎明醒來的百鳥還未及定睛觀看,縷縷晨光早已歡天喜地地為筍護理梳妝:欲滴的鮮綠在金光中直晃你的眼睛,幾乎映綠了還在驚訝的你。春筍像拿一面綠色的反光鏡興奮地照著羞澀的露珠,未出土時先有節(jié)的筍為了撫云凌空的壯志拼命而快樂地生長著?!?《將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