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是我國北宋中期一位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政治家。
千百年來,百姓親切地稱他為“包青天”,而貪官則痛罵他為“包黑子”。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縱觀其一生,“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是包公畢生的追求。
據(jù)史書記載,包公做官20余年,歷任20余職,正大光明,鐵面無私。不管是升是降是平調(diào),都不改初衷,“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包公遷官天章閣待制、知諫院。這期間,他多次彈劾國丈張堯佐,成為一段佳話。
宋仁宗寵妃的伯父張堯佐,不學(xué)無術(shù),專擅逢迎,倚仗侄女之力當(dāng)上三司使,一時朝野輿論大嘩。身為監(jiān)察御史的包拯憤然上書彈劾張堯佐??上首谥萌糌杪?,不僅沒有免其職,反而對其加封。下詔之日,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包拯再次上奏,責(zé)罵張堯佐是“白日鬼蜮”,稱仁宗皇帝“失道敗德”。在他和宋仁宗據(jù)理爭辯時,唾沫竟飛濺仁宗一臉。仁宗“感其忠懇”,只好削去張堯佐的職務(wù)。一年之后,仁宗出爾反爾,又復(fù)封張堯佐任宣徽南院使。包拯不甘罷休,三次上奏章,指斥仁宗偏執(zhí),請求讓張堯佐出守河陽,不準(zhǔn)回京供職。后來,仁宗無可奈何地說:“今后如升遷張堯佐,就用包御史這個奏折呈報吧!”
包公一方面疾惡如仇,另一方面卻十分體恤民情。
嘉佑二年(1057),包拯任開封知府。開封是北宋的京都,當(dāng)時,凡來開封府告狀的人,照例不準(zhǔn)直入公堂投遞狀紙,一律由“牌司”轉(zhuǎn)投?!芭扑尽彼艡C(jī)刁難訴民,大肆勒索錢財;窮人投訴無門,冤屈難申。包拯上任伊始,頒令廢除“牌司”陋規(guī),敞開公堂大門,告狀者可徑進(jìn)公堂,面訴曲直是非。開封人民無不拍手稱快,時諺說:“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
就在這一年,開封惠民河漲水成患,包拯通過周密察訪,原來是一些權(quán)貴豪門侵河修筑園亭臺榭,致使河水淤滯。包拯不惜開罪權(quán)寵貴族,立刻下令拆毀惠民河上的建筑物,河道得以疏浚。從此,“貴戚官宦為之?dāng)渴?,聞?wù)呓詰勚倍巴蓩D女亦知其名,呼曰‘包青天’”。
包公一生清正廉明,秉公執(zhí)法,甚至對自己的親朋故舊也不例外。
包公到家鄉(xiāng)廬州任職時,自己的親朋故舊仗勢橫行,他十分反感。一次,他的一位堂舅犯法,他立刻下令將其逮捕,在公堂依法杖打一頓。他的鐵面無私讓親朋故舊無人再敢胡作非為。
“外甥打舅舅——不認(rèn)老娘親”,此事轟傳四方,老百姓拍手叫好。而親友們有的罵包公沽名釣譽(yù),包公坦然自若,揮毫賦詩一首: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干終成棟,精鋼不做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
史冊有遺訓(xùn),無貽來者羞!
他自己不僅做到,而且對子女管教也十分嚴(yán)格。他的長子官居通判,政聲亦好,英年早逝;幼子在包公去世時年僅五歲,包公留下的家訓(xùn)是:“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睋?jù)說包氏子孫都能嚴(yán)守祖訓(xùn),無一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