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 | 無右
一名網(wǎng)球選手在場上的發(fā)揮受球線的影響最大,占60% 。職業(yè)高手至今不肯舍棄昂貴的牛腸線,因為特殊的物理結(jié)構(gòu),它的擊球感最佳。
當年在邁阿密,一向冷靜的費德勒(Roger Federer)曾在輸球后舉起球拍狠狠摔在地上,拍頭頓時面目全非。全世界的球迷都不禁扼腕,那可是價值不菲的球拍啊。
一名球員在場上能發(fā)揮出多少水準,球的因素只占30%,拍子的邊框起10%的作用,而球線最重要,能占60%。特別是在一次回球的過程中,好的球線能通過變形充分利用來球的能量,為回球提供60%的動能。這意味著力量相同的兩人,拍子更好的那位回球會更加有力。
費德勒手中的那把球拍是wilson美版K90。它是從17頭牛的小腸上提取絨毛膜,制成天然的腸線才最終做成。天然腸線擁有任何合成線都無法比擬的球感與手感,因此大多數(shù)頂級專業(yè)選手都鐘愛天然腸線球拍。
最早的球線,原料選自羊的小腸,因此現(xiàn)在天然腸線也稱羊腸線。這種線中的膠原可以使球線有很好的彈性。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這種膠原組成的分子結(jié)構(gòu)恰恰是穩(wěn)定的三角形。這就在保證了力量和彈性的同時,使球線也可以有效地保護手臂,韌度好、減震系數(shù)高。而天然腸線上的一些細微結(jié)構(gòu),還能夠增加球的旋轉(zhuǎn)。
2 0 世紀9 0 年代中后期的桑普拉斯(Pete Sampras),是將天然腸線運用到極致的頂級網(wǎng)球選手,他的網(wǎng)球線清一色選用天然腸線,手感和彈性都達到了極致。不過,天然腸線的易斷也幾乎達到了極致。當年觀眾在欣賞桑普拉斯完美球技的同時,就總見他的球線不停斷掉。
為了解決天然腸線易斷與昂貴的問題,此后逐漸得到發(fā)展的是一系列仿腸線。比起天然腸線,它們更加耐磨。比如尼龍,這種線不怕潮濕又耐磨,價格便宜到5元就可以買到一根。但尼龍往往因為容易松弛而使穿線磅數(shù)發(fā)生變化。與天然腸線相比,尼龍的擊球感較差,彈性較弱,伸縮性也不太好。因此,高手們參加正式比賽往往還是會選用天然腸線。
當然,防止天然腸線易斷還有其他方案。桑普拉斯的對手阿加西(A n d r e Agassi)用的子母線球拍就是其中之一。子母線球拍就是將橫線和豎線使用不同的材質(zhì)混搭。阿加西的網(wǎng)球線,橫線使用天然腸線,保持良好的彈性和手感;豎線則使用先進的凱夫拉纖維(Kevlar Fiber)。
凱夫拉纖維被視為是繼尼龍之后的又一項偉大發(fā)明。這種纖維材料原本用來制造防彈衣,擁有極強的韌性和吸震功能,硬度超過鋼鐵,與玻璃纖維不相上下。這種硬線的特點是耐磨,在承受力量上比天然腸線要強得多,打出去的球力量大、速度快。
隨著網(wǎng)球技藝的不斷發(fā)展,球手們一記球就可能對豎線造成巨大的破壞,由此子母線混搭方案也得到普及。只是豎線上更多地選擇了聚酯和天然腸線的混搭,它比凱夫拉纖維能帶來更好的手感。
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技術(shù)特點,高手們的球線在穿法上也會有不同。費德勒的球線就不是“豎硬橫軟”,而是“豎軟橫硬”——眾所周知,費德勒最厲害的是他的削球。削球在橫向的力量要求更高,因此他的球拍是橫線選用聚酯,豎線選用天然腸線。
球線有粗細之分,細線能夠更深地吃球,給球加更多的旋轉(zhuǎn)和控制,適合借力擊球的網(wǎng)前選手,而粗線更耐用,適合主動發(fā)力的底線選手。
天然腸線并不是一根纖維,而是由多根發(fā)絲一樣細的羊腸或牛腸纖維經(jīng)過化學處理、水洗、上膠等工序后,再卷成較粗的線而成。它的結(jié)構(gòu)特點就是“無芯多絲”。人造的仿腸線就是用膠將多根人造纖維粘在一起,模擬腸線的結(jié)構(gòu)。人造仿腸線在防水性和壽命方面比天然的要好。
擊球感和耐用性是球線選擇的兩個極端。最為堅韌耐用的仍然是凱夫拉纖維,而擊球感最佳的依舊是天然牛腸線,很難兩全。職業(yè)球員對拍子的彈性有挑剔的需求,力量又大,因此多采用“豎硬橫軟”的方式穿線。
初學者往往需要控球性更好的球拍。提高控球性有兩種方式,一是用拍面更大的球拍,二是提高拍子的穿線磅數(shù)。穿線磅數(shù)提高會在擊球瞬間增大球的彈性形變,轉(zhuǎn)移到球上的勢能更少,球的飛行距離更短。對于高手,這可以使他們以同樣的擊球方式縮短球的飛行距離,不易出界。
即使沒有被打斷,用久的球線也需要更換,因為從穿好線那一刻開始,球線的拉力就在減弱——24小時之內(nèi),球拍就會失去10%的拉力。拉力喪失的直接結(jié)果就是球線失去彈性,在擊球的瞬間完全體會不到“吸著”的感覺。有專門的測試測定球線的拉力。當球線失去30%的拉力,就需要更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