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王躍蘭 李晨 柯麗芬
攝影\姚磊 梁玉林(萬象時尚)攝影助理\小彬 耿玉濤
場地提供\行家茶道 八大處公園管理處茶文化中心
談起茶,在中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神農(nóng)氏以茶為飲,周武王還把茶列為特殊貢品,西漢王褒《僮約》描繪了秦漢時期茶葉作為飲料商品買賣的熱鬧景象,“享茶盡興,輔已蓋藏”,“奔大販雞,武麗買茶”。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流行,茶葉也借佛教之力擴大了影響,佛教剛?cè)肴A夏,就提倡“以茶破睡”、“坐禪”等等,于是“群起仿效,引以為貴?!憋嫴韬芸煸谄矫癜傩罩衅占埃?dāng)時各“守邑城市,多開店鋪著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憋嫴柚L(fēng)千年盛行,以至于在其中誕生了杰出的茶葉百科全書——《茶經(jīng)》。
《茶經(jīng)》,出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內(nèi)容十分豐富,在70D0余字的篇幅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飲茶等各方面的事宜無所不包,而它的作者陸羽陸鴻漸,也因《茶經(jīng)》而名揚千古,被譽為“茶圣”,“茶宗”、“茶祖”、“茶仙”、“茶神”。至《茶經(jīng)》始,中國的茶文化迅速在華夏神州發(fā)展起來。
茶文化的演變歷史悠久,自古不乏好飲茶的文人墨客為之題詠,劉禹錫《西山蘭著試茶歌》,皮日休《茶中雜詠》,范仲淹《斗茶歌》,歐陽修《雙井茶》,黃先里《茶詞》,陸游《夜汲井水煮茶》都是詠茶的佳作,清朝詩人袁玫走訪天下名茶,精于茶道而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歌賦不勝舉,有道是“話談千古事,茶沏一室香。”同時,由于詩畫同源同根,飲茶也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重要主題,歷代茶畫名作疊書,唐代有《調(diào)琴啜茗圖》,反映飲茶是當(dāng)時貴族的時尚,而宋代《變茶圖》,元代趙孟《斗茶圖》,明代唐伯虎《事茗圖》,清代薛懷《心窗清供圖》等,都以茶事為內(nèi)容,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古代茶文化的流變歷程。再有以茶為內(nèi)容或者表現(xiàn)形式的歌曲戲劇,舞蹈以及贊美茶的小調(diào),山歌,民謠等,都是民族藝術(shù)的基本形式,江浙一帶的采茶歌,采茶舞,喜聞樂見。安徽黃梅戲,也是由采茶曲調(diào)發(fā)展而來的。
當(dāng)然,要說茶文化,自然少不得要真實地去品飲各種茶的滋味,面對小小一杯茶,就有“品茶”與“飲茶”之分,“品”和“飲”大相徑庭:飲者為喝,渴而求飲;品者為評,不僅要飲,而且還要能品出茶味之高低,藝能之上下,以及品出其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某種文化,某種象征,某種哲理,某種情趣,某種風(fēng)雅等等。《紅樓夢》中,妙玉對寶玉說:“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這番話,除去妙玉的刻薄以外,倒還真有理論的依據(jù)——《茶疏飲啜》云:“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蔭矣。開之大以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以終。寧使余芳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后供啜嗽之用,未遂棄之可也。若巨器屢巡,滿中瀉飲,待停少溫,或求濃苦,何異農(nóng)匠作勞,但需涓滴,何論品賞,何知風(fēng)味乎?”可以看出,妙玉的飲茶論是從《茶疏》上販賣而來的,這也說明了她飲茶的風(fēng)度。
會品茶,自然能得茶中三味,及至宋朝,那些精明的品茶名家,已經(jīng)不滿足于單一的品評,而是喜歡相約三五知己,選一個精致雅潔的場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這就是茶史上有名的“斗茶”。 斗茶,又稱為“茗戰(zhàn)”。簡單地說,就是品茗比賽,是將對茶葉質(zhì)量的評比當(dāng)作一場戰(zhàn)斗,這是古人用來比較茶葉優(yōu)劣的一個專用名詞。由于斗茶的技巧性強,趣味性濃,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厭其精,不厭其巧。而斗茶時所出現(xiàn)的白色湯花與黑色兔毫建盞爭輝的外觀景象,茶味的芳香隨茶湯注到心頭的內(nèi)在感受,不僅能給人以物質(zh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評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評價。至于斗茶的具體內(nèi)容,由宋人蔡襄的《茶錄》可略知一二:“凡欲點茶,先須熘盞令熱,冷則茶不浮……鈔茶先注湯,調(diào)令極勻,又添注入,環(huán)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沒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安滔迨瞧凡鑼<?,以為斗茶不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盞上不沾附茶水痕跡者才是上品。
當(dāng)然,宋朝人所盛行的斗茶,其實只是一種由粗放式喝茶向藝術(shù)品飲的過渡形式,雖然宋朝的“點茶法”改唐朝的“煎茶法”為瀹,但制茶時在蒸青后又加了一道榨汁的工序,烘焙團茶時又要用沸水“過湯”,幾經(jīng)折騰,茶的真香真味較唐代損失更大。而且,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念。令唐宋人為之傾倒的茶面湯花,到了明代,卻成為必須去除的不潔不韻之物。唐宋人飲茶時,是連湯花、茶葉、荼湯一齊咽下,這在今天看來,實有不雅、不韻之嫌。與唐、宋相比,明人自詡用沸水沖沏散條形茶的“瀹飲法”乃“開千古飲茶之宗”,實不為過。
時至今日,“瀹飲法”仍是世人品飲茶的主要形式;碧綠碧綠的茶葉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面旋轉(zhuǎn)舞動,光看著就覺得特別寫意,把茶杯靠近鼻子,聞聞散發(fā)出的清香,淺酌一口,茶香從舌尖一直蔓延到喉嚨,再遙望那些清山綠水,庭院閣樓,小橋流水,的確是人生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