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姆島是蘇格蘭西部赫布里底群島中的一個小島,面積只有大約100平方千米。它現(xiàn)在是國家自然保護區(qū)。是生態(tài)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但在1957年之前,盧姆島是私人領(lǐng)地,為棉花大王布洛家族所有。當時該島大部分還是荒地,生物學家有望在那里發(fā)現(xiàn)新物種,但是想在那里從事科研需要獲得主人的許可。著名植物學家赫斯洛普·哈里森(1881年~1967年)獲得了研究該島的動植物群的特權(quán),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多次到該島考察,還真的發(fā)現(xiàn)那里生存著許多種非常有意思的昆蟲、植物。這些物種在其他國家并不罕見,但是在英國其他地方的野外從未被發(fā)現(xiàn)過。它們可以用來支持赫斯洛普·哈里森一直在主張的“冰原島峰理論”:赫布里底群島和英國其他地方不同,躲過了一萬年前的最后一次冰川,因此這些物種在其他地方被冰川滅絕了,卻在盧姆島繁衍了下來。
這些證據(jù)幾乎就是為赫斯洛普·哈里森的觀點準備的,而別人又很難有機會上該島實地考察加以驗證,這就不免讓大英博物館植物標本館館長等植物學家起疑。他們鼓動劍橋大學的年輕教師約翰·雷文(1914年~1980年)對此進行調(diào)查。雷文和赫斯洛普·哈里森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雷文屬于上流社會,父親是劍橋某個學院的院長,在劍橋受的教育并留校任教;而赫斯洛普·哈里森出身貧寒,是煉鐵工人的兒子,靠自學成才,從一名中學教師變成了新成立的紐卡斯爾大學的教授。
我們無從得知為何雷文會樂于盯上赫斯洛普·哈里森。也許是上流社會對暴發(fā)戶的不滿,也許是老牌大學教師對新興大學教授的蔑視。不管怎樣,在1948年,雷文向劍橋大學校方申請到50英鎊的經(jīng)費去盧姆島考察,并找借口獲得了盧姆島主人的許可和赫斯洛普·哈里森的配合,當然,赫斯洛普·哈里森此時并不知道雷文的真實動機。
一系列意外讓雷文不得不縮短行程:他把野營設(shè)備給忘在了船上,借來汽油爐,卻又把帳篷給點著了。雷文只在島上待了三天,不過,“由于當時在島上的赫斯洛普·哈里森教授的好意,我至少看到了一些最有趣的植物”。這已足以讓雷文有了結(jié)論?;厝ズ螅孜慕o《自然》發(fā)去一篇簡短的報告,在第二年年初登了出來。在報告中,雷文認定赫斯洛普·哈里森在盧姆島發(fā)現(xiàn)的那些有趣植物,其實都是從別處引進的,主要的證據(jù)就是它們只有寥寥幾棵,構(gòu)不成一個種群。例如多莢草,赫斯洛普-哈里森在1939年報告在巖石縫隙中發(fā)現(xiàn)一棵,到雷文上島時,除了原始發(fā)現(xiàn)處有了4棵,并無別的發(fā)現(xiàn);赫斯洛普·哈里森在1941年報告發(fā)現(xiàn)了兩片苔草,雷文去了以后,只看到7棵長在一起的苔草。
赫斯洛普·哈里森顯然并不常讀《自然》,他是過了兩年才讀到雷文的文章,寫了一篇措辭強烈的答復(fù),但是《自然》拒絕刊登。他于是又寫了封信指責雷文搞陰謀詭計。雷文在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并沒有明言有人造假,但是在給劍橋大學校方的長篇報告中,就沒有那么客氣了,他斷定:赫斯洛普·哈里森聲稱在赫布里底群島“發(fā)現(xiàn)”的那些植物和昆蟲,要么是編造的。要么是故意從他的花園移植過去的。劍橋大學的專家對雷文的報告進行了一番討論,決定不將其公開,以免對赫斯洛普·哈里森的聲譽造成傷害。雷文將其報告送交學校圖書館封存,要求在他和赫斯洛普·哈里森都死了才能公開。
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無人公開提起這個事件。1980年,雷文去世,在發(fā)給劍橋校友的訃告中,提到雷文曾經(jīng)調(diào)查過“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的可疑發(fā)現(xiàn),其報告存于學校圖書館,從未發(fā)表。這則訃告給曾經(jīng)上過雷文的課的劍橋校友、科普作家兼電視制片人卡爾·薩巴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到1997年,薩巴有機會與一位著名植物學家共餐時,還想起問一下雷文調(diào)查的那位著名生物學家是誰。薩巴還獲悉,雖然英國植物學界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件,但是大家不愿去談?wù)撍驗楹账孤迤铡す锷膬鹤雍蛯O子都是著名植物學家,不想去得罪他們。
這激起了薩巴的興趣。他從圖書館找來了雷文的報告,又采訪了一些植物學家,很快地在1999年出版《盧姆事件:植物學的“皮爾當人”是如何被揭露的》一書,把本來只是在學術(shù)界小圈子里議論、就要被人遺忘的一個歷史事件給捅了出去。
薩巴的書其實并沒有提供新的證據(jù),也許最有意思的一個插曲是,薩巴根據(jù)赫斯洛普·哈里森在論文上寫的通訊地址想去訪問其故居,卻撲了個空,原來赫斯洛普·哈里森并不住在當?shù)刈詈廊A的那個街區(qū),而是住在附近。薩巴因此認為赫斯洛普·哈里森是天生的騙子,若非如此的話,很難理解赫斯洛普·哈里森的造假動機。雷文在秘密報告中把赫斯洛普·哈里森造假動機歸結(jié)為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野心勃勃地想靠造假一舉成名,這顯然是上流社會人士的偏見:赫斯洛普·哈里森涉嫌造假時,早已功成名就,已在1928年就成為王家學會會員(相當于英國的科學院院士)。
對赫斯洛普·哈里森造假的指控,都只是一些間接證據(jù),例如他聲稱在盧姆島見到的一些昆蟲物種,沒有別人再見到過。赫斯洛普-哈里森在盧姆島發(fā)現(xiàn)的多莢草、苔草等植物,如雷文所說,無疑是外來物種,但是要說是赫斯洛普·哈里森故意移植的,卻也沒有直接的證據(jù)。它們也可能是外地游客無意中夾帶過去的,甚至如有人猜測的,可能是赫斯洛普·哈里森學生們的惡作劇。如果赫斯洛普·哈里森有意造假,可以造得更好,他應(yīng)該知道只有寥寥幾棵植物樣本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要種也應(yīng)該種一大片。此外,赫斯洛普·哈里森在盧姆島的某些發(fā)現(xiàn)是真實可靠的,例如他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斑點蘭,后來被確定為是一個新的亞種,不可能是從外地移植的。
即使赫斯洛普·哈里森真的造假,說它是植物學的“皮爾當人”事件也太夸張了。赫斯洛普-哈里森的發(fā)現(xiàn)并不像“皮爾當人”那么重要,而且很快就被糾正了,并沒有導致嚴重后果。這個事件已無關(guān)科學上的對錯,舊案重翻并無學術(shù)上的意義,有關(guān)的只是赫斯洛普·哈里森個人的聲譽。他的兒子(曾任王家植物園園長。也是王家學會會員)已在《盧姆事件》出版的前一年去世,他的孫子(萊斯特大學生物學教授)則未見到對此做出回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