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何亦紅 王爭平
黃河與長城歷來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然而在母親河懷抱中的山西、陜西北部地區(qū),在歷史的長河中曾一度被貧瘠和饑餓困擾。為了生計,人們拉開了長達三百余年的“走西口”之路,渡過黃河、跨越長城,向北到達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帶謀求生計。穿梭于口內(nèi)口外的人們,一旦條件適當,有不少將全家都搬出口外,成為內(nèi)蒙古的定居移民。直到現(xiàn)在,在包頭、鄂爾多斯一帶,都總能聽到濃厚的山西口音。吃到正宗的山西風味。走西口包含的范圍很大,初夏6月,小編們選擇了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三省交界的區(qū)域,尋訪了一些當年走西口的人們,而沿途壯觀的明長城、秦長城遺址與奔騰的黃河相依相伴,當年的漫漫西口路與晉陜大峽谷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帶著古樸與壯麗的人文景觀通途。成為自駕旅行的絕佳路線。
包頭>鄂爾多斯>大柳塔>神木
里程:303公里
提示:全程路況都不錯,過黃河金津古渡浮橋后進入鄂爾多斯境內(nèi),可在鄂爾多斯的達拉特旗午餐休息。之后上包茂高速,從阿鎮(zhèn)出口下,走阿大線方向,經(jīng)大柳塔進入陜西神木縣,拍攝陡峭的二郎山,探訪神木老街。
離開包頭僅三十余公里就到達了波濤滾滾的黃河岸邊,這便是黃河金津古渡。由于交通地位重要,加上黃河在這里水流平緩,金津就成了自古至今黃河重要的渡口之一。據(jù)當?shù)厝酥v,漢明妃王昭君就是從這里渡過黃河,一路北上,繼續(xù)漫漫和親路的。1997年,這里建起了浮橋,人車通過不必再乘坐渡船。古時,昭君為了百姓的安寧出塞外渡黃河,當?shù)厝顺鲇趯@位和平使者的感念,在此建了昭君墳,近代,人們?yōu)榱撕诙呶骺诙牲S河,在這里留下了多少或辛酸或動人的故事;而如今。浮橋讓跨越黃河不再是困難的事,岸邊幾艘廢棄的渡船,船身已經(jīng)斑駁不堪,船側(cè)掛著救生圈,渡船的號牌依然還在觀望著黃河之水。
過了黃河就進入鄂爾多斯的地面了,在渡口橋頭,有一家小小的“古渡飯館”,為過往的司機行人們提供了一個歇腳的地方。飯館主人有個很有趣的名字,叫“奇毛蟲”,據(jù)說“奇”姓是滿族的姓氏,這位老板也是不折不扣的內(nèi)蒙古當?shù)厝?。他說他的奶奶與當年走西口的人們共同生活過很長時間,不少山西人來到這里,有的用小商品跟牧區(qū)的人們交換糧食,有的則干脆留下放羊,為牧民們打工只為換口飽飯吃。在他家的村子里,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是當年走西口過來的山西人,就這樣一直定居在了這里。
下了包茂高速,經(jīng)過大柳塔,就進入陜西省神木縣了。剛進入神木縣城,一眼就看到巍峨險峻的二郎山佇立于神木縣城西側(cè),窟野河,禿尾河會流于山前。沿河的東面有壁陡峭,松柏挺立,在二郎山前后相距一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百余座殿廟,非常巧妙,在夕陽下顯得些許孤傲。
走進神木老街,據(jù)傳已經(jīng)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了,街道旁有一片賣鐵器的鋪子,打的都是日常用的鍋碗瓢盆,很有意思。湊過去跟人家閑聊得知,他們這里幾乎家家都有親戚在內(nèi)蒙古,都是當年走西口的時候留在了那邊。從陜北去內(nèi)蒙古,必須要過神木這一段的長城關(guān)口,走大路途經(jīng)大柳塔,納林,經(jīng)毛烏素沙漠進入鄂爾多斯地區(qū),再跨越黃河才能到達包頭一帶。因此,神木幾乎成了陜北人走西口的必經(jīng)之路。老街中間有一個鐘樓,四個方向都有城門,城樓里面車水馬龍,行人,摩托車,自行車,汽車混雜在一起。斑駁古老的城門洞。寬度只夠汽車單向通過,似乎不大適應(yīng)這許多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帶來的擁堵,各種車喇叭的聲音不斷響起。而過往的人們看似已經(jīng)習慣了在這古老的街道上過著越來越現(xiàn)代的生活。
神木>府谷>保德>郭家梁>府谷
里程:83公里
提示:這段道路基本都是省道,但是路面經(jīng)常會有坑洼不平的地方,行車速度不要太快。過轉(zhuǎn)龍灣收費站后去往府谷的方向,迭段路上常常會看到堵得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貨車。估摸有十來公里長,主要是由于府谷附近一個查驗大貨車是否超限的檢查站造成的。不過不用太擔心,一般大貨車都會比較自覺地排在最右側(cè)的車道,將內(nèi)側(cè)車道留給客車通行。
當年晉陜地區(qū)的人們,迫于生計外出謀生走西口。一切都得從頭開始,有的為避孤獨還得搭伙共居,這些共居地也稱為“伙盤地”或“伙場”。比如府谷境內(nèi)的明長城外,現(xiàn)在就有古城鄉(xiāng)的周家伙盤,老高川鄉(xiāng)有高二伙盤等地名。
陜西的府谷與山西的保德僅隔著一條黃河,這一段河面距離不過五六十米,這大概是中國離得最近的兩個縣城了吧。然而,隔著黃河的兩岸地勢截然不同。比起保德,府谷簡直可以稱為小平原了。更有趣的是,就連架在黃河上連通兩縣的黃河大橋,也從中間明顯地分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似乎是兩縣各自負責建設(shè)一半。
車子開過各管一半的黃河大橋,就進入了山西境內(nèi)。我們到達的下午,不巧正好趕上了一場沙塵暴,呼嘯大作的狂風迫使我們緊閉車窗,道路兩旁的大樓下半截完全被飛揚的黃沙包裹,簡直就像是海市蜃樓一般,我下意識地趕緊捂住口鼻。透過滿天黃土,竟詫異地看到幾個大貨車司機依然坐在稍微背風的地方面不改色地打牌,看來,這里的人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天氣了。
保德縣依山傍河,大街上新舊建筑反差極大,文物級古房與在建的現(xiàn)代高層建筑在山谷之間錯落有致。沿河的公路上,滿是裝載著煤炭的重型卡車,日夜穿流。與現(xiàn)代發(fā)展的工業(yè)相比,散落在鄉(xiāng)村中走西口人遺留下來的古老院舍,還在向人們訴說著當年西口路上發(fā)生的那一個個凄婉的故事。沿著黃河岸邊的公路向北行駛了三四公里,我們向右拐上了一條山路開始爬坡。沒走多久,到達了一個叫做郭家梁的村子。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古老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當?shù)赝恋刎汃?、自然?zāi)害嚴重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保德人走西口的真正原因。在郭家梁,我們遇到了一位78歲的老大爺,他16歲就離開家走西口,到包頭一帶去掏根子,1965年才回到家鄉(xiāng)。掏根子其實就是挖甘草,甘草是藥中之王,在諸多的謀生手段中,掏根子成為保德人生存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隨著時光的流逝,后來便有了“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的說法。為了這些甘草,無數(shù)掏根子的保德人消失在了茫茫的沙漠中,再也沒有回家。
沿著村中的小路向上走,在村子的最高處有一座略顯破敗的小寺廟,廟門口的兩尊小石獅,在夕陽下守望著村莊。周圍已經(jīng)圍起來并堆了不少砂石料,看來準備要將寺廟重新修繕了。漫步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一個古舊的城門樓看起來似乎有些年歲了,而門樓的上面頂著無數(shù)條電線通往各家各戶;打扮入時的孫女和依舊頭纏圍巾的老人,坐在街邊說笑閑聊。古樸與時尚,就這樣在這個黃河邊的小村莊里融合在一起。
府谷>王家堡>麻鎮(zhèn)>河曲>龍口>寺溝>偏關(guān)
里程:142公里
提示:這段路程兩次渡過黃河,在晉陜蒙三個省中間穿梭。為了拍攝長城,在麻鎮(zhèn)境內(nèi)要鉆些山路,到山里的村子才能看到最真實的長城人家。中間有大約三十多公里的土路不太好走,需注意駕駛安全。
麻鎮(zhèn)可以算是府谷縣最古老的鎮(zhèn)子之一了,也是陜北神木府谷一帶和山西西北部地區(qū)走西口路線的交匯點。麻鎮(zhèn)東與內(nèi)蒙古準格爾旗馬柵鄉(xiāng)接壤,西與哈鎮(zhèn)交界,南與黃甫鎮(zhèn)毗連,北與古城鄉(xiāng)為鄰,明末清初,麻鎮(zhèn)是陜北一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麻鎮(zhèn)與山西的河曲縣隔黃河相望,在王家堡一段,道路兩旁有大片的彩色巖石,紅白相間,壯觀美麗,形態(tài)酷似新疆的五彩灣魔鬼城,而始建于明代的麻鎮(zhèn)大廟(龍興寺),也是府谷縣最大的廟宇群。
正午的陽光下,我們來到河曲的娘娘灘。娘娘灘是晉蒙交界處,黃河上的一個小島,灘高出水面不過數(shù)米,但據(jù)說歷代黃河發(fā)水都未上灘,很是神奇。我們登上一條農(nóng)機船,靜靜地蕩漾在黃河水中。老船工看上去有六十多歲了,身體依然硬朗。他坐到船尾的機動舵旁,凝視著我們的鏡頭,我看著老人那張刻滿風霜的臉,不知道在這里他曾送走多少走西口的人們。
龍口是很寬的一段黃河,用它的身軀在這里切開晉蒙——說“切”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兩岸都是陡峭的石壁,幾乎成90度。車子經(jīng)過龍口開往寺溝村,忽然路右側(cè)比公路低的一片寬闊的土地上冒出了一組古建筑,不遠處是一座墩臺,其實只剩了一個角,如果不是連著的邊墻,沒有人知道那就是座守望著黃河的墩臺。
我們在夕陽最美的光線中來到寺溝村,看到那與黃河平行的邊墻和圓形的墩臺。邊墻內(nèi)是大片已翻整過的土地,寺溝村的人們世代與長城和黃河相伴。邊墻內(nèi)側(cè)有一個極其破敗但完整的小廟——據(jù)說始建于元代的護寧寺,孤獨地陪著它的老墻朋友,一下子就過去了幾百年。寺門朝南,院里有兩棵柏樹,一棵似乎是被雷劈過,黑色的枝干匍匐在一堵坍塌的磚墻邊,還有一棵依然茂盛,伸著它墨綠的枝葉,在這荒陌的黃土高原上守著黃河邊的小寺廟。它一定知道很多故事卻不能訴說,仿佛一本無聲的宣言。
護寧寺的背后便是鬧中取靜的寺溝村,村子離公路很近卻依然安寧,高高低低的梁峁上全是梯田。再向北,一道古老的長城邊墻殘垣,這里應(yīng)該是此行墩臺最密集的一段長城了,而且邊墻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柔和的夕陽照射下,遠近五六個圓形的墩臺錯落有致,呈現(xiàn)出暖暖的橙紅色,被蜿蜒曲折的邊墻連接著,高踞于河岸,與西側(cè)的黃河并肩而行,一路向北延伸。
偏關(guān)>滑石村>老牛灣
里程:65公里
提示:去往老牛灣的大部分道路為山路,不大好走。從偏關(guān)去往萬家寨方向的公路,途中有一條拐上山的土路是去往滑石村的,沒有明顯的標志,一定注意向當?shù)乩相l(xiāng)打聽,有時候會碰到去山里各個村子買雜貨的農(nóng)用車,那就再好不過了。山路途中有很多急彎。一定要鳴笛,并注意速度不要太快。
頭一天晚上到達偏關(guān)直接住到了新城區(qū),一早來到位置稍低的老城,出乎意料地熱鬧非凡。不寬的街道兩旁是各類攤販,偏關(guān)老城樓前的空場上,各種早點攤,賣豆腐的,賣蔬菜水果的、賣日常用品的混雜在一起。老城的底蘊就在于它的古老,古老的感覺在于喧鬧中的幽靜。一個轉(zhuǎn)身,一個邁步,拋開塵浮之上的喧囂。坐在早點攤前,一抬頭就是那座略有些傾斜的古關(guān)隘,歷史歲月流逝的積淀,厚重而滄桑。偏關(guān)的公交很有意思,小面包車上寫著“大眾公交”,一打聽,一元一人,隨叫隨停。
正在我們茫然不知該從哪里拐上山路的時候,剛好一個女人要搭車去滑石村。離開公路,車子行駛在顛簸的盤山土路上,開車的杜老師偶爾抱怨著山西道路施工的質(zhì)量。上午的陽光是通透的,隔著車窗的玻璃,還是有些刺眼。初夏的晉陜高原,依然顯得有些蕭瑟,只是天上不停變換的云朵,給了我們不少驚喜。時而呈散射狀,氣勢非常;時而又一朵一朵地,貌似可愛的大棉花糖。正午到達滑石村,我們鉆進老鄉(xiāng)的窯洞里躲避烈日。這是一個與長城融為一體的村莊,很多人家的一面墻其實就是古長城的邊墻,有的墩臺下面,競已成為了儲存土豆的菜窖。搭我們車的女人,家里是村中位置最高的地方,她家剛好利用長城的邊墻圍出了半個院落,甚至連廁所都倚仗邊墻而建。
躲過烈日,我們下午近三點才出發(fā)去往老牛灣。其實路途并不遙遠,但依然顛簸。途中走走停停,趕在臨近夕陽的時候到達老牛灣?!熬徘S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guān),明燈一亮受驚嚇,轉(zhuǎn)身犁出個老牛灣?!薄@就是老牛灣名字的由來。萬里長城自遼寧告別鴨綠江之后,翻千山越萬嶺在晉蒙交界的老牛灣,終于和滔滔南流的黃河第一次見面了。老牛灣也因此而很有名氣,近兩年也在逐步地開發(fā),目前還不收門票,但村民們看到我們的樣子已不再像其他村子那般好奇了,很多人家都可以接待食宿。
在內(nèi)蒙古由東西走向急轉(zhuǎn)為南北走向的黃河,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深深地切入黃土高原之中,峽谷深度在百米以上。這段峽谷構(gòu)成了黃河干流上最長的連續(xù)峽谷—晉陜蒙大峽谷。而老牛灣正是位于大峽谷入口,峽谷風貌典型而氣勢恢宏,黃河之水曲折行進于大峽谷中,岸邊峭壁上綿延著氣勢磅礴的古長城。一個是人類用勤勞和智慧所造就的雄偉巨龍;一個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的九曲連環(huán)——從老牛灣長城與黃河第一次相遇之后,長城雖抵黃河岸邊,但并未跨河西去,而是順黃河的東岸南下結(jié)伴而行,直至河曲才越過黃河逶迤西去的。而由于黃河中游的萬家寨水利樞紐的截水,使得老牛灣一段的黃河水清澈平靜,成為攝影愛好者們的理想之地。
老牛灣>包頭
里程:280公里
提示:老牛灣屬于呼和浩特市靖水河縣管轄,經(jīng)過約一小時顛簸的土路,經(jīng)喇嘛灣后即可上到柏油路上。之后就是一馬平川了,經(jīng)托克托縣、薩拉齊返回包頭,也可直接去往呼和浩特。不堵車的話,約六個小時即可返回包頭。
萬家寨水利樞紐是山西最大的水利工程,庫區(qū)在晉蒙峽谷之間綿延數(shù)十里,高峽出平湖,還有亞洲最大最高的人行吊橋奇觀。由于萬家寨水庫大壩一攔,水流減緩,泥沙沉淀,使得位于上游的老牛灣河面上升,水流清澈緩和,河面顯得平靜婉約。早上早些起來,趁著日出時美麗的光線,再最后留戀一下老牛灣吧。站在黃河岸邊的峭壁上,在天空的映襯下,碧綠的河水在腳下靜靜流淌,畫出s形的弧線;太陽從對面的山崖后面慢慢爬出,照射在水面上,泛動著粼粼波光,如鏡湖瀲滟;一束晨光打在河對岸的古長城邊墻和突兀的烽火臺上,這里是明朝時一座屯兵的城堡,水面上已經(jīng)有勤快的人們在撒網(wǎng)捕魚。乘船到河對岸的山西老牛灣轉(zhuǎn)轉(zhuǎn)吧,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磚砌空心敵樓,雄踞在緊臨黃河的山崖上,俯視著黃河,大有劍拔弩張之勢。
等著吃早飯的時候,店家的老板娘正在很費力地想要劈開一只凍得硬邦邦的羊。據(jù)說,老牛灣附近的區(qū)域,早已經(jīng)退牧還林了,為了保護環(huán)境,這里是不允許隨便放羊的,所以,別看這里的肉食是以羊肉為主,但都沒有自己養(yǎng)的羊,全都要到清水河縣城去購買。早飯后踏上歸途,老牛灣的生活節(jié)奏像老牛一樣不緊不慢,素面朝天的老牛灣依然保留著歲月的痕跡,置身其中,好像回到那金戈鐵馬的邊塞風云,古樸與蒼涼在心底慢慢沉淀。
不斷建設(shè)著的沿黃公路顧名思義是沿著黃河的道路,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也為沿途的村莊帶去了更多的便利,當然也能夠逐步帶動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愿文化底蘊深厚的西口路與美麗的老牛灣,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也能夠隨著交通的便利逐步得到改善。
戶外探險提示
1、這片區(qū)域早晚溫差比鞍大,注意準備好衣物。
2、基本上一直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地區(qū),紫外線照射鞍強,要做好防曬準備。
3、沿途水資源比較匱乏,尤其是在村子里,不少地方是沒有自來水的,老鄉(xiāng)家都是到較遠的地方打水,或從有水窖的人家買水,請注意節(jié)約用水。
4、一路上青菜較少,大部分飲食為面食和土豆。沿避大部分地區(qū)民風淳樸,有心的話,可以縣城買些蔬菜帶給村里的多親。個人可帶些維生素片,避免因缺乏蔬菜導致的身體不適。
5、中午陽光照射比較強烈,另外早晚的光線更適合拍攝,所以建議早上早些出發(fā),中午擇地休息2~3小時,避開最曬的時段,傍晚有夕陽的時候趕到適合拍攝的地方。
6、途中有不少山路、土石路段,自駕前往請駕駛越野車,四驅(qū)當然最好。最好避開冬季路面有冰雪的時候,很容易陷車,如果希望在冬季前往,請一定要多輛車結(jié)伴,相互照應(yīng)。
7、返回包頭的公路,有時候可能會發(fā)生比較嚴重的堵車現(xiàn)象,運氣不好的話,可能會堵上個一天半天的,所以,車上多準備些飲用水和食品,有備無患。
8、山西和內(nèi)蒙古各有一個老牛灣,分據(jù)黃河兩岸相對望。在內(nèi)蒙古一側(cè),可以拍攝老牛灣的全景。山西一側(cè)的老牛灣,房屋比較古老,有些特色,可以乘船過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