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多尼亞是火星的一個區(qū)域,這個名稱最先用來指星體返照特點(特別顏色區(qū)),地球上可以通過望遠鏡觀察到。今天這個名稱包含火星上的三個區(qū)域:“塞多尼亞蒙賽”平頂區(qū),“塞多尼亞科萊”多山區(qū)和“塞多尼亞蘭比林蘇”山谷交叉的復(fù)合區(qū)。和火星的其他區(qū)域相同,塞多尼亞這個名字取自古代的Kydonia,它是克里特島一個著名的城邦。
一群塞多尼亞小山由于其中之一在一定的光照條件下像人的面孔而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其他的小山也有像金字塔的,這種現(xiàn)象引起科學(xué)界和普通百姓的興趣。
部位
塞多尼亞位于火星北半球,介于南邊火山口密集區(qū)與北邊相對平坦的平原之間的移行帶。有些行星學(xué)家認為北方平原原來可能是洋底,塞多尼亞可能是海岸帶(當(dāng)然這還沒有專為公論)。
圖像
塞多尼亞的詳圖是“海盜1”號和“海盜2”號拍攝到的。塞多尼亞地區(qū)的18幅圖中的7幅分辨率大于250m/pixel。其他11張圖分辨率均低于550m/pixel,基本上沒有研究參考價值。在這7幅較好的圖像中,兩對圖像的光照和時間非常接近,因此實際上只有5幅不同的圖像。
該區(qū)域的其他部分隨后由火星全球測量器、“火星快車”號和火星探測飛船以高分辨率拍攝。
發(fā)現(xiàn)
在“海盜1”號1976年7月25日拍攝的一幅圖中,位于北緯40.75°、西經(jīng)9.46°的一座塞多尼亞平頂呈現(xiàn)類人的面孔。最先獲得這個圖像的時候,“海盜”號首席科學(xué)家杰瑞。索芬認為圖35A72中的“人面”只不過是光與影的效果。然而,第二張圖70A13也顯示了這個“人面”,這是繞火星旋轉(zhuǎn)35圈之后在不同的日照角拍攝到的。這后一張圖是NASA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兩位計算機工程師文森特,迪皮特羅和哥列格里·莫里納爾搜索NASA檔案時發(fā)現(xiàn)的,當(dāng)時他們發(fā)現(xiàn)35A72和70A13兩幅圖歸檔不對。
公眾的迷戀
火星表面會有一個像人類面孔的東西,這吸引了所有對外星智慧和外星人造訪地球有興趣的個人和組織的濃厚興趣,這些圖像也就是在這種氛圍下的1977年公之于眾的。一些評論員,尤其是理查德·候格蘭,認為這個“人面巖”是遠逝的火星文明的證據(jù),與其一同遺存至今的還有顯明的金字塔,他們認為這是遺址的一角。由一些研究人員對“海盜”原圖的分析暗示,“人面巖”的特征不會是觀察條件的偶然結(jié)果。天文學(xué)家卡爾·薩根在其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中對這種“人面巖”的推測進行了批判。
隨后的圖像
在“海盜1”號拍攝這些圖像20多年后,一連串的航天器都訪問了火星,收集到塞多尼亞地區(qū)的新數(shù)據(jù)。這些航天器包括NASA的火星全球測量器(1997~2006)和火星探測飛船(2006~),以及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2003~)。與相對較低的分辨率拍攝的“海盜”號塞多尼亞圖像相比,這些新平臺提供了大幅度提高的分辨率,例如?!盎鹦强燔嚒碧枅D像分辨率為14m/pixel或更好。結(jié)合“火星快車”號配置的高分辨率立體攝像機和NASA的火星全球測量器上配置的火星飛船攝像機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可以制作再現(xiàn)“火星人面巖”的三維立體圖。
今天,人們普遍認可“人面巖”是一種錯覺,一種空想性錯視。在對火星全球測量器高分辨率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之后。NASA稱,“詳細分析這個特征的多重畫面后就會看到一座看上去非常自然的火星山,其致幻的人面模樣取決于觀察角度和光照角度”。類似的錯覺在地球地質(zhì)學(xué)中也能看到,比如說美國的老人山與荒原衛(wèi)士,正像留著當(dāng)?shù)孛绹l(fā)形的人頭。
大眾文化
除了推測其人工來源,塞多尼亞以及“火星人面巖”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眾文化中,包括影片、電視劇、游戲、連環(huán)畫,甚至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