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交流到英國利茲大學學習生態(tài)學,一個課程項目是去肯尼亞進行2周的實習。我們各自買機票在內羅畢集合,再坐5 小時汽車,穿過了赤道,來到了一片草原中的研究所,周圍都是野生動物,最多的是織布鳥和椋鳥,其次是犬羚,根據它的叫聲它被稱作dik-dik。
我的研究是關于大象對植被的破壞。大象有一個不良的癖好就是蹭樹,一般的樹蹭蹭就倒了,所以象群的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一些樹種的瀕危。但我們不能十分接近大象。野生的象是危險的,甚至比獅子更危險。見到獅子,我們能躲到車子里,懶獅子也沒有什么興趣攻擊我們。但是大象就不一樣了,它不喜歡人類的味道,如果聞到了也許就會上前攻擊。以大象的體格,車子的保護基本無濟于事。
我的向導叫詹姆斯(James),一個和我同齡的當地人。詹姆斯是他的英文名,他也告訴了我他的當地名字,但我卻發(fā)不了那繞口的音。在我們做實驗的時候,詹姆斯就在周圍觀察有沒有猛獸接近。通常他能夠發(fā)現(xiàn)數公里外躲在樹叢中的象群,并告訴我,我們處于上風還是下風,危險還是安全。
1. 我們每天做實驗就是乘這種研究所的“觀光車”走的。大家站在車里抓緊欄桿,車就開始“奔馳”了。草原上沒有正規(guī)的路,只有些車常走的土路,崎嶇不平。但在這種路上,有時候車速都能達到每小時80 公里,甚至更高,猶如坐過山車一般。當地的人和英軍都很友善,每每遇見,兩車人都會大聲地用“游客專用”的斯瓦希里語打招呼:“Jambo(你好)!”
2. 細紋斑馬(Equus grevyi )。實驗之余我們去了薩布魯(Saburu)國家保護區(qū),那里的氣候較為濕潤,物種也更多。細紋斑馬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斑馬,目前野外大概有17000 多只。
3. 白背禿鷲(Gyps africanus ),一種典型的禿鷲,主要吃動物尸體。
4. 非洲條紋松鼠(Funisciurus 屬),非洲常見的一種小動物。
5. 普通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干涸的河床上發(fā)現(xiàn)了象群,約有十余頭。小象跟著大象在河床上玩泥巴,喝水。
6. 紅頭飛龍蜥蜴(Agama agama ),一般在正午時分出沒。繁殖期的雄性會展現(xiàn)其鮮艷奪目的斑紋。
7. 東非獅(Panthera leo nubica),在當地斯瓦希里語中被稱作“Simba”,也就是動畫片《獅子王》中“辛巴”名字的由來。
8. 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 ) ,它喜歡在靠近水的地方吃草,但是并不喜歡進入水中。
1. 孩子們似乎非常喜歡照相,而且是天生的模特。研究所的旁邊有一個村子,一些村民也是研究所的雇員,負責洗衣做飯當向導,這是他們的孩子們。
2. 研究所的臥室是一間很有非洲風格的房子,四面是石頭砌的,屋頂是干草鋪的。最左邊的那張床是我的。剛到,行李還沒來得及收拾。除了我們幾個來自英國的學生外,屋子里的其他兩個人一個來自內羅畢,另一個來自美國普林斯頓。為了省電,研究所晚上10 點準時熄燈。雖然沒有燈,整個屋子還是能被月光照得透亮。每到這時,我們就坐在門外的石階上看星星。
3. Mpala 研究中心的辦公室。晚上睡覺后,房子周圍很多猛獸出沒,比如豺和鬣狗。有一次,同學晚上起來上廁所,開門發(fā)現(xiàn)一只鬣狗在離她不到5 米的地方看著她。
我所在的Mpala 研究中心建立于1991 年,是美國人喬治#8226;斯摩(George Small)把從他哥哥那里繼承的這塊地用做動物保護研究。研究中心的名字來自高角羚(Impala),位于肯尼亞的萊基皮亞(Laikipia)高原,海拔約為1800 米,不遠處就是非洲第二高峰,海拔5199 米的肯尼亞山。時值4 月,即將進入雨季,但是高原上的天氣還是非常舒適。如果它是在同樣緯度的平原上,植被可能就不是稀樹草原,而是像剛果一樣的雨林。
更多圖片請去作者的相冊:http://www.flickr.com/photos/henrym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