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燈 / 卻能照亮你的航向 / 它不是風 / 卻能讓你的船帆鼓蕩 / 它就是——
【智慧美文一】
關于智慧
趙文清
雞尾酒
在一次盛大宴會上,中國人、德國人、法國人、俄國人和意大利人爭相夸耀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唯有美國人笑而不語。
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說服力,他們紛紛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夠體現本民族悠久歷史的實物——酒。中國的茅臺酒香氣四溢,德國的威士忌、法國的香檳酒、俄國的伏特加、意大利的葡萄酒也是香氣撲鼻。最后,大家都看著美國人。
只見美國人不慌不忙地站起來,把大家先前拿出的各種酒都倒出一點,兌在一起,說:“這叫雞尾酒。它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博采眾長,綜合創(chuàng)造。我們隨時準備召開世界文明智慧博覽會?!?/p>
一個能把別人的優(yōu)點變?yōu)樽约旱膬?yōu)點的人,一定無往而不勝,這需要胸懷、眼光與能力。而所有這些,便統(tǒng)稱為智慧。
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
美國的希爾頓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塊普通的鋼板只值5美元,如果把這塊鋼板制成馬蹄鐵則值10.5美元,做成精密儀器的鋼針就值3550.8美元,做成名牌手表的擺針則攀升到25萬美元。
這個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是什么?是智慧。
財富的真正獲得不是通過實物的買賣得來的,而是用智慧換來的。擁有智慧的人,能讓他掌握的每一件東西變成財富,只要換一個角度,換一種眼光。
攝影思路
有位攝影師,年年給大會拍照,可是有個問題總是困擾著他——照片上總有人閉眼。為了統(tǒng)一步調,攝影師按照常規(guī)做法,高聲叫道:“請注意,我喊一、二、三,喊三時,大伙千萬別閉眼睛!”可是不管怎么強調,咔嚓一聲照下來,總會出現閉眼的。后來,攝影師換了一種思路。他請所有參加拍照的人都閉上眼睛,同樣喊一、二、三,聽到他喊“三”時,一起睜開眼睛。照片沖洗出來,果然一個閉眼的也沒有,全都顯得神采奕奕。打破常規(guī),換一種思路即所謂智慧。
用心去感悟,用行動去證明,用才智去創(chuàng)造,所匯聚而成的,即是前無古人唯吾獨尊的人生大智慧。
(選自《哲理小品》)
【品與悟】
對于較為抽象的虛話題,若用具體的故事來寫,往往會很生動?!爸腔邸本褪翘撛掝},文章通過3則看似各自獨立實則被主線——“智慧”貫串起來的簡潔故事來演繹智慧,不僅生動,而且無拖沓之感。尤妙的是每則故事后都有幾句畫龍點睛式的評論,不僅揭示了主旨,而且收束了各段。
【智慧美文二】
常想愚鈍
劉真
孩提時代,你傻乎乎地做一個小孩兒,別人說你“純真”;少年時代,你傻乎乎地做了錯事,別人說你“長不大”;成年了,你傻傻地學做人,別人說你“傻帽兒”。在現代人的眼里,一個會思考的人應該追求智慧的人生,這仿佛成了這個社會一條不成文的準則,而那些大家公認的“傻人”則被所謂的“智慧家”貶到了人生的最底層,于是“智慧家”們在公開場合大肆批評、議論,成了這個時代的“憤青”。可是,這就是所謂的“智慧”嗎?
智慧,不是你肚子里裝的知識多,不是你戴的眼鏡度數大,也不是你能夠戴上博士帽,而是你能夠用一種辯證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看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知識多,懂得多,那只能叫淵博,并不是智慧,智慧的境界比淵博高。
而當一個人從淵博走向智慧時,他的外表已褪去了浮躁、不安和惶恐,而一切淵博的力量將匯入內心,成就一顆寧靜、淡定的心。隨著一個人思想水平的提高,他看待萬事萬物也變得辯證、多面,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事情,他有了更深一層的看法,或許,他會走出來,走到公眾面前,將他的觀點、看法一一陳述,引導人們向一種智慧的人生進發(fā),去追求真理。
當他窮盡一生的光陰,去尋找智慧時,他會驀然發(fā)現:人生中的最大智慧是愚鈍?!坝蕖币稽c兒,不會計較生活中瑣碎的小事;“鈍”一點兒,不會在乎人生中的得與失。“愚鈍”一些,你會發(fā)現,原來人生還可以這樣快樂,這樣自在,這樣無憂地度過。
愚鈍的人,與淵博的人和聰明的人相比,他們更懂得內斂,懂得人生是內容,而非形式與外表,正所謂“大智若愚”“韜光養(yǎng)晦”。愚鈍的人將智慧隱藏于心,外表看起來愚,實則是人中之智者,凡中之不俗者。像阮籍,走到無路,便放聲痛哭;像姜太公,靜坐岸邊,只等愿者上鉤;像佛印,看蘇軾,是一尊佛。
走在變幻無常的人生路上,常想愚鈍。那是一種類似“以弱克剛”的力量,用愚鈍去迎接人生中的雪雨風霜,或許你的人生將是另外一種模樣。
(選自《石家莊日報》2001年10月18日)
【品與悟】
反向著筆往往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此文即如此,本來要說智慧,卻從“愚鈍”入手,這本身就很新奇,而更為新奇的是作者由此層層深入,對“愚”和“鈍”分別做了全新的解釋,加上后面生動的例證以及精警的點撥,使文章顯得新穎而且有深度。
【智慧美文三】
奶奶的智慧
齊越
一輩子,忙忙碌碌一輩子了。到現在,滿頭銀發(fā)的奶奶手頭上還有著似乎永遠干不完的活兒。還有,還有那慈祥的微笑。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得只認得“柴米油鹽”的一生,卻以一種別樣的方式詮釋了“智慧”的真諦。從奶奶身上,我明白了“智慧”不是博大精深的奧秘,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奶奶斗大的字不識幾個,一輩子只知道和皇天為伴,和后土結友。奶奶年輕時趕上饑荒年代,加上當時要撫養(yǎng)5個孩子,生活的窘迫便可想而知了。“愁苦”是當時最普遍的表情,可是,奶奶的微笑始終沒有消失過。聽爸爸說,奶奶總是說人這一輩子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笑對難事,難事就變易了。在那灰色的年代里,就是因為奶奶的微笑,爸爸才覺得生活還是美好的。也正是因為奶奶的這句話,爸爸才重拾生活的信心。
不同的生活打造不同的人,而生活的艱辛打造了這樣一個奶奶。
一件衣服從穿到老大身上開始,不知歷時多久,不知縫補過多少次,直至穿到最小的孩子身上還是那么整潔。而原因就在于,奶奶打的都是“內補丁”,并且在衣服最易磨破的地方又加厚了些,針腳比較明顯的地方奶奶又別出心裁地繡了各式各樣的圖案。左鄰右舍都說奶奶多此一舉,可奶奶總是微笑著說:“人不能因為窮就穿得不體面啊!”鄰居們則都笑說,人都窮到沒的吃喝的地步了,還要什么面子啊!對,奶奶確實要的是面子,可奶奶要的更是一種做人的尊嚴,再窮,也要把“人”字擺正。
灰色的年代,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但是奶奶的“花招兒”多著呢。她總是能給孩子們帶來驚喜,一頓摻和著野菜的窩窩頭就能使全家開胃一次。每家每戶都在吃野菜、窩窩頭,奶奶家的有什么不同呢?原來奶奶把野菜先在鹽水中泡一段時間,使鹽味都浸入到了野菜內部,然后剁成菜泥,和棒子面攪和均勻再捏成窩窩頭蒸熟。這樣就使全家免受干窩窩頭就著生野菜蘸鹽水吃的難以下咽之苦。每到過年,由于配給的面粉實在少得可憐,奶奶便把面團包在窩頭的外面,然后蒸熟。雖然它實質仍是窩頭,卻足以讓孩子們眼前一亮。滋味幾乎沒變,但是幸福的煙花已經在孩子們的內心悄悄綻放……奶奶總是說,這個人啊,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直想著把這件事辦得更好,那么它就會辦得更好。人最怕的就是“懶”,沒有上進心啊!奶奶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野菜窩頭”“白面窩頭”就是最好的證明。
微笑著忙碌了一輩子的奶奶現在已經85歲了。滿頭的銀發(fā),滿是歲月刻下的皺紋的臉,還有那蹣跚的腳步、忙碌的身影,我覺得奶奶就是一棵古樹,一本泛黃的老書,充滿滄桑美。
從奶奶平凡得只跟“柴米油鹽”打交道的一輩子,我讀懂了“智慧”。
(選自《風流一代》2000年10期)
【品與悟】
獨特的素材總能給人以獨特的感受。本文的素材正是如此。作者直接聚焦奶奶生活中的瑣事,這些瑣事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是費盡心思選取的,而且都是展現奶奶獨特智慧的有力證明。作者對所選素材不怎么評價,而是讓“素材”自己“說話”,這就給人以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之感,顯得親切,富有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