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民眾情緒和時尚潮流都如同海嘯、臺風或是山洪一般,來得突然。在長達五十多年的執(zhí)政之后,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在近期的選舉中黯然下臺。雖然反對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也曾在1 993年短暫執(zhí)政,但當時的自民黨在下院仍然占有絕對的多數。如今,這最后的堡壘也被攻破。中左派的日本民主黨獲得了下院480個席位中的500席。自民黨輸得徹底。
世界正關注中國崛起,還沒來得及注意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這次政壇震動。日本政治給世界媒體留下的印象是乏味的。如果要用日本做封面,大部分編輯會選擇古·隆可笑的流行文化或是有些瘋狂的性文化。
自從1 950年代以來,自民黨一直長期單獨執(zhí)政,日本的政治變得越來越乏味。只有真正參與其內幕活動的圈內人才能看清其派系首腦的浮沉,這些派系首腦中很多人出身于政壇世家,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涉足黑金政治。腐敗的丑聞不時見諸報端,但那也不過是黨內爭斗的產物,針對的都是野心膨脹急于上位的政客。日本的政治一般如此運作:自民黨派系首領輪流坐莊,出任首相;不同商業(yè)利益集團相互磨合,能力高低不一的官僚決定著國內經濟政策的走向;安全問題(及一些外交政策)則由美國代勞。一些人認為這種政治態(tài)勢會永遠持續(xù)。
事實上,日本人和一些外國評論員常常認為,事實上的一黨統(tǒng)治適合當今日本社會,以軟威權統(tǒng)治為基礎的穩(wěn)定不僅僅適用于中國,也是亞洲模式。亞洲人不喜歡亂象叢生的議會民主。如果亞洲引進那種制度,就會出現臺灣地區(qū)和韓國那樣的混亂局面:文明辯論只是熱身,全武行才是經常上演的高潮。
盡管如此,臺灣地區(qū)和韓國政治總體來說還是充滿活力的。而且,從歷史上看,也并不能說日本或者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反對政治競爭。
事實上,日本歷史也充滿了內亂和反抗。日本是亞洲國家中第一個出現多黨制的國家。二戰(zhàn)之后的一段時期并不那么平靜:集會游行頻發(fā)、準軍事的工會勢力以及左派政黨頻頻活動。經過政府刻意的打壓,慢慢才形成目前一黨獨大的局面。和意大利一樣,日本是冷戰(zhàn)中的橋頭堡。日本國內的保守勢力和美國政府都擔心左翼政府,甚至是共產主義勢力上臺。因此,美國一定程度支持大型保守勢力政黨聯盟。而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前提,正如1 960年代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所言,是日本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將會成倍增長。
在打壓下,日本的反對勢力漸漸邊緣化。但一黨執(zhí)政也帶來了自滿的情緒和腐敗僵化的政治體制。在最近的十年中,自民黨的統(tǒng)治——包括曾經全能的官僚體制的運行——越來越力不從心。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日本政壇,2001年上任的小泉純一郎承諾進行改革。但他的改革力度還不夠。日本中產階級的耐心終于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fā)而到了極限。
不過,獲勝的民主黨還沒到慶祝勝利的時候。他們的黨魁鳩山由紀夫不過是另一個平庸的政客。他的祖父鳩山一郎曾在1954年從吉田茂的手中接下首相一職。而吉田茂則是剛剛卸任的自民黨首相麻生太郎的外祖父。日本民主黨的愿景很宏天賦予當選的官員更大的自主權,減少官僚體系,更少地依賴美國,改善和亞洲鄰邦的關系,給人民更多的權利,減少對財闊的依附等。但如何實現這些目標,鳩山由紀夫和他的同僚還沒有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復。
但是,即便日本民主黨沒有實現競選時期絕大多數的政治主張,但日本人民選擇改變的勇氣將激勵著民主一直前行。即便日后的政治體制又回到1 920年代的模式,也就是兩三個保守政黨角逐政權,那也比一黨獨大的局面要好得多。只要有一個反對黨,就比沒有強。這可以使得政府腳踏實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