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節(jié)足動物門綱:昆蟲綱目:鞘翅目科:埋葬蟲科屬:埋葬蟲屬
列入IUCN紅皮書 保護現(xiàn)狀:極危(CR)
這是一種具有“奉獻精神”的腐肉甲蟲,這不僅體現(xiàn)在它們的伙食上—都是動物的尸體,還有它們那種在埋下的尸體旁親手撫育自己的子女長大的社會習俗。這個科(Silphidae)整個地被稱為埋葬蟲科,但只有Nicrophorinae亞科里的Nicrophorus屬,也就是美國埋葬蟲所在的屬,才會埋葬尸體,其他的應(yīng)稱為“尸甲蟲”才準確。法布爾曾描述過埋葬蟲令人作嘔的生活方式,但對于這些夜行者的生活全貌,及其急劇減少的原因,人們所知甚少。
在腐肉中修筑愛巢
為了保護食物,埋葬蟲會把找到的動物尸體埋葬在地下。腐肉在它們的一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資源有限,美國埋葬蟲會以決斗方式來爭得腐肉。通常是雄蟲先找到一具腐肉,然后再吸引來雌蟲,體型最大的一對在決斗中獲勝后會把腐肉埋在地下。埋葬蟲夫婦把動物尸體的皮毛或羽毛拔下包覆尸體成球狀,交配后雌蟲把卵產(chǎn)在腐肉旁的隧道里,平均一窩卵大概有12~15顆。
最負責任的父母
美國埋葬蟲可能是昆蟲界最負責任的父母了。蟲卵產(chǎn)下后,美國埋葬蟲夫婦并不會像其他昆蟲一樣離去,任由后代“看天吃飯”。成蟲在幼蟲出生后會通過反芻的方式對它們進行哺育,雄蟲和雌蟲都會參與并一起照料后代,這種行為在昆蟲界里是十分罕見的。幼蟲在出生1星期后在土壤中化蛹進行變態(tài),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而它們的父母在停止給它們喂食后就會死去,父母們短暫的一生只有12個月,永遠也沒有機會看見后代成蟲的那一天。
最后四個家園
美國埋葬蟲家族最繁榮的時期,它們曾經(jīng)生活在美國的35個州、哥倫比亞特區(qū)以及加拿大的3個省份里。1920年代,美國東部的美國埋葬蟲數(shù)量就已經(jīng)急速下降,記錄顯示,到了198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美國埋葬蟲也迎來了消亡。如今,生存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美國埋葬蟲只能在羅得島州、俄克拉荷馬州、阿肯色州、內(nèi)布拉斯加州四個聯(lián)邦州的野外見到。
拯救指標性物種
自從1620年英國清教徒登陸美洲大陸,建立殖民地開始,已有超過500種北美本土物種消失在這個星球上。美國埋葬蟲把動物尸體轉(zhuǎn)化成為土壤的營養(yǎng),扮演著“清道夫”的重要角色,科學(xué)家因此認為它是重要的生態(tài)“指標物種”,能反映自然環(huán)境是否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為了避免埋葬蟲滅絕,波士頓大學(xué)在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島上實施放歸人工繁育的美國埋葬蟲計劃,每年都有生物學(xué)家赴島上檢測它們的生存狀況。
生活環(huán)境
這種甲蟲對生活環(huán)境并不做苛刻的講究,它們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棲息地。如果一定要強調(diào)偏好的話,似乎有點青睞牧場草地,橡樹和山胡桃木的混合林提供的開闊林下葉層也能博得它們歡心。相比起樹林,它們更關(guān)心哪里可以獲得腐肉,一只鴿子或者花栗鼠大小的腐肉才能保證它們繁衍的需要,因此腐肉源是決定它們可以在哪里存活的最重要因素。
物種特征
平均身長3.5厘米左右,比一支筆帽稍小,但已是北美地區(qū)體型最大的腐尸甲蟲。更容易與其他種群區(qū)分的是,它們黝黑且泛著油光的翅甲上分布著四塊醒目的橙紅色斑紋,這樣的斑紋也見于它們的面部、觸須以及前胸背板。雖然它們花許多時間與腐肉打交道,生活在地面,但其飛行能力也毫不遜色,這些強壯的飛行舞者一個晚上可以飛行1千米的距離。
致危原因
至今還沒完全解開美國埋葬蟲數(shù)量急劇下降的謎團。有專家認為可能是殺蟲劑的廣泛使用所致,但在某些美國埋葬蟲原生地區(qū),它們戲劇性的消亡在廣泛使用DDT前就開始了。更可能的原因是腐肉源的缺少,作為以腐肉為生的甲蟲,土地使用的變更減少了美國埋葬蟲賴以生存的中小型腐尸,例如鳥類和嚙齒動物腐尸的產(chǎn)生,原來在北美常見的旅鴿的滅絕,可能也間接導(dǎo)致了美國埋葬蟲消亡的生態(tài)連鎖反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