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乒乓球真正經歷“膠”、“水”之戰(zhàn),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的女子乒乓球世界杯賽。水溶性的無機膠水代替了橡膠和有機溶劑為主的有機膠水,借力打力不再那么容易。
“好運北京”2007國際乒聯職業(yè)巡回賽總決賽的現場,3:0完勝這樣的比分鮮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張怡寧4:3險勝帖雅娜的緊張賽局,一切只因為“無機膠水”的出現,國際乒聯決意用水溶性的無機膠水代替橡膠和有機溶劑為主的有機膠水,2008年9月1日,禁膠令正式生效。于是,“好運北京”成了乒乓國手應對無機膠水的暖身賽。
身陷“膠水門”
有機膠水直接影響彈性和速度,在這個時代,運動員習慣了“借力打力”。把天然橡膠,有時也用合成橡膠的橡膠粉溶于有機溶劑中,這就是有機膠水。速千的強力膠刷在拍面、海綿和膠皮之間,瞬間產生化學反應:溶劑開始揮發(fā),滲透到海綿的每個縫隙里,充滿氣體,不斷脹大、發(fā)泡,中遠臺連續(xù)對拉的訣竅就是這些“氣泡”。
“好運北京”的賽前,王勵勤甚至會刷上20遍有機膠水,膨脹的海綿,增加擊球后的速度,“力王”以此作為拿下暴拉暴沖對拉僵局的硬件保障。
“彈得好”與“彈不了”同時發(fā)生在“好運北京”賽場上?!坝袡C球拍”助正膠和生膠等力量型打發(fā)的選手一臂之力,但是,有機膠水的彈性是暫時的,一旦彈性失效就會扯選手的后腿,20層有機膠水讓王勵勤的力量有的放矢,卻沒有讓馬琳享受同等待遇。
被牢牢固定在馬琳的球拍底板上的海綿,經過了幾局的弧圈球、上旋球、下旋球,快攻和搶拉,長期處于拉伸狀態(tài),無法回到最初的形態(tài),彈性沒有了。最終,四分之一決賽驗拍時,海綿過厚,馬琳被迫換拍,拿著同門王皓的備用球拍,才得以應戰(zhàn)四分之一決賽。
除了彈性表現失準,含有甲苯、二甲苯等有毒成分的膠水,極易揮發(fā),對身體有害,2007年5月的世乒賽,日本選手在粘拍時昏倒,此事終于讓國際乒聯下令“禁膠”。
適應“無機賽場”
“倒退五十年”,“打起來肯定沒勁”,這是乒壇國手劉國正和李佳薇對無機膠水的評價?!敖z令”一出,專門為選手賽前粘拍提供的粘拍室會消失,隨后,險些消失的還有國手們的備戰(zhàn)激情。有機、無機膠水并存的“好運北京”和“北京奧運會”讓國手們意識到,“無機膠水”是繼11分制、直徑40mm之后的又一次改革。
首個“無機賽場”是2009年5月的世乒賽,當國手們的球拍全部換成無機的,讓觀眾血脈賁張的中遠臺對拉增多,直板威力削弱,眼花繚亂的削球絡繹不絕。
不含蔗糖、香精、聚乙烯醇這些有機化學成分,由鎂、磷、鋁、鐵、水和滑石粉等組成的無機膠水,無毒、無昧,像水一樣,直接溶于海綿和膠皮上,沒了橡膠的彈力,也就沒了附加的速度。彈力和速度的下降,直拍選手的“直來直往”沒了看頭,更加挑戰(zhàn)技術型選手的隨機應變。
“無機球拍”的速度下降,選手有更多時間反應,控制球的旋轉和落點,同一球,選手花更多拍爭搶,同一局,球的來回也會更多。以速度取勝的直板打法球路少,占不了什么便宜。
“無機球拍”的彈力變小,網下吃球更“實”了,同一個拉球動作,吃球后的延遲時間不同,也會使球旋轉的速度不同。直板打法選手用單一技術對抗“無機球拍”,而削球打法的選手卻結合弧圈、旋球等多種戰(zhàn)術,組織進攻。
無機賽場,力量和戰(zhàn)術的對決中,力量敗陣。也就是說,無機賽場對選手力量的要求降低,對年齡的要求也會降低。無機賽場上,瓦爾德內爾和格林卡這樣的老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