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是動物的一種生存技能,成功的偽裝使動物擺脫了許多麻煩。一些動物可以使自己與周圍的環(huán)境完美地融為一體,如果不仔細尋找,你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它們的存在;一些動物則給自己披上色彩斑斕的“外套”,并飾以特殊“徽章”,把自己偽裝成危險的、有毒的種類,好讓天敵敬而遠之。動物的偽裝本領(lǐng)有時候讓人類也自嘆弗如。
在自然界中,動物每多一項技能也許就會多一分生存的機會,而且還可以提高它們繁衍后代的概率。這一簡單適應(yīng)法則使得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動物在漫長的旅程中進化出了一系列獨特的本領(lǐng),其中應(yīng)用得最為廣泛且形式最為多變的本領(lǐng)就是動物的偽裝。偽裝可以將動物完美地隱藏起來,可以使動物在尋覓食物的同時有效地躲避天敵的攻擊,避免成為別人的盤中大餐。那么動物是如何偽裝自己的呢?
隱藏自己
對于那些善于隱藏的動物來說,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是影響其如何偽裝的主要因素。最簡單有效的偽裝就是使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變得“一致”。自然棲息地中的各種要素均可能成為動物偽裝自己的參考模型。鹿、松鼠、刺猬和其他很多動物的體表都帶有一定的褐色,這是與森林中的地面、樹干和土壤相似的顏色;鯊魚、海豚和其他很多海洋生物都披有淺灰藍色的外衣,這有助于它們與水下柔和的光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動物如何給自己的身體著色呢?這取決于它們的生理結(jié)構(gòu)。動物有兩種形成隱蔽色的方式。有些動物體內(nèi)含有色素細胞,細胞內(nèi)的化學物質(zhì)可以吸收一些波長的光,反射其他波長的光,使動物的體表顯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即色素細胞所反射的所有可見光波的整合色);還有一些動物能通過微小的物理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顏色,這些結(jié)構(gòu)的作用與棱鏡相似,即通過折射或散射可見光,反射出一定的顏色。例如北極熊的皮膚實際上是黑色的,但人用肉眼看到的卻是“白色”的,原因就在于北極熊的毛是一根根中空透明的小管,小管的內(nèi)表面粗糙不平,光線被折射得非常凌亂,所以北極熊看上去近乎白色。
這兩種產(chǎn)生色彩的方式可能同時存在于同一動物個體的身上。比如爬行類動物、兩棲類動物以及一些綠色的魚類,它們既有一層帶有黃色色素的皮膚,同時也有一層可以反射藍色光的“棱鏡”皮膚,這兩層皮膚相結(jié)合使得這些動物的皮膚呈現(xiàn)出綠色。
生物的色彩生成模式,不論是化學方式的還是物理方式的,都是由基因所決定的,都是通過父母遺傳給自己的子女的。在自然選擇過程中,一個物種會逐漸進化出適合自己的隱蔽色。在野外,身體顏色與環(huán)境相似的動物更容易被捕食者忽略,從而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同時也必然會比其他動物擁有更多繁衍后代的機會。而這些善于偽裝自己的動物的后代也繼承了父母的隱蔽色,并將這一優(yōu)勢繼續(xù)傳承。長此以往,這些動物就進化出了理想的“隱身衣”。
除了環(huán)境因素外,由于偽裝的最終目的是躲避天敵,因此動物天敵的生理及行為也是影響動物偽裝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斑馬的最主要的天敵獅子是色盲,所以斑馬也就沒有必要模仿草地的色彩,黑白條紋的毛皮并不會在獅子面前暴露它們的行蹤。
除了利用隱蔽色來達到偽裝目的之外,許多動物還會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特別的“設(shè)計”,例如選擇一些斑點或花紋來隱藏自己。這些斑點和花紋通常與動物棲息環(huán)境中的某些因素相似,如像在草地中生存的動物的身上往往就具有和草叢相似的長長的豎條紋。這些條紋還有一個作用,即產(chǎn)生一種整體不協(xié)調(diào)感,使捕食者無法準確辨識獵物的頭到底朝向哪個方向,因而也就無法判斷獵物到底會向哪個方向逃跑。很多魚類也有類似的偽裝方式,盡管它們身上色彩艷麗的條紋會使它們看起來更顯眼,但當它們集合成大群游動時,這些彩色的條紋互相混合,往往會令捕食者頭暈目眩。此外,動物體表的“質(zhì)地”也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隱蔽自己。例如松鼠的毛皮相當粗糙,使得它們的外表不論從顏色上還是質(zhì)感上都更接近樹皮。
變色大師
在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偽裝方式就是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相似。不過,動物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不是靜止不變的,對于動物來說,季節(jié)的更替往往帶來棲息環(huán)境的巨大改變。在春天和夏天,哺乳動物的棲息地往往遍布各種各樣的植物,綠色和棕色是其中的主色調(diào);但進人秋冬季后,這一切都將被白茫茫的大雪覆蓋。如果動物的體色是與夏天樹干的棕色色調(diào)相一致的,那么它們在冬天白色的背景中就會變得異常顯眼。于是,很多鳥類和哺乳類動物通過在每年換季時更換自己的毛色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鳥類的羽毛和哺乳類動物的毛皮就像人類的頭發(fā)、指甲一樣,是由死細胞構(gòu)成的組織,因此這些動物無法隨意改變這些組織,如果想要改變身體的顏色,就必須將一身“舊服”整體換下,披上具有全新顏色的“新衣”。而這一變化大多依靠日照時間和溫度的改變,觸發(fā)動物體內(nèi)各種激素的改變,從而給動物一種應(yīng)當更換毛色的信息。
對于一些無脊椎動物,以及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和魚類,決定身體顏色的組織是由活細胞構(gòu)成的。因此,這些種類的動物大多進化出了一套更為先進的本領(lǐng)——可以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來調(diào)整自己的體色,烏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就是其中最為出色的“身體彩繪藝術(shù)家”,它們可以嫻熟地操縱色素體來改變周身皮膚的顏色。
烏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的皮膚中擁有一套色素細胞,其中每個色素細胞都含有一種單一的色素,而且都由一條可以收縮和擴展的環(huán)狀肌肉包裹。當收縮肌肉時,這些色素細胞會變得像光碟一樣扁平,而當放松肌肉時又會恢復其本來的形狀,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小的水滴。比起扁平型的細胞,這些水滴狀的細胞往往難以被察覺到。簡單地說,烏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可以通過收縮一部分肌肉,使~些“色彩顏料”被擠壓到色素體的頂端,在皮膚上呈現(xiàn)出相應(yīng)的顏色,同時放松另一部分肌肉,使該部分的色素體不顯色,從而達到改變身體顏色及圖案的目的。擁有了這種能力,烏賊和章魚等就可以通過精確地壓縮部分環(huán)繞色素細胞的肌肉,在皮膚上變換出各種具有不同顏色的圖案,使自己完美地融入到各種環(huán)境當中。
實際上,還有一些動物可以通過攝取含有不同色素的食物來改變自己的體色,例如軟體動物中的海蛞蝓(也稱海兔)。當海蛞蝓在一種珊瑚中覓食時,它們的皮膚和腸系中就會積聚來自這種珊瑚的色素,變成和珊瑚相同的顏色,而當它們游到另一種珊瑚中覓食時,它們的體色隨著食物的改變又換成了另外的顏色。
在爬行類動物中,最為著名的變色大師~變色龍也是利用相似的機制來改變身體的顏色的。不過有趣的是,變色龍往往不是依據(jù)周圍的環(huán)境,而是依據(jù)自己的心情來變化其體色的。
模仿高手
除了將自己隱藏在環(huán)境當中外,動物的另一種有效的偽裝術(shù)就是使自己看起來像其他某些生物,以此嚇退天敵的進攻。
副王蛺蝶以模仿帝王蝶而聞名。這兩種蝴蝶都生有亮橙色的翅膀,中間夾雜著黑色條紋,翅膀邊緣還點綴有白色的小斑點。但很多鳥類都不會主動捕食帝王蝶,原因在于這種蝴蝶的味道實在是非常惡心。副王蛺蝶對于鳥類來說是非常美味的,但它們卻可以憑借與帝王蝶相似的外表逃過鳥類的捕食,很多鳥類會把副王蛺蝶認作帝王蝶而主動避開。
很多魚類也通過冒充那些有毒的種類嚇走身邊的捕食者。瑰麗七夕魚具有與鱔類相似的體色,尾部的巨大斑點看起來像極了鱔魚的眼睛。因此,當瑰麗七夕魚遭到攻擊時,它就會立即游進一個小洞穴中,只露出“鱔魚的頭”,讓那些敵人敬而遠之。
在眾多善于模仿的動物中,被稱為“海之忍者”的擬態(tài)章魚的模仿本領(lǐng)最讓科學家感到吃驚,與擬態(tài)章魚比起來,上面所有動物的行為簡直就是小兒科。
擬態(tài)章魚是無脊椎動物中笫一個被發(fā)現(xiàn)可以系統(tǒng)地模仿多種生物外表的種類。與大多數(shù)善于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章魚種類不同,擬態(tài)章魚選擇模仿的對象往往是蓑鮋和海蛇等有毒的生物。
蓑鮋(也稱獅子魚)是一種背鰭上具有毒刺的色彩鮮艷的魚類,模仿它們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列擬態(tài)章魚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擬態(tài)章魚可以將自己的頭部擠壓成蓑鮋身體的形狀,再向四周大膽地伸展開自己的觸手來模仿蓑觸有毒的背鰭棘。海蛇的身體上具有黑白色相間的條帶,看起來與陸地上看到的蛇沒有明顯的區(qū)別。那么,一只具有八只觸手的章魚怎樣做才能讓人覺得它是一條蛇呢?擬態(tài)章魚首先利用皮膚中與烏賊相似的色素細胞來改變身體的顏色,形成黑白色條帶,做到這一點似乎并不困難,但僅僅靠改變身體的顏色還不能很有效地模仿海蛇。神奇的是,接下來擬態(tài)章魚會卷起它的6只觸手或全部埋人沙土中,然后用僅剩的兩只腕臂分別向兩個方向伸展、抖動,將一條海蛇模仿得活靈活現(xiàn)。研究人員認為擬態(tài)章魚至少可以模仿13種不同的動物,包括水母、??臀r蛄等。當然,科學家也許還沒有發(fā)現(xiàn)擬態(tài)章魚的全部本領(lǐng)。
擬態(tài)章魚更為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其神奇模仿技能下的聰明才智。與其他體形相近的動物相比,擬態(tài)章魚具有“碩大”的大腦以及驚人的學習能力,它們可以認清敵人,并作出準確而快速的反應(yīng)。例如,擬態(tài)章魚只有在雀鯛的面前才會將自己偽裝成一條海蛇,因為海蛇主要以雀鯛為食,偽裝成雀鯛最大的敵人可以最有效地嚇退這種生物。
這種模仿有毒或者其他具有較強攻擊性生物的方式和普通的偽裝方法有明顯的不同,但卻達到了同樣的目的。
通過擁有一身與環(huán)境相似的外表或者模仿其他生物,動物在極大程度上減少了被捕食的風險,這種適應(yīng)性的防御技能與牙齒、利爪等攻擊性“武器”相比,是更為有效的生存工具。畢竟,被自己的敵人忽略或讓它們主動離開,總比不得不通過奮力抵抗才能逃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