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隱性采訪 電視記者 “三者” “三不”
隱性采訪是記者在采訪活動中不公開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訪對象感知的前提下,運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秘密獲取新聞素材的采訪活動,是一種輔助性的特殊采訪方式。對于電視記者來說,隱性采訪更有其特殊意義,特別是揭露性、批評性的報道,可有效獲取這類新聞事實,尤其是隱性采訪中采集到的現(xiàn)場聲和圖像更能體現(xiàn)新聞的真實性,極大地滿足了受眾的收視興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電視主流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增強了媒體公信力。
一、電視記者隱性采訪的必要性
1、可以突出新聞來源。電視記者假如公開對一些揭露性、批評性的事件進行采訪時,很難拍到“原生態(tài)”事件發(fā)生的真實情況,有的只能間接通過他人之口了解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可信度、說服力都很差,新聞來源不是很明確,公信力不強。而在隱性采訪中,記者都是深入一線,而且是在被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采訪拍攝,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都被記者囊括機中,原汁原味地記錄了事件全過程,其畫面鏡頭語言十分明了,新聞來源清晰真實可信。
2、可以提高新聞含金量。對違法犯罪等方面的隱性采訪,多為受眾所關注,具有較強的可視性?!赌暇┝憔嚯x》經(jīng)常運用隱性采訪,讓觀眾看到了生活背后的許多隱秘,提高了人們分辨是非能力,同時也拓寬了節(jié)目領域,許多公開采訪不能拍、拍不好、最好不拍的節(jié)目,都能夠被隱性采訪搞掂。近些年來,隱性采訪越來越多地被眾多電視新聞媒體所采用,從某種角度講,是隱性采訪提高了新聞的含金量,增強了電視傳播的感染力。
3、可以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進行特殊揭露和評判。隱性采訪可以避免公開采訪的缺陷和難處,化被動為主動,記者不必絞盡腦汁去應付那難纏的一套套“官話”,也不會對某些揭露性的報道而打草驚蛇,從而保證了采訪質(zhì)量,獲得大量公開采訪無法得到的素材,提高了采訪成功率。就拿中央臺的《焦點訪談》《每周質(zhì)量報告》及今年新改版后的《晚間新聞》等欄目來說,許多揭露、評判性的節(jié)目之所以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其中隱性采訪功不可沒。
二、電視記者在隱性采訪中應做到“三者”
各級電視臺為了鞏固和提高本臺的收視率,努力將節(jié)目內(nèi)容做到“三貼近”,其中隱性采訪就是改進新聞性節(jié)目的有效手段??墒情L期以來,記者在隱性采訪時的角色定位一直比較模糊。筆者認為,電視記者在隱性采訪中應做到以下“三者”。
1、記者是務實的工作者,不是“法官”??陀^真實是指新聞事實必須客觀存在及媒體運用文字、聲像手段播放新聞必須客觀真實。電視記者在隱性采訪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加強調(diào)查研究,不得弄虛作假,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歪曲事實。要全面地看待問題,防止主觀性、片面性和絕對化,努力做到從總體上、本質(zhì)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2008年,某市電視臺一名記者對全市工商系統(tǒng)行風服務情況進行了暗訪,由于記者沒有弄清楚被采訪者的具體身份,就報道了該市工商系統(tǒng)某鄉(xiāng)鎮(zhèn)工商所服務態(tài)度惡劣。后來了解到,被采訪對象不是工商所人員,而是一個剛被開除的協(xié)管人員在工商所鬧事。此報道播出后,給該市工商系統(tǒng)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在隱性采訪中記者一定要有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做一個媒介法官,超越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
2、記者是公共利益的維護者,不是人格權(quán)益的侵犯者。社會與公眾的認可是法律確認一項行為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據(jù)。隱性采訪的事件必須是損害到絕大多數(shù)人利益而不是少部分人的利益。如果這種違法行為只在特定的兩人之間進行,未影響到多數(shù)人利益,那么新聞媒體就不必采取隱性采訪手段。如某男干部與某一女青年長期非法同居,由于這一違法行為只發(fā)生在特定人的身上,未對公眾造成傷害,記者不宜進行隱性采訪,否則只能是滿足了一些受眾的獵奇心理。采訪對象是普通公民的話,就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等相關權(quán)益,還有可能引發(fā)糾紛。2002年4月起施行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68條說:“侵害他人合法權(quán)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jù),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jù)?!庇浾咴陔[性采訪中不留意就會觸及法律保護的公民人格權(quán),包括隱私權(quán)、名譽權(quán)、肖像權(quán)、人格尊嚴等,故在隱性采訪中記者要嚴格遵守記者職業(yè)道德準則,準確把握和運用隱性采訪,充分發(fā)揮電視輿論監(jiān)督作用。
3、記者是真誠的對話者,不是“新聞事件”的制造者,更不是犯罪的教唆者。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只能客觀報道事實,不能誘導犯罪事實發(fā)生。2007年江蘇衛(wèi)視《1860新聞眼》有一條新聞對南京出租車司機不打票載客現(xiàn)象進行了暗訪。記者以乘客的身份乘坐了20多輛出租車,并與這些司機進行了對話,真實地偷拍了司機的談話與車內(nèi)衛(wèi)生狀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司機不肯打票現(xiàn)象普遍存在。記者的隱性采訪只是為公眾利益而動。相反,有的記者暗訪小姐“三陪”現(xiàn)象,竟然親自體驗“三陪”服務,此類隱性采訪記者實施了違法行為并構(gòu)成了違法事實。記者“以身試法”獲取第一手素材的行為,制造新聞事件,無形中也起了明顯的不良示范效應。記者在隱性采訪時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一個真誠的對話者,不能知法犯法,更不能做一個犯罪的教唆者。
三、電視記者在隱性采訪中應注意“三不”
1、不能濫用隱性采訪。隱性采訪可以使記者獲得豐富翔實的新聞素材,但隱性采訪只是公開采訪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工具,是在不得已情況下對公開采訪的補充,而不能將事情不分大小,不客觀分析情況與后果,濫用隱性采訪。
2、不能突破法律禁區(qū)。受眾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節(jié)制“隱性采訪”也是媒體規(guī)避新聞官司的需要。從法治發(fā)展的角度講,媒體應該成為尊重法律的典范。記者并不享有司法行政特權(quán),不得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不得侵害他人的住宅、通信等權(quán)利,不得偽裝法官、警察等依法授予的特定身份,不得妨害單位和公共場所的正常秩序,這些都是隱性采訪的法律禁區(qū)。
3、不能背離輿論導向。隨著媒體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媒體對公眾的“迎合”甚至“媚俗”之風日漸盛行,背離了媒體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如果無節(jié)制地使用隱性采訪揭露社會陰暗面,將丑惡過程詳細化,這對正確社會價值觀的樹立以及社會個體的社會化都是不利的,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一味追求收視率和轟動效應,否則,就會走偏方向。
參考文獻
1、《新聞法學》顧理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2
2、《當代新聞采訪學》礦云妙,暨南大學出版社,2000.7
3、《實話》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8
4、《中國廣播影視法規(guī)政策實用手冊》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9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廣播電視局新聞部)
責任編輯:周蕾 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