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C.s.路易斯,20世紀閃耀的人類群星中,璀璨奪目的兩位文化大師,他們的思想代表了有關人類幸福本質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在《終極之問》一書中,通過作者巧妙揉合的“會面”,他們的論點第一次比肩而立,正面交鋒——關于良知、快樂、性、愛、痛苦、死亡、造物者。針對這些生命中的重大問題,雙方給出了具有影響力又互相沖突的回答,展示了一直以來人類終極意義的矛盾欲求,以及耐人尋味的掙扎與探索。如果說弗洛伊德依靠的是對人的(特別是性的)心理的分析,那么,路易斯依靠的就是對神的(特別是基督的)啟示的領悟。這兩位太師在此同你討論的,絕不僅僅是“怎樣才能快樂?”而且還有與之緊密相關的一連串問題。
在世界上,誰能快樂?
不一定是以下名詞:“總統(tǒng)”、“總理”、“王子”、“公主”、“富翁”、“富婆”。
也許,“哈佛大學的學生”是一個不錯的答案。
但是本書的作者尼科利卻告訴你:哈佛大學的學生們多半都說,他們“不快樂”!那么,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你是否快樂?人為何常常不快樂?怎樣才能快樂?這是一個終極之問。
這本書的一個獨特之處是,這兩位大師在這些問題上曾經完全致,后來又截然相反——人的一致,是指兩人都曾抱有類似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曾對“終極之問”和“快樂”問題有類似的答案。兩人的相反,指的是弗氏直到人生的終結,都保持早年的理論:而路氏則在人生的中途,就幡然悔悟而皈信基督。從此。兩人對本書目錄中所有的重大問題,都有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弗洛伊德至少在其著述中依然故我,而路易斯則在著作和生活中都拋棄舊我,儼然新生。你可以想見,這樣兩位觀點截然相反,卻同樣雄辯滔滔的大師,在有關宇宙人生的這些重大問題上,唇槍舌劍,同臺交鋒,是何等精彩。
這本書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這兩位太師的個人生活一從他們的憂郁癥到性心理,從他們的幼年遭遇到婚姻關系,從他們的親友同事到學術生涯,從他們身體的病痛到臨死的情形……都圍繞著目錄列舉的重大問題,得到了彼此對照的一一展示。這兩位都曾飽經人生磨難(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的大師,哪一位更加快樂,哪一位的理念更加真實可信。
為什么需要“終極之問”?
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一個大醫(yī)院的腫瘤科醫(yī)生,她面對的是絕癥,目睹過許多人的死亡。問她,人們在臨終前是什么樣子?她說大多非常崩潰、恐懼。又問,那什么樣的人面對死亡會比較從容安穩(wěn),是老人嗎?是教育程度高的入嗎?是有權有錢見過世面的人嗎?或者是男人?男人也許更堅強些?腫瘤醫(yī)生說都不是,而且很可能正好相反。人是否敢于面對死亡與金錢、地位、階層、性別沒有什么關系,只與愛有關。用她的話說,就是“一生中感受的愛比較多,對美好感情體會和表達得比較充分的入,面對大難更坦然。”
她清楚地說明了什么能讓我們的靈魂安穩(wěn)。我們需要愛。
正如史鐵生所說,“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而且是被分開來一個個拋到這個世界上的”,所以人的本質是孤獨:孤獨就需要交流與安慰,所以我們需要愛,這是本質的需要。與堅不堅強沒有關系。被愛使我們克服孤獨感和不安全感,而付出愛使我們感到虛妄的人生有了意義?!?/p>
這才明白,我們需要一個永恒的愛,從不放棄,永遠溫柔。我們拼命在塵世尋找這種愛。卻總是找不到。朋友可能移情,愛人可能別戀,只有母愛可能比較接近永恒,但畢竟不能永恒。如果你知道真的會有一個人愛你,不管你多糟糕都愛你,你是不是覺得心里安定了一點兒?溫暖了一點兒?
心理分析這門學科的鼻祖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是把人類靈魂的控制權從上帝的手里奪回來??伸`魂的確是與上帝有關的事,人類豈能全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