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實話實說”?就是老老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地說,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其特點是字字句句皆有出處,容不得任何夸張與想象。而“避實就虛”卻并不要求一字一句皆有出處,它追求的是妙語連珠與妙趣迭出。事實也表明,這種看似虛幻的“說”法極富表現(xiàn)力,常常能使人“避實就虛”,極方便地擺脫困境。
不信,請聽一個傳說。一次,才子解縉陪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不料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深感失望,曾下令解縉“吟詩記之”。請注意,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如果解縉直言其事,想必皇上不快,如果皇上大怒,豈不是腦袋不保?反之,如果解縉因深感為難而不說不吟,豈不是又成了有意抗旨?那么聰明的解縉是怎么說的呢?請聽他那首出口成章的詩:“數(shù)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p>
妙!果然是妙語連珠!既做到了“實話實說”,又做到了“避實就虛”。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分析一下這首極富靈氣的小詩。先看前兩句,“數(shù)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此乃“實說”,的確完成了皇上“吟詩記之”的命令!妙的是后兩句,“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此乃“就虛”,緣何?因為龍乃是傳說中的神靈,并非實物。這才能恰到好處地安慰朱元璋,意即:沒釣到魚是因為您特別神圣。普通的魚實在沒資格見您,您這樣的真龍?zhí)熳永響?yīng)釣龍,遺憾的是金水河沒龍!自然,就這么一勸,果然把皇上勸得心花怒放。
那么,是不是“避實就虛”的說法挺容易掌握?不是,它也必須“有根有據(jù)”。
請再細品另一個例子。也是明代,明成祖有個貴妃死了。祭祀時把大學士解縉請了來,讓他朗讀祭文——那所謂的“祭文”不過是一張白紙,上面除了四個“一”字并沒有文字,實乃典型的“無”。但解縉不慌不忙,立即變“無”為“有”,開口讀曰:“巫山一片云,峨嶺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長安一輪月。云散,雪消,花殘,月缺。嗚呼哀哉!尚饗!”明成祖聽了,非常高興。(見《快園道古》)
妙!此言既出,的確值得稱贊。且看那張紙,既然其上空空如也,當然無從讀起。但“巫山一片云,峨嶺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長安一輪月”皆是可以想象的美景,而“云散,雪消,花殘,月缺”皆是可以讓人感慨萬千的憾事,就盡可以演繹開來,聯(lián)想開去。將此情此景讀成“嗚呼哀哉!尚饗”的悼念之文。如此避實就虛,豈不是大智大妙之極!
自然,解縉這巧妙的“說法”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發(fā),這就是,只要說話者肯動腦筋,在適當時變“實話實說”為“避實就虛”,就完全可以變“山窮水盡”為“柳暗花明”。
自然,運用這一技巧時必須注意兩點:
(1)必須以一定的“實”作為神聊妙侃的出發(fā)點。如果沒有“實”作為基礎(chǔ),空穴來風無中生有,操作起來將沒有“依據(jù)”。(2)必須既出于“實”而又擺脫“實”,切不可被“實”圈死,這才能“虛實結(jié)合”“以虛代實”。
請再看一個極成功的例子。明永樂年間一個中秋之夜,明成祖朱棣大宴群臣,剛欲開宴賞月,月亮突然被云彩遮住。成祖令解縉就此賦詩,解縉立即出口成章,吟出《風落梅》一首:
“嫦娥面,今夜圓,下云簾,不許臣看。拼今宵,倚欄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成祖聞言,果然大喜。(見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九)確實,中秋無月是個憾事,但,聰明的解縉一聯(lián)想,也就立刻寫出了一首情意深長的好詩。
不信請細品:云遮霧障,的確已看不到美麗的嫦娥了,但既然寂寞嫦娥乃天姿國色,就定然會有客造訪廣寒宮,那么,來者是誰?是伐桂的吳剛,還是桂花樹下的淘氣的玉兔?是從銀河岸邊飄來的織女,還是神話中也上過月宮的唐明皇?果然越想越有詩意,越想越神奇,這就是成功的“避實就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