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用質(zhì)樸的方磚墊高了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誰,用堅硬的骨骼升華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長城喲,是你,我們民族的脊梁啊!那么,就讓我們在這古老的方塊字里,再次——
【美文一】
夜謁長城
夢陽
號角、烽火、狼煙、劍氣……
已隨那悠悠歷史在人類的思索中沉寂。
滾木、擂石、飛鏃、鳴鏑……
已隨那滾滾煙塵在血色的黃昏里遁逸。
七尺道上,隱隱有馬鈴聲自亙古而來,一聲聲如歌如泣。
秦關(guān)巍巍,漢月皎皎。
那閃著溫潤明眸的月亮,以梨花般的月色沖洗了硝煙的陰晦,淘洗了戰(zhàn)火的煙塵,你為何還在痛苦中默默地反思?
風(fēng)過依舊無言,雨來仍然不語。
血與火洗禮過的鏗鏘骨骼里刻滿了憂患與抗?fàn)?榮與辱鍛鑄過的滄桑容顏上寫滿了野蠻與文明。你依然不悔地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于群山之巔,穿越青青月色與茫茫的煙云,在一個民族的圖騰里綿延成不朽的傳奇。
垛口上,無數(shù)高傲的頭顱和雄健的身影倒映在黎明的天空,可是在同小動物、花草和小溪一道觀看東方輝煌的崛起?緊握黃土塑成的名片,觸摸甲骨文與大機器的聯(lián)系,這蒼涼與沉重的文明之門該以怎樣的鑰匙開啟?
逐日的漢子!
戍邊的男兒!
苦吟的詩人!
……生命的意象潮水般漫過心頭。思想后面,浩淼的水域里,無數(shù)鷗鳥的翅翼正拍打著清脆的希冀。
歲月不能剝蝕你的思想,風(fēng)雨無法銷蝕你的偉岸。風(fēng)高月黑的夜晚啊,你蒼勁豪壯的歌聲,正在穿越蒼白的夜色,撥開沿途的霧靄,在一群黃皮膚人的執(zhí)著尋覓里悠悠而來,不絕如縷。
漫漫黃土,操起歲月冷酷的利刃,剖示生命的黯然與輝煌;那峭壁上映山紅炸成的淬火言辭,把誰的生命提升成了一首流芳千古的絕句?
長城啊,不衰的象形文字在你的魂魄里鑄就民族思考和崛起的歷史長卷,莊重地擺放在后來者面前,我顫抖的纖纖手指該怎樣將你凝重的扉頁打開?又該以怎樣的心情去撫摩那一個個淬火的字跡?
而今,在你那每抓一都會滲出血來的泥土里,是誰在虔誠地把構(gòu)筑詩歌大廈的方磚苦苦尋覓?
大夢遠(yuǎn)逝,我分明看見你的名字,我的名字,大家的名字都深深鐫刻在那長滿了苔蘚的斑駁古壁。
長城啊長城,今夜,在你無言的昭示里,我濾過的靈魂,只愿——
生,做你臂彎中倔強超拔的青松!
死,做你懷抱里溫順馴服的黃土!
我要遍數(shù)風(fēng)暴中馳騁的馬匹,惠風(fēng)中幸福的野菊,連同心中澎湃的激情,為你做那最圣潔的獻祭。
……
天蒼蒼,野茫茫。
長城啊,你可知道有個民族秉承了你的從容、你的堅毅、你的寬容,你的不屈。因而太陽每天都以嶄新的姿態(tài)在其頭頂燦爛地升起?
長城啊長城,深深根植于一個偉大民族心靈里的不朽豐碑,你可知道,今夜誰將為你無眠,在這如水的月色里?
(選自《茂名日報》,2003年10月21日)
【品與悟】
寫抒情散文不僅需要強烈的情感,更要有優(yōu)美含蓄的語言。此文即如此,作者飽含對長城的崇敬之情,行文中大量的對偶句,有力地增加了文章的整飭性和古典美;大量排比句、反問句的運用則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文章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韻律。在結(jié)構(gòu)上,由古及今地展開,使得文章內(nèi)容充實、豐厚,并使結(jié)尾處情感的升華水到渠成。
【美文二】
長 城
葉靜
歷史老人的手臂上,勃起一道遒勁的青筋;一個民族的力量,定格為歲月鐵骨錚錚的造型。
在每一塊巨大的方磚上,仍回響著歷史鏗然的足音;每一個長城垛口,都醒著昨天峰巒如蹙的眼神。
一塊磚和一塊磚,互相咬緊著一個信念,只有吶喊,已經(jīng)升騰為昔日的烽煙;圓圓的落日正在向燕山滑去,殷紅的桃花竟然開到我們的眼前。
看見這逶迤的長城,你就知道華夏子孫為什么那樣崇尚騰龍。長城分明就是龍的展示,你在這里會看到龍的氣魄龍的雄風(fēng)。
進入我相機鏡頭的是一幅蒼茫的風(fēng)景,進入我肺腑的卻是一個民族的血性。我的脈管連接著長城的靜脈,我的激情奔涌著不屈的基因。
我們的祖先保留下來這樣一條亙古的長聯(lián),只有黃河可以作為下聯(lián)與它對仗。當(dāng)世紀(jì)之手打開一部輝煌的巨著,東方文明已崛起成這個星球上共同的驚羨和矚望。
長城,分明是中華史冊的裝訂線,它裝訂著一部血與火的寓言;它又是一卷斷代的殘簡,鐫刻著王朝的興衰與嬗變。
帶著長城入夢吧,我的夢境會因此而寥廓、幽深。
(選自《散文詩》,2004年第6期)
【品與悟】
寫長城這個老話題,切入角度一定要巧妙。作者開篇巧妙地以擬人手法著筆,接著,繼續(xù)大量運用擬人和比喻手法,并且注意長短句的交錯運用,從而使文章處處洋溢出一種精致的典雅美,而其中虛實交融手法的運用則增強了文章的詩情畫意,讓人回味無窮。
【美文三】
長 城
張抗抗
那原本僅僅只是一堵墻,世界上最長的超級圍墻,因弱小恐懼而堆砌,因故步自封而蹲守。歷經(jīng)腥風(fēng)血雨,漫長的歲月里,圍墻越來越高越來越長,那個民族卻趴在墻內(nèi),日漸萎靡孱弱。它也終由一個實在的建筑物,衍化為華夏民族的文化象征,延續(xù)千年,變成一個抽象的符號。
長城是否曾經(jīng)真正有效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長城下的戰(zhàn)事留下了多少可傳誦的勝績?至今有人質(zhì)疑。然而,這座千年內(nèi)不斷加固延長的城墻,最后把華夏民族自身乖乖地圈在了中原大地的母體之內(nèi),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在漢民族的民間傳說中,長城即便倒坍800里,也不是被臂膀和戰(zhàn)車推倒,而是被女人悲哀的眼淚哭倒的。
有人做過極其精妙的比喻:“長城像一條奇長的拉鏈,由西向東,橫綴在中國北部的土地上,當(dāng)它閉合的時候,就把兩邊的人連接在一起;當(dāng)它拉開的時候,就把兩邊的人撕裂開來?!?/p>
詩人周濤在散文名篇《游牧長城》中,對長城有過大段精辟的描述,其中有這樣的佳句:
“長城是祖先們痛苦的紀(jì)念碑。長城有多長,我的祖先的痛苦就有多么長;長城有多重,我的祖先的痛苦就有多重?!薄叭绻f,地球引力是人類的第一引力,那么在中國,可以把長城引力稱作第二引力”,“長城可以什么都是,但它不是詩”,“長城這象征著守護農(nóng)業(yè)文明的褲腰帶,一次次,被粗硬的手強行解開了”。
這本是一個可供想象和推理的比喻,一個可由此豁開缺口的通道。但我們的思路在此拐彎,我們發(fā)現(xiàn)墻磚上的血跡早已褪色,烽火臺的硝煙歸于沉寂;長城已經(jīng)終結(jié)了往昔的防御功能,沉默地立于群山之巔,無法再激起人們對狼煙的驚懼。它只是兩千年來多種文明沖突、和解的見證,一座令世界驚嘆的歷史建筑奇跡,一道雄闊壯偉奇特的東方風(fēng)景。如今的長城,已是審美的長城、游客的長城、消費的長城。長城就是這樣變成了一個沒有所指的文化符號,其意含混模糊。所有刻意的追問,都被堅實的城墻有力地反彈回來。
(選自《張抗抗隨筆散文集》)
【品與悟】
看似有些突兀的開篇,實則使文章落筆便具有了高度,也讓讀者隨之反思:長城究竟是民族的自豪還是民族的悲哀,這無形中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立意的新穎性,接下來的反問和引用不僅深化了主旨,而且豐富了文章內(nèi)涵,并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結(jié)尾由引用巧妙地歸結(jié)全文,回應(yīng)了開篇的反思,首尾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