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旅游業(y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景區(qū)及周圍的社區(qū),這些影響有好有壞,不能一概而論——然而,當我們言及“當地人變了”的時候,似平很少反思自己作為一個旅行者應該對此承擔的責任。
有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事實是:我們之所以都不愿意再去那些已經被“開發(fā)”的地區(qū),恰恰是因為作為游客之一的我們在不經意間就破壞了一切。不想重蹈別人的覆轍,但又沒有勇氣另辟蹊徑,想體驗傳統文化,但又不愿意放棄已經習慣的舒適。當我們看到傳統村莊的住房、交通和衣著都趨于現代化的時候,通常會感到失望,但這一切每時每刻都發(fā)生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中,我們卻從未產生過質疑。
30年前,當第一批游客來到麗江的時候,也許沒有意識到這種到來會為這個高原深處的小鎮(zhèn)帶來何其巨大的影響。接踵而來的攝影者,背包客逐步讓這里起著變化,到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見到旅游業(yè)給當地傳統生活所帶來的巨大改變:這里的納西族小伙子已經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學習園藝、雕塑、音樂和文學,而是每天沉迷在四方街的大小酒吧,除了商業(yè)需要或表演,從當地人的生活中已經很難找得到納西文化的影子和痕跡。
找一個納西族的女孩子調情,或者被一個納西族的帥小伙吸引而做上幾天的臨時情侶,對某些旅行者來說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都市人浮華的生活方式輕易就顛覆了他們的傳統。
同樣的例子發(fā)生在尼泊爾,上世紀60年代大批擁入的嬉皮士在加德滿都的老城里住下來,他們沉迷于大麻和酒精,奇裝異服和放浪不羈的生活方式很快就俘虜了大批尼泊爾青年,直到有一天國王下令禁止西方人入境。
如果這些故事離我們還很遙遠的話,不妨看看那些偏僻的鄉(xiāng)村和山野里游蕩著的“山友”,紅紅綠綠的服裝和背包,高聲大氣的外來口音和奢侈浮糜的消費方式無一不在對當地產生影響——真正的淳樸和風度需要積累和沉淀。商業(yè)社會對人的改變是巨大的,尤其是那些落后地區(qū)貌似淳厚的人性,背后往往暗藏著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丑惡。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旅行者,要做的是如何讓他們盡量減少這種影響的負面效應,或者說,用一種更為妥當的方法去弘揚當地文化中美好的一面而抑制丑陋的一面。
如果你還沒有想好該如何去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樸素而低調地旅行,首先學習穿著裝扮像個當地人,然后是行為舉止,再后是思考和行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當地的社會和文化之中,學習做一名悄無聲息的旅行者,是負責任旅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