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村,位于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雙山子鎮(zhèn)北部,四面環(huán)山,森林茂密,片片綠意,讓四平村更顯盎然。21世紀,四平村2次以非凡的舉動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他們在3個老黨員的領導下,先是分林到人,然后又合林到社,成立全省第一家家庭合作林場。
昨日之林——“是我們的,卻又不是我們的”
四平村是以林為主的偏遠山村,人均耕地1.5畝,人均山林近40畝,村里的山林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6倍,靠耕地只能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而真正要達到小康,利用現有山林資源才是惟一的出路。可是,這塊“糖”既是村民的,又不是村民的。
2003年以前,由于管理不力,四平村周邊個別村、組亂砍濫伐現象十分嚴重,一些不法分子把黑手伸向集體林,四平村也在劫難逃。山林是農民的命根子。但當時的林子說是大家的,其實誰的都不是,外村人黑天半夜偷林子,你管他,他還跟你耍橫:“我偷的是集體林,又不是你家的?!北I伐林木的聲音鋸得村民心痛。
看著老祖宗留下來的上百年山林一點點被吞食,他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四平村老黨員韓富民、王樹祥、王樹貴商量解決“大鍋飯”給他們帶來的山林責任不清、林業(yè)經濟發(fā)展不快、林木管理不善、農民收入不高等問題,決定把林子分給村民。2003年,四平村10組29戶農民摁下紅手印,把4 620畝集體山林均分給了全組124人。他們也不會想到,就是他們這29根手指頭,居然悄然摁啟了中國林權制度改革的電鈕,其歷史功績不亞于當年的小崗村。他們是全國林改的一支先鋒隊。
今時今日——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
雖然這片林子屬于自己了,但是由于山林十分茂密,透光度小,使林業(yè)經濟發(fā)展仍然受到限制。于是,3位老黨員又一起研究,他們認為這片林子原本就是一體的,如果各家各戶去采伐,很難形成良好的撫育效果,現在只能另辟蹊徑,讓各家各戶以入股的方式組織一個家庭合作林場,實行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年底分紅。2006年,四平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林農家庭合作林場,林場實行“產權獨立,各自管護,合作經營,權益平等,收益分成”的合作方式,全組29戶、124人全部加入。
望著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山林,村民們個個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同樣是這座山,同樣是這片林,只因為有了好政策,林子真正變成了自己的,變成了搖錢樹,變成了聚寶盆。
2006年,四平村造林翻倍,發(fā)展藥材大獲成功,并且發(fā)展了食用菌等經濟作物。那一年,他們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果實,并且成立了林業(yè)要素市場管理中心,辦理林權抵押貸款、放貸金額等事宜,這一舉措激活了山間林地一池活水,使之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錢串子”和“綠色銀行”。
站在王樹貴的家門前就可以看到他家的林地,他指著大山說:“雖然在這能看到我家的山,但是只要我一有空還是禁不住往山上跑,去看看林子的長勢?!彼€說:“山林變成我的了,我要看好自家的山,護好自家林。”現在,四平村村民發(fā)展林業(yè)的積極性不斷增強,效益不斷增加。2007年,全村栽植冠下紅松300畝,發(fā)展林下參600畝,建山核桃園830畝,發(fā)展食用菌40萬袋,村民高興地說:“看好自己的山,種好自己的田,發(fā)家致富在眼前?!?/p>
一次林改,讓四平村的荒地越來越少,甚至有的村民已經到了有樹苗卻無處可栽的程度。組建的經濟合作組織,解決了采伐限制、技術匱乏等問題,讓村民走上了富裕大道,掙上了屬于自己的錢,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果實。我想,這便是“靠山吃山、靠山養(yǎng)山、靠山致富”的道理。
美好明天——為實現夢想付諸行動
寬甸滿族自治縣林改辦副主任孫善福說:“森林撫育下來的樹枝,可以賣樹桿、大柴,還有些利用不上的,粉碎成鋸末裝袋用于食用菌生產?!比ツ辏謇镉袃尚值茉耘喑? 000多袋香菇,扣除成本,每戶凈得利潤1.5萬元。目前全村每年總計三萬多袋。老黨員王樹江說:“明年,我要改造殘次的刺槐林,種上落葉松。將來,我還要種植大葉芹、五味子,養(yǎng)殖林蛙,把林下產業(yè)的多種手段都要用上?!?/p>
就像30年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剛開始一樣,林地怎么分,林權如何定,是一個全新問題,毫無經驗可循。對于如此復雜的問題,四平村的農民找到了圓滿的答案。他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求發(fā)展、求變革、求創(chuàng)新、求致富的原動力,靠的是實事求是的首創(chuàng)精神。他們樸實無華的創(chuàng)舉暗合了時代發(fā)展的脈搏。讓我們?yōu)樗钠酱骞恼疲炔拾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