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素稱“夢工廠”,而“夢”就是好萊塢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產品。夢是一個非真實的虛幻世界,好萊塢七大影業(yè)公司,如何把一個虛幻的東西成功售賣給了全世界呢?要知道,好萊塢電影除了牢牢控制著本土96%以上的市場份額外,還控制著全球大部分國家的電影市場份額。美國2005年國內票房為89.9億美元,全球票房為230億美元。而我們在今年剛剛票房突破60個億人民幣。當然,如果縱向比的話,我們的電影市場發(fā)展的速度已經飛快,這在業(yè)內大家也都是眾口一詞的。但如果我們不去橫向比較的話,未來十年內我們如何才有可能趕上甚至超過好萊塢呢?
大資本運營1營銷模式
在美國,電影只是一種娛樂,觀眾才是一切。
美國電影更多是通過人性本身的一些欲望和宣泄來制造的。從觀眾走進電影院,就走進了好萊塢為他們制造的‘白日夢’,人們在這里可以享受,可以消耗,可以思考,也可以逃避。
好萊塢深諳傳播、整合之道。
在常規(guī)的發(fā)行中,預告片、電影海報、媒體宣傳、上映檔期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嚴謹、巧妙而隆重;美國電影業(yè)總收入的20%是從影院的票房中獲得的,而約有80%是由非銀幕營銷所得的,比如電影的DVD、VCD、圖書、畫冊、相關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影院陣地衍生品等。
好萊塢對影片宣發(fā)的投入的力度也是相當大的。比如,一般好萊塢大制作的影片,150秒鏡頭的預告片,其制作費就要花去50萬美元左右。如此力度,影片能不紅,票房能不飆升大賺嗎?
文化2工業(yè)化
好萊塢電影有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制片廠制度”,也就是“制片人制度”。
制片人采取“工廠流水線方式”制作電影,把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錄音、服裝、化妝、布景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很細致的分工,并打出“明星制和類型片”的火熱口號。
明星制,突出的是演員。比如制片人雇請編劇,為當時的新人“嘉寶和凱瑟琳”寫劇本,使前者化身神秘莫測的女人,后者以賢妻良母的形象出現(xiàn),影片上映后她們一炮而紅,成了明星。
類型片,細分為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愛情片、兒童片等13類,按照不同類型或樣式的規(guī)定、要求按流程制作出來,雖然比較模式化,但制作精良、產量巨大、符合市場需求。
文化3開放與保護
美國鼓吹的“開放式文化”,經常把人唬住了,以為好萊塢是可以自由出入的。
其實,外國影片想占領好萊塢市場,那是相當困難的。比如,張藝謀的《英雄》被米拉邁克斯壓在箱底兩年,再進入市場已過了黃金發(fā)行期,《十面埋伏》低調上映,1000萬美元只勉強打了個平手,《無極》則干脆在美國藝術院線小規(guī)模上映草草收場。
為什么會是這種局面呢?
因為,美國的“開放式文化”,其前提是保護本國文化不受破壞。精明的美國人在吸收各國文化精華的時候,都經過了“咀嚼改造”。在好萊塢,專門有片商購買其它國家優(yōu)秀影片的改編權,改編后再拍攝上映。如日本著名恐怖電影《午夜兇鈴》,片商刪除了其中許多恐怖成分,爾后把它搬上銀幕,因為美國觀眾喜歡那種感覺的;韓國影片《我的野蠻女友》,被夢工廠收編,原片中男主角和他母親住在一起,美國版中被改成類似《美國派》那樣和朋友住在一起。
這就是好萊塢悄然進行的“開放式文化”,既吸收了全世界的文化精華,又巧妙的保護和加固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